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沛 著《焦循易学研究》出版暨序言
书名:《焦循易学研究》
作者:张沛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5-6
【作者简介】
张沛,现任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兼任中国周易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周易研究》编辑部副主任,长期从事易学史、明代心学、清代哲学研究,合作出版学术专著《明代易学史》《清代易学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
清代焦循的《易学三书》是古代易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品。本书综合运用经学史和哲学史方法,对焦循易学的象数体例、解经理路、义理思想诸层面加以完整探讨,提出了较多创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全面而准确地把握焦循易学和乾嘉象数易学以及深入反思象数与义理、经学与哲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是迄今为止研究焦循易学最为全面、细致、深入的学术论著之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乾嘉学术的批判承续
一、清代初期的学术转向
二、从清初到乾嘉
三、焦循经学的破与立
第二章 “实测而知”的象数体例
一、旁通
二、当位、失道
三、时行
四、相错
五、比例
六、天算数学的影响
第三章 “参伍求通”的解经理路
一、经传关系
二、训话假借
三、十二类《易》辞
四、《易章句·需》详解
五、论易学基本问题
六、易学史批评
第四章 《论》《孟》注疏的义理诠释
一、设卦定人道
二、“旁通”与“仁”
三、“时行”与“义”
四、“当位”与“礼”
五、“性善”与“智”
六、“道”与“命”
七、“教”与“卜筮”
结语
参考文献
【序 一 】
张学智
焦循是清代乾嘉后期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尤以易学名世。他的《易学三书》自出手眼,创为新的解易体例;又有关于《论语》《孟子》的注释,以义理之学彰显象数背后的意蕴;既有乾嘉朴学的典型风貌,又有突破朴学局限,回归中国学术原貌的鲜明意图。关于焦循易学,学界已有一些论著。张沛的《焦循易学研究》在充分吸收、消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我读后有几点感受,在这里说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其一,对乾嘉学术进行新的界定和评价。本书认为,除了由宋明理学的天人性命返回到经学的崇实证、重考据之外,乾嘉学术还有一个重要面向,即将义理之学与经学考据结合起来,通过抉发经典的深层含蕴,使其中的未发之覆显示出来。就这一点说,不能把焦循易学仅视为象数之学,更应把它视为义理之学。焦循在易学上所做的,就是把象数背后蕴含的义理宣发出来,实现经世致用理想;不是简单地由宋学返汉学,而是用汉学的面目表达宋学的内容,是在追求孔子之意的目标下汉宋兼采。所以,焦循拒斥抱残守缺的汉学,批评当时学者拘守许慎、郑玄之学而缺乏创新精神。由“创”而“通”,是扬州学派异于乾嘉大宗吴、皖之学最重要之点,以焦循为代表的扬州之学是乾嘉学术演进的自然结果。这些论点虽有取于前人如梁启超、张舜徽等,但本书以焦循易学为证对这一线索的勾勒、阐述,是充实饱满、有说服力的。
其二,对焦循解易体例的精准分析。《易学三书》是理解焦循之学的锁钥,其中最根本、最具创造力的在“旁通”“相错”“时行”三例。焦循曾自叙说,不通此不可以解《周易》经传之文。本书在这方面用力最深,结合大量卦爻实例对三例各自在焦循易学中的功能和地位进行详细分析,并与易学史上的其他体例进行比对,以彰显焦循的独创性。如对《易图略》所列举的三十则卦例在象数上的不同一一给与解说,由此将功能、作用各不相同的《易学三书》打通为一。在对“比例”的说明中,本书用通用的数学符号和图示予以说明,并结合具体象数推演,指出焦循易学与天算之间的关系。从中具见张沛的易学造诣,及对各种解易方法的融贯能力。
其三,对焦循“参伍求通”注释原则的说明。本书指出,焦循易学中象与辞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辞是象的形式符号,象是辞的实质内容,而且同辞诸卦必有象数关联。故焦循的解《易》步骤是,先打通《周易》经传,将其拆分成字词单元,然后观察重复之辞分布于哪些卦中,根据旁通、时行、相错分析同辞诸卦之间的关联,推断相关字词的象数含义,最后将分解的《易》辞按经传的原先次序重新拼接,并逐爻逐卦地加以疏解。这一由合到分、由分到合的步骤,将《易》辞背后蕴涵的象数义理贯通于《周易》经传中,完成了他独特的易学创造。本书对焦循易学这一核心方法的概括和说明是准确的、深刻的,对揭示焦循易学的奥秘有推进之功。
其四,对焦循以《论》《孟》补充易学这一重要之点的阐发。本书提出,《周易》非卜筮之书,它的作用首在“设卦定人道”,即对人的终极之理的揭示。非但《周易》,儒家诸多经典作用皆在此,故其中的义理可以通释。《周易》经传采取的是以辞明象的曲折表达方式,而《论语》《孟子》言近旨远,内容宏深,将儒家宗旨显明表出。就此而言,《论》《孟》义理与《周易》象数可以相互发明,《论》《孟》与伏羲画卦为一体两面,研究《周易》须通贯其他经典。这是“参伍错综,引申触类”的表达方式的必然结果。所以焦循不仅穷毕生之力创通《周易》,晚年又用力于孔孟之书。焦循的《论语》《孟子》注疏是与《易学三书》紧密连接的,《论》《孟》等义理著作才是其易学体系的最终完成。《论》《孟》与《周易》可以互释,如“旁通”与“仁”,“时行”与“义”,“当位”与“礼”,“性善”与“智”,“道”与“命”,“教”与“卜筮”等。本书把焦循的所有著作打通,视为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这是有深刻的、通贯的学术眼光的。
其五,对焦循理论缺失的指陈。本书对焦循的解经路数,其理论系统的首尾一贯,其著作的浑然一体,对焦循自出手眼、自创新例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大加赞扬,但也指出其中的缺失之处。本书结语旁征博引,对焦循思想的各方评价作了深入评述,最后借用当代著名易学家黄寿祺的评论,作为对焦循易学的总体评价:“当清代乾、嘉之隆,举世崇尚汉学,好古不好是风气正盛之时,而循能独立为说,力辟荀、虞及康成诸家之谬,固可谓豪杰之士。惟其自所建立诸例,以测天之法测《易》,以数之比例求《易》之比例,虽曰自成一家之说,竟皆牵合胶固,无当经旨,较之郑氏爻辰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评价是公允的,切中要害的。本书各章节对焦循的评说与此一致,代表了张沛对焦循易学的整体看法。
张沛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是他的指导教师。他的同名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了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毕业工作后,他又对博士学位论文做了全面修改。本书是焦循易学、清代象数易学研究的新成果,具见张沛读书之广博,裁断之矜慎,思考之深沉。书中很多精彩观点,相信对读者会有裨益。本书即将付梓,我谨略述阅读书稿的几点感想,以向读者推荐。
是为序。
【序二】
林忠军
象数与义理的关系问题是易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对此问题的理解与判定,关乎易学解释的理路、指向、方法、实践。在易学发展史上,易学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此问题为核心展开研究,从而形成了异样的易学理论形态和不同的派别。溯其原,卜筮视域下的《周易》古经象辞并存,其象数符号系统与基于象数而作的卦爻辞文字系统相互显发,故今本《易传》中有两种易学研究方法和理路:一是“观象系辞”“观象玩辞”,认为象是文本的根本,文辞本于象数,故解读文本须以象为据。一是“观变于阴阳而立卦”“立象尽意”,认为阴阳之义先于象,象本于义理而成。后世汉易、宋易的解释模式,正由此两种不同的解释形式生发而出。以郑玄、荀爽、虞翻为代表的汉易,认为《周易》文本之形成是由象数而文辞,由文辞而义理,故其以训诂字义并揭示《易》辞背后的象数依据、再现《易》之本义为旨归。由王弼发端,而以程颐、杨简等人为代表的宋易,认为《周易》文本之形成是由义理而象数,由象数而文辞,故其解《易》的核心任务是通过疏解象数和卦爻辞来阐发人生之理、彰显圣人之道。
至清代,易学家们不再纠结象数与义理之先后、本末,如何由训诂、象数开显义理成为他们思考的重点。清人认为,宋易的最大缺失是忽略象数、训诂而空谈义理。因此,他们尝试构建由象数推演义理的话语系统和易学范式,走出宋儒易学解释的误区。惠栋曰:“经之义存乎训,识字审音,乃知其义。”其《周易述》大致勾画了从象数、训诂到义理的框架。戴震秉承惠栋的思路,提出“古训明则古经明”的主张,其《孟子字义疏证》实现了由训诂阐发义理的体系建构,成为乾嘉经学的基本范式。张惠言“本天以求其端,原卦画以求其变,推象附事,以求文王、周公制作之意”,其《周易虞氏义》重建了虞翻易学体系,并凸显了“阴阳消息”之蕴意。
清代真正建构融象数、义理于一体的易学体系的,是“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焦循。焦氏学识淹博、著作宏富,于经学、数学、天算、地理、史学、文学、医学诸多领域皆造诣精深,于经无所不治,于学无所不通,被时人誉为“通儒”。他提倡以训诂方法求其义,反对脱离文本臆造。如其所言:“经学者,以经文为主,以百家子史、天文术算、阴阳五行、六书七音等为之辅,汇而通之,析而辨之,求其训故,核其制度,明其道义,得圣贤立言之指,以正立身经世之法。”其易学研究以“实测”为方法,发明了“旁通”“当位失道”“时行”“相错”“比例”等象数体例,结合训诂假借,重建了汉代象数学体系,完成了由象数到义理的易学解释,又由《周易》与《论语》《孟子》的“相互发明”“参伍错综”开显出内涵易学特色的儒学义理,卓然自成一家。尽管其象数发明与义理演绎不免有主观、牵强之处,但他对汉代易学的省察、对易学体系的建构乃至整个儒学体系的重建,无论深度还是广度,在当时堪称登峰造极。时人称其易学“石破天惊”“凿破混沌”,并不为过。然而,由于焦循学识之淹博和易学体系的复杂性,不坐十年冷板凳,难以领悟融通其易学之真意,辨识其真伪是非。正因乎此,当今真正通其易学者凤毛麟角。焦循易学研究实乃极少数学者的自言自语、独傲孤芳,俨然是一冷门绝学。
张沛博士聪慧过人,思维敏睿,多才多艺,为人平和低调,好史学、经学,尤喜易学。在人欲横流、学风浮躁之今日,甘于寂寞,不尚浮华,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役,孜孜矻矻,潜心于易学经典解读。他凭借深厚的学养、扎实的学术功底,在参阅前人研究和反复研读原典的基础上,于北京大学张学智教授门下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焦循易学研究》。后经数年反复思考、补充完善,终于有本书付梓。其研究多有创见,值得肯首。本书全面、系统地理清了焦氏复杂的象数易学内涵及注经实践,并站在哲学高度,将其置于易学和儒学发展史中,以思辨的语言阐明了焦循基于易学象数而建构的儒学义理思想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能够慧眼洞识焦循易学的创新与失误。就创新而言,汉易重卦象,焦循重爻变;汉易体例相互平列,焦循易例层层递进,是一个逻辑系统;汉人并未关注《周易》经传中重复出现的整句《易》辞,焦循则关注了此一问题;汉易之训诂假借多着眼于字义,而焦循易学的“假借”指的是符示相同象数内容的同声《易》辞之间的关联,其概念使用必须严格限定在解《易》范围内,即“假借说《易》”的立论前提和问题域不是小学的,而是象数学的。然而,焦循用比例法解释重出《易》辞看似屡试不爽,其实只是在分别截取六十四卦比例全图的一个个片段。这正是其易学体系的根本失误。
总之,张沛博士的《焦循易学研究》以小见大,闳通深远,思虑精遂,逻辑缜密,语言思辨,学风端正,是当今易学研究难得之力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焦循易学和清代易学、哲学。本人愿意推荐之,与学界同仁共享。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