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颖】孔子眼中的人与自然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5-08-17 17:34:49
标签:

孔子眼中的人与自然

作者:刘冬颖(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闰六月廿二日丙辰

          耶稣2025年8月15日

 

综观《论语》《礼记》《孔子家语》等文献,孔子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以仁心观照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他“乐山乐水”,徜徉于大自然的美好;他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环保主张;他“杏坛设教”,以天地自然为课堂传道授业,还常常以大自然为喻,类比论证自己的学说,形成了具有道德教化作用的生态价值观。

 

多识鸟兽草木,诗意认识自然

 

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尚不充分的2500年前,生活中充满了神秘、蒙昧的自然观,鬼神之说盛行。孔子倡导“敬鬼神而远之”,引导人们客观认识大自然。对于大自然的存在,他深深敬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他诗意地赞美大自然对人类的养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苍天静默无言,而四季轮回,万物蓬勃生长。大自然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人类的关爱,更充满着对人类思考的指引。

 

孔子主张通过多识草木鸟兽之名,积极认知自然:“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著名的诗论“兴观群怨”说,他将对大自然中鸟兽草木的认识,与“六经”之一《诗经》的社会功能并列,这既可加深我们对《诗经》多元文化功能的认识,更可引导我们思考孔子对大自然中鸟兽草木的态度。

 

一是通过学习《诗经》,丰富对草木鸟兽的认知,拓展“诗教”的层面。在《诗经》传统的礼乐教化、审美教育之外,孔子增添了认知《诗经》的一个全新层面,就是以《诗经》观照自然。同时,以对大自然认知的提升加深对《诗经》的理解。《诗经》所载鸟兽草木之名颇丰,据现代学者统计,出现的植物有100多种,包括谷物、野菜、花卉、树木等;动物有100多种,包括鸟类、兽类、虫类、鱼类、家畜等。《诗经》往往以山川、花木、鸟兽起兴,托物言情,因而,多识草木鸟兽,就是走进《诗经》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是多识草木鸟兽的过程,也是激发仁爱之心的过程。孔子强调天人和谐,认为人类与自然相依相存、不可分割,通过熟悉和亲近鸟兽、草木等自然生命,“广大其心,导达其仁”(钱穆《论语新解》),把人类的同情心和爱扩展到整个自然界。这正是学习《诗经》礼乐教化的重要心理和知识准备。

 

弋不射宿,仁心观照自然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与“礼”关系密切。《论语》中,孔门弟子多次问“仁”,孔子从不同层面做了解答,不仅强调“爱人”,也以仁爱之心观照自然万物。《论语·述而》篇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用只有一个鱼钩的鱼竿钓鱼,不用更便捷高效能断流取鱼的大网捕鱼;用系着丝绳的箭去射猎,不射猎归巢的鸟。孔子的做法是为了保护尚未长大的小鱼小鸟。这种从大自然索取有度的仁爱主张,表现了孔子对于自然环境的珍惜和爱护,以及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长远眼光。

 

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培养出一批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思考自然的弟子。《吕氏春秋》记载了孔子的弟子宓子贱在鲁国做官,就践行了孔子的生态环保主张。宓子贱不允许当地的渔民捕捞小鱼,打到小鱼,要立刻放生回水里。孔子的另一高足曾参,将孔子对自然的仁爱之心阐发为“草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孟子又将之提炼为“斧斤以时入山林”,即禁止滥砍滥伐,要给林木足够的再生长时间。

 

仁爱之心从人类扩大到万物,向大自然索取有度,这种环保主张经历代儒家学者阐扬与完善,成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部分,使得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完美和谐统一。

 

岁寒知松柏,君子比德自然

 

孔子常常以自然为喻,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道理。他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将时光比喻成逝水,发人深省。他以美好馨香的兰花为喻,认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常与好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兰花绽放的房间,被兰花香氛包围着,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被兰花的馨香同化,闻不到屋子中的香氛了;常跟坏人为伍,就像在卖鱼虾的商铺待久了闻不到臭味一样,与之同流合污了。他还深入浅出地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来激励学生,即想要成为担当大任的君子,就要像松柏一样,凌霜傲雪常青,不畏艰难,坚守高洁情操。

 

孔子生活在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贵族垄断经济和文化资源,很多年轻人因为出身贫寒,无法获得学习机会,更无法施展抱负。孔子不仅首创私学,有教无类,在谈到出身低微不是成功的障碍时,他以普通的犁牛和完美的祭牛打了一个比方:“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说的是:“如果耕牛的牛犊毛色赤红且犄角周正,虽然它是耕牛的后代不宜做祭牛,但山川之神怎么会舍弃它呢?”孔子这是在告诉自己的弟子,不要以出身论英雄,只要才能出众,就一定会在社会上发光发热。

 

将草木、鸟兽的特征与人的道德品质相类比,是孔子生态哲学的重要特点。对日行千里的良驹,孔子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赞美其速度与力量,而是主张“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认为千里马最应该被赞美的是其识途、护主的美好品质。

 

《诗经·甘棠》中“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的诗句,曾深深感动过孔子。诗中的召伯是西周初年受封到召地的召公。召公到乡里巡视时,正当农家采桑养蚕农忙之时,为了不影响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召公就在村外一株棠梨树下倾听民意,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召公走后,老百姓看见这株棠梨树,就联想起一心为民的召公,因而格外爱护这株棠梨树。孔子赞叹道:“思其人,必爱其树。”用棠梨树来言说召公对老百姓的关心、老百姓对召公的热爱。

 

相传孔子曾亲手栽种桧树。《尔雅·释木》说:“桧,柏叶松身。”桧树品性如松柏,因为爱重桧树的品性,以柏树自励,孔子才亲手种下。孔子去世后,弟子们纷纷在孔子墓旁种树,以表达对恩师的思念。

 

孔子礼赞自然,以自然为美,感恩大自然对人类的物质给予和精神滋养,反对破坏环境,主张人类要从大自然中汲取有度。孔子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以积极的心态探索自然、认识自然,以朴素的仁爱之心感恩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切,更重视要从大自然中学习立德修身、成就“大我”的智慧,这为中华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当下,重温孔子的生态哲学,我们要从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建设处处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