鲁小俊教授解析书院课艺
来源:“河北大学莲池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六月初十日甲戌
耶稣2025年7月4日
6月19日下午,莲池讲堂第五十四讲在莲池书院(古莲花池)直隶图书馆开讲。本讲中,武汉大学文学院鲁小俊教授以“书院课艺:晚清士子的‘青春印记’”为题,从研究理念、书院考课、课艺编刊、青春印记等方面进行讲授。
讲座伊始,鲁小俊教授对书院、课艺、晚清、青春等用语做出了界定和诠释。他指出,嘉庆五年(1800)阮元建立杭州诂经精舍,课士以经解、史策、古今体诗,刊刻《诂经精舍文集》十四卷,这是清代书院史的节点性事件。
接下来,鲁小俊教授通过别集、日记、课卷等丰富资料解读了书院考课的各个环节。在考试形式上,散卷较为普遍,体现了士子学习和考试的普遍性。书院学子在参加考课过程中,有的徒步赶考,有的通宵答题。值得注意的是,书院通过膏火奖赏来调动学子的积极性,这些奖赏可以为学子补贴家用,这种教学制度值得当下借鉴。
之后,鲁小俊教授讲解了课艺编刊的诸多情况。首先,课艺的编辑是书院的连续行为,许多书院每一两年编辑一期,但经费常常捉襟见肘,需要靠捐赠出刊。再者,课艺入选难度大,有的书院用稿率仅是“十取一二”。在选编过程中还存在关系稿、人情稿的状况。第三,膏火费可视为预支稿费,优秀课艺会被转载。
最后,鲁小俊教授总结道,有些书院课艺记录了列名和改名等信息,以“参用”形式保存了众多学子参加考课的吉光片羽,同时也记录了写作的缺憾和人生的感伤。课艺虽不属于经典文献,但却承载了很多读书人的心路历程,能够激荡起读者心中的涟漪,有助于书写“一般文化史”。
驻保高校师生和保定各书院代表等在现场聆听讲座,广大市民通过冀云等平台收看网络直播。据悉,截至目前,本讲在冀云平台总观看量超过112万人次;长城新媒体的视频号、百度、UC、新浪微博、腾讯等官方平台直播观看总计超过10万人次。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孔祥军 著《周礼郑注汇校》出版
【下一篇】山东嘉祥武氏祠:石刻上的华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