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军 著《周礼郑注汇校》出版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5-07-07 00:08:44
标签:

孔祥军 著《周礼郑注汇校》出版

 

 

 

书名:《周礼郑注汇校》

作者孔祥军 汇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简介】

 

孔祥军,江苏扬州人,历史学博士,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山东大学中国经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日本北海道大学客座研究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项,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出版《阮刻<毛诗注疏>圈字汇校考正》等专著九部,整理《毛诗传笺》(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首批向全国推荐经典古籍及其整理版本“诗经类”第一种)等,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相关学术成果两次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十四届、第十六届)等奖励。目前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古代经学文献整理研究工作。

 

内容简介

 

《周礼郑注汇校》一书,选择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吴郡徐氏刻《周礼》经注本作为汇校底本,此本首尾完具,刻印清晰,补版极少,文字优胜,历来为学者称道,清朝著名学者孙诒让曾指出,“经本以唐石经为最古,注本以明嘉靖仿宋本为最精,此本原出北宋椠,虽明刻,而在诸宋本之上”(《周礼正义略例》);以唐石经、宋刊白文本经文,宋婺州刊本、金刻本、宋建阳刊本、宋刊附图本、宋刊纂图本、宋刊互注本、宋刊京本、宋蜀刊本、明翻岳本《周礼》,宋刊宋元明递修八行本《周礼疏》、元刊元明递修十行本《周礼注疏》经注部分等十三种版本为对校本,并参校宋刊宋元递修本《经典释文》、单疏残抄本贾公彦《周礼疏》及宋刊魏了翁《周礼折衷》所引《周礼》经注文字,进行全面汇校,撰写校勘记,于异文之处出注,附于每页脚注;对浦镗《十三经注疏正字》、彭元瑞《十三经考文提要》、阮元《宋本十三经注疏并经典释文挍勘记·周礼注疏挍勘记》、汪文台《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识语》、黄丕烈《重雕嘉庆本校宋周礼札记》、孙诒让《十三经注疏校记》《周礼正义》、加藤虎之亮《周礼经注疏音义校勘记》,以及彭林、金少华等先生整理的《周礼注疏》中的校勘记进行辑录整理,去重存异,附于相关校记,以期全面反映《周礼》的前人校勘面貌,整理者考辨研究之心得,则以按语的形式附在校记最末。标点方面,主要依据《周礼》经注文义,结合贾公彦《周礼疏》所作释义,参考清殿本《周礼注疏》句读以及《<周礼正义>点校考订》等今人研究成果,对《周礼》郑注施加现代标点,力求做到精审准确。

 

本书目录

 

凡 例

卷第一 天官冢宰上                        

卷第二 天官冢宰下                         

卷第三 地官司徒上                         

卷第四 地官司徒下                         

卷第五 春官宗伯上                         

卷第六 春官宗伯下                         

卷第七 夏官司馬上                         

卷第八 夏官司馬下                         

卷第九 秋官司寇上                         

卷第十 秋官司寇下                         

卷第十一 冬官考工記上                       

卷第十二 冬官考工記下                       

 

小编推荐

 

《礼记·礼器》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郑玄以为“经礼,谓《周礼》也,《周礼》六篇,其官有三百六十”,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亦云“三《礼》次第,《周礼》为本”,后世流传至广的《十三经注疏》也是将《周礼》位列三《礼》之首,可以说《周礼》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核心经典文献之一。据《史》《汉》所载,汉初河间献王得《周官》六篇,后入中秘,但未列学官,又据荀悦《汉纪》,汉末王莽摄政,刘歆奏立《周官》为经,置博士,《汉书·艺文志》录有《周官经》六篇,当本刘歆《七略》,陆德明以为至此而称《周礼》。《周礼》以六官统摄六典(《冬官》早佚,以《考工记》补之),系统地展示了国家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对汉代以降的中国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经久影响,虽然历代学者对其成书年代争论很多,但并不影响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东汉时,《周礼》就有不少注家,其说多已亡佚,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是郑玄的《周礼注》,但缺乏以《周礼》郑注为中心的汇集校勘和全面深入的研究,所以,利用现存各种宋元善本对《周礼》郑注进行全面彻底地汇校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书所择底本精善,所据校本广泛,标点施加审慎,异文判定准确,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不仅是一部整理规范的汇校类古籍整理作品,也是一部学术含量较高的学术著作。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