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大学章句》与《朱子语类》
作者:杨晓玉
来源:“孔子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闰六月初一日乙未
耶稣2025年7月25日
《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在孔子博物馆开展中,展览向观众们系统讲述儒家文化的形成历史脉络,阐述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儒家学说自孔子肇始,历经两汉经学的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的流行、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的碰撞与融合,其核心精神始终一脉相承。这离不开历代学者的薪火相传。到了宋代,面对佛、道思想的挑战,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汲取佛、道思想中对义理的思辨精华,转而更加重视对儒家经典内在“义理”的阐发。其中,朱熹以其渊博学识、深邃思考和系统构建,最终将宋以来的理学思潮集其大成,发展为体系严密、影响深远的“性理之学”。
朱熹,字元晦,世称朱文公,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潜心理学,心仪孔圣,世尊称为朱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中国儒学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文章学问与思想体系,成为官方哲学与科举取士的核心,深刻影响着后世无数探寻真理、读书治学的仁人志士。
集其大成 理学奠基
朱熹对儒家文化卓越贡献,首在于他系统构建并发展了以“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在《大学章句》中,他写道:“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格物致知”四字,成为理学认识论的精髓。同时,他指出“仁者,心之德,爱之理”,强调“理”既存在于外物,更内在于人心。
此外,对儒家经典的整理与诠释,是朱熹对儒家文化的另一不朽功绩。他倾注心血撰成《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使此二书与《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四书”由此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与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熹上时宰二札卷》(节选)
南宋 故宫博物院藏
撰《大学章句》 成《朱子语类》
《大学章句》
清 故宫博物院藏
《大学章句》是朱熹对儒家经典《大学》的注释和解读,主要阐述古代教育体系与修身治国的核心理念。通过对文本的注释与重构,朱熹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宋元明清科举考试的核心教材。
在书中,朱熹还系统划分了古代教育阶段:小学(8-15岁),学习礼仪规范(洒扫、应对等);大学(15岁以上),研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治国之道。
《朱子四书语类》
清康熙 故宫博物院藏
《朱子语类》汇集了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此书以《四书》《五经》为纲,阐明“理”之真谛,辨析儒释道之别。这本书内容丰富,析理精密,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书中朱熹与学生关于“理”的对话与讨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也在反复辩难中,寻找理学思想的碰撞和深化。
《春日》
南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邀您在胜日寻芳泗水之滨,感受“东风”拂面,在哲人之思中,觅得智慧的“源头活水”,领略儒学精神的“万紫千红”。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孔子博物馆入选“山东省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单位”
【下一篇】【杨晓玉】体验“射礼”培养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