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捷】儒学还是要沿着康有为开创的道路前进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2-11-15 08:00:00
标签:
彭永捷

作者简介:彭永捷,男,江苏灌南人,西元一九六九年出生于青海格尔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副院长。著有《朱陆之辩》等,主编《中国儒教发展报告(2001-2010)》等。

     
     

 

 
     
    


 

儒学还是要沿着康有为开创的道路前进
彭永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编者按:“儒生文丛”由蒋庆、陈明、康晓光、余东海、秋风任学术委员,蒋庆撰总序,汇集了中国大陆儒家近年来的思想探索及社会活动成果,乃当代儒家新锐对中国及人类命运的深入探讨和最新看法。自“儒生文丛”第一辑三册(书目为《儒教重建——主张与回应》,《儒学复兴——继绝与再生》,《儒家回归——建言与声辩》)出版后,引发各界高度关注。孔子2563年暨西历2012年10月29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在北京蓟门桥主办“儒生重现之文化、历史意义暨‘儒生文丛’出版座谈会”,蒋庆、张祥龙、梁治平、陈明、康晓光、秋风、干春松、彭永捷、高超群、唐文明、温厉、任锋、林桂榛、陈壁生等学者出席会议。会议发言记录经讲者订正,现予发表,以飨读者。     



      今天十分高兴参加这个会议。这套丛书,我也了解一些情况,任重、达三他们编辑这套丛书,编好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一直没能出版,因为这三本书分量很大,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持。他们以前多次跟我商讨过这个事情。现在有刘明先生帮他们把这套书出版,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对刘明先生的义举也是非常赞赏。我看到现在这套丛书和他们当时的原稿相比又做出一些调整,补充了一些新内容,进行了重新的编辑。
    
      当然出版这样的书也可能会面临一些政治上的因素,像我们当时出版总结儒教十年的那本书,出版社也主动地拿去给新闻出版部门去审,里面有些专访,像晓光兄的,责任编辑也做了不少“技术处理”。但是审的结果还算愉快,说没有任何问题,很快就放行了。我想政治上之所以有困难,还是目前政府和社会对儒学的态度,仍然需要有一个根本性的突破。
    
      十七届六中全会过后,北京市委讲师团也找我去做文化宣讲,讲什么呢,讲传统,讲儒家文化,我说这个是好事儿。从十三大以来,每次都要提,而且一次比一次提得深,一次比一次提得高,到了十一届六中全会,将执政党定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传承者和弘扬者。还讲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还讲要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这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了很高的地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许多官方文件都提到,但是一个核心问题一直解决不了,我们总是讲传统文化,为什么老是弘扬不了? 
    
      现在讲国学进课堂,书法、绘画、围棋,都可以进课堂,唯独儒家经典一进课堂,这个问题就很大。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究竟继承什么文化?我们不继承作为主流的、被我们视为民族瑰宝的儒家文化,那我们弘扬什么?弘扬佛教,我们都去吃斋念佛?弘扬道家,我们都去养生?当然这也不是不好,但是作为支撑我们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民族精神,反映我们生活常道的基本生活价值观的、日常伦理的、以及我们民本政治精神的,还是儒家。不弘扬儒家文化,所谓弘扬传统文化,我们无法很好地落实,所以我们会开玩笑说:不弘扬儒家文化,那所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究竟弘扬什么?难道弘扬肉林酒池?(众笑)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顶着压力,又有刘明先生鼎立支持,合作出版这套丛书,我觉得是十分好的事情。
    
      对于儒学的发展,我的看法是,我们还是要沿着康有为先生开创的道路前进。在儒学和现代社会遭遇到障碍的时候,特别是儒学迅速没落的时候,康有为先生最早做了探索和尝试,开拓了儒学的三个基本道路。这三个基本道路,至今依然值得我们继续去探索,虽然不必完全去重复他的具体做法。
    
      一个就是儒学的道路,康有为先生把它做成哲学。因为康有为先生是十分酷爱哲学的。在中国哲学这个学科体系内保存了儒学。现在国学院经学学科的复活,又为儒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窗口。
    
        另外一个是儒教.前面发言的同道提到了儒学发展既有上行的进路,又有下行的进路。儒学上可接国家体制,下可接民间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儒教是儒学落实于人们信仰、落实于人心的具体方式。
    
      还有就是儒术。儒家在过去不止是一种学说,它在过去最主要的功能是要去组织人间社会。儒术就是广义社会政治哲学,以儒学的方式去重新掌握大众,成为组织社会的一种方式。
    
      第三个话题,我想说一下儒家的复兴。儒家的复兴,第一个就是要自信。自信的原因是什么呢,源自于儒学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儒学很早就把握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了政治的本质、把握了人间的常道。比如说,我们当代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但是现在我们都知道,理论和现实有了脱节。按照马克思主义,我们应该去分析商品的秘密,去揭示剩余价值,去组织工人反抗资本家的剥削,可是现在都不讲了。反而当代政治中,那些最得人心的、最富有生命力的语汇,往往来自于儒家传统。比如说惠民政策,比如说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当代政治生活中真正得人心的东西,讲民心向背,包括论证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东西,都来自于儒家。儒学是早熟的,很早就把握了历史的规律。
    
      通过历史来看,儒家的破落,有比现在还严重的时期,儒家在历史上一再地破落,但同时儒家一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一再从衰败中一次又一次地复兴。为什么,因为它是人间生活的常道,是离不开的。人们可以暂时地抛弃它,但总要回归它。离开它,最终要出更大的问题,付出更大地代价。
    
      在复兴儒学的历史过程中,唐宋儒学复兴运动十分值得我们去借鉴。从隋末的王通开始,经过韩愈、到宋明理学,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既回应了外来文化佛家的挑战,又回应了当时唐宋之间长期社会战乱、重新整合政治伦理、生活伦理的问题,去重新收拾人心。宋代的儒者花了大量时间,从民间社会做起,建立书院、精舍,使儒学重新成为社会的主流。他们的做法许多都值得我们去借鉴。
    
      最后,我想表达一下我对“儒生文丛”中“儒生”的看法.朱熹的女婿黄干,在体会道学的传承、儒学的复兴中,他讲过一句感触很深的话:道待人而后传。儒学的传承,是要有人去担当的,儒生就是一个担当儒学的群体。在孔子的时代,儒本来是担当司礼的职业,但是他们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这对于司礼的一群人来说是非常尴尬的。但是孔子强调,儒要在这种时代去担当礼背后的精神。所以他告诫学生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从他开始才有了儒家学派,特征就在于更强调去担当这种内在的精神。《论语》里边有很多类似的话,比如“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比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那么儒家的“仁”到了宋代表述人天理,天理可以表述为仁理,“仁爱”的“仁”,也可以成为生理,“生生”的“生”,那么他们把这个理学也称为道学,讲道理的学问,而这个道理就是儒家仁爱的学问。我想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真正符合人性的社会,一定是一个仁爱组织起来的社会,而不能是靠利益去整合的社会,也不能靠人的争夺去组织的社会。确实像治平教授讲的,儒学在当下是遭遇了不同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这个需要去探索儒家在当代复兴的具体途径。我个人的想法,儒生在过去代表者一个知识阶层,可以说在过去儒生这个群体就是公共知识分子,因为他代表的是最广大人群的基本利益,站在一个民本的立场,去探究政治的常道。那么在当代,因为我们的教育范围远远扩大了,存在一个潜在的儒生群体。同时现在社会虽然不再是一个农业农村为主体的社会,但是现在社会有很多新的结构可以和儒学相结合,比如说现在是一个网络的社会,儒学可以和网络去结合;儒学和教育去结合,怎么样去扩大儒家的教育基础,我想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像唐宋儒学也不是一天复兴的,也经过漫长的过程。但是中国文化终归是要回归他的主流,儒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一份自己的贡献。
    
      我们在这个时代儒家虽然也依然落没,但是再落没也不如孔子的时代更加落没,以至于隐者劝孔子不如归隐算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孔子的回答是“人不可以与鸟兽同群”。当时的人赞扬孔子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夫子就像是木铎去警醒世人.我们现在呢,我们看,至少我们开会还有这么多人(众笑),实际上每次到不同的场合,我们都可以遇到新的同道,我想儒家复兴的势头是非常良好的。我们这代人应该把握住这个机遇,做好我们这代人应做的事情。
    
      以上一些浅见,恭请各位同道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