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期刊社召开经学研讨会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5-09-23 09:28:37
标签:

湖南大学期刊社召开经学研讨会

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时间:西元2025年9月20日

 

 

2025年9月19日-21日,湖南大学经学研讨会在湖南大学期刊与出版社隆重召开。此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以及湖南大学等高校或科研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经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这场学术盛会由湖南大学期刊社主办,《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承办,敦和基金会提供支持。



会议由《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肖永明主持,他向各位专家介绍了敦和基金会支持下学报“经学研究专栏”对经学研究及学报发展的推动作用,特别致谢敦和基金会及经学研究领域众多专家学者,并指出研讨会切磋问道、以学相长的模式将为经学复兴和期刊发展注入活力。



湖南大学期刊与出版社社长李文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表示各位经学大家的思想交流和经验分享,既可以为经学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智慧动能,也能为《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学研究专栏”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本次研讨会分四场讨论,围绕经学本体论、经书校勘、出土经学文献、文本考据、经学与历代政治社会的互动等领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交流。会议既有宏大的理论建构,也有精微的文本解读,既有对传统问题的重新审视,也有对新兴领域的积极开拓。



第一场研讨(10:30-11:50)


 

第一场研讨由李守力(山东大学研究员)主持,郜积意(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评议。


郜积意教授


曾亦教授



曾亦(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教授)讨论古书所见“类祭”问题,其首先区分了类祭与正祭,明确了“类祭”“因事而告祭于天”的意涵,详细梳理了触发类祭的特定条件,并进一步延展到了不同情形的类祭之间的轻重问题。


丁四新教授


丁四新(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授探讨海昏侯《齐论语·知道》首章经义就是对出土新材料的研究。其基于古书抄写体例及若干相关文献,对“昜”“易”字可能的讹误进行考订,重新探讨了“孔子知道之昜也”“昜昜云者三日”及上下文句的解释,揭示了王道简易与易行之义。

 

李若晖教授



李若晖(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探讨孔颖达《毛诗正义》之诗教与伦常,研究关注到了传统经学文献与义理体系之核心。指出“经夫妇”一节所谓“诗之用”,即诗教在人伦日用中的实现。孔颖达对《诗序》的诠释,实际上是从夫妇到家庭,再到社会,以角色伦理为中心的类型化伦理构建。


陈仁仁教授



陈仁仁(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探讨“经学研究如何返本”问题,他指出,“返本”乃研究性质而非方法,与“理论先行”类型相对而言,不能肢解经学材料而进行哲学化的理论框架的论证,但经学返本型研究亦不能只拘泥于文字音韵训诂考证,而要相应于经学本身的性质,要坚守人类文明的价值底线,亦要警惕其工具化。


第二场研讨(9:00-10:20)



第二场研讨由丁四新(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主持,潘忠伟(四川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评议。


李守力研究员



李守力(山东大学研究员)考察“十翼”之一《杂卦》传,其将《杂卦》与《周易》卦序、《系辞》《序卦》进行比较研究,尤其是以“互体”切入,揭示了《杂卦》卦序与互体中爻的关系,并基于此认为《杂卦》并不存在错简问题,不应妄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杂卦》与《归藏》关系的猜想,为《杂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丁进教授


丁进(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探讨郑玄《周礼》官名学问题,指出郑玄创造的数十个类名已经成为《周礼》名物词,并对四套“职称类名”进行了首创性解说,揭示了在郑玄的影响下,后世学者干宝、贾公彦、吴廷华、王引之、孙诒让等所受之影响及其问题。


黄开国教授



黄开国(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重新探讨了汉代立五经博士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问题,指出经学的开端应该是孔子删定五经,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社会发展大势中的官方制度落实,五经博士的设立就是文化内在发展规律的展现,董仲舒则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影响。对社会大势与文化规律的把握是解决经典文本记载矛盾与差异的重要视角。


陈岘副教授


陈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讨论先秦至两汉的河图洛书诠释演变问题,从《易传》《论语》《尚书》中“河图”的不同意象,到先秦子书及汉代文献中对“河图祥瑞”说的阐释演化,再到“河图-八卦”“洛书-九畴”范式的产生及影响进行了梳理,并尝试串联不同时代河洛学说间的关系及意涵演变。

 

 

第三场研讨(15:00-16:20)

 

 

第三场研讨会由黄开国(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主持,陈力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评议。


郭晓东教授


郭晓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讨论了常州学派的范围、特质与影响。清学中的多个学术流派都以地域命名,如吴派、皖派、常州学派等等。此概念看似约定俗成,但过往研究或将之简单等同于同籍贯学者之总和,或泛化为晚清今文学派。常州学派的核心特质应该是基于《公羊》学之“微言大义”与“经世致用”,从庄存与经庄述祖、刘逢禄、宋翔凤到龚自珍、魏源、戴望等,形成的既迥异于乾嘉学术,又对康有为等晚清今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学术流派观念。


潘忠伟教授



潘忠伟(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则是从经学视角审视了曹氏“篡汉”说与“挟天子以令诸侯”说。研究指出,后世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理解并非汉末时代的原意,在汉末语境中,此语是对“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表达,并非对曹氏的讽刺之贬义。从《春秋》学发展的背景来看,君臣名分观念与“实与而文不与”的文辞表述皆收受到推重,曹操之行迹实际上并未脱离《周礼》与《春秋》之义。即便是确有篡夺汉室之准备,也同样需要依附于《周礼》。


李清良教授

 

李清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的研究选取的对象为袁枚对焦循的影响。袁枚提出的文学性灵说是焦循经学性灵说的反向基础,焦循的理论是基于对袁枚的反对而提出的。焦循虽然严厉批评袁枚,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深刻受到袁枚影响,直到晚年才系统论证了其核心观点。文学与经学之间,既可以通过接受而发展,但激烈反对也可能是一种重要的影响类型,不容忽视。


王豪(助理研究员)


王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道在六经论与清代学术的展开》,其重点考察清代学术“通经明道”的价值追求。与以往学界对于清代学术技术化的刻板印象不同,该研究认为清代学者重于考据、主张客观求证、从事小学考据,这里有出于排斥宋儒“明道”理论的需要,但更多是在于“通经明道”的价值追求,这才是清代学术的基本动力。


第四场研讨(16:40-18:10)


第四场研讨会由郭晓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主持,丁进(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评议。


陈力祥教授

 

陈力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研究王船山对于程颐朱熹针对张载“形溃反原”论批判的辨正。他指出,船山不满程朱“理本气末”的诠释结构,以“理气不分”重塑气之本体,张载“形溃反原”论并非佛教轮回,而既可以辟佛,又能正人心。


兰甲云教授


兰甲云(湖南大学中国礼乐文化传播研究所教授)从曹元弼《孝经学》入手探讨曹元弼的礼治思想。该研究指出,曹元弼《孝经学》深受郑学之影响,曹元弼对礼与孝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证,指出“礼根于孝”,孝道是礼乐之根本,照此展开,礼治的根本就是孝治,孝治则应该包括孝弟之道以及由此转化的忠顺之道。孝与礼应该是同等高度,是古代道德范畴的一体两面


张海英  编审


张海英(《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重点探讨礼的起源问题,研究认为,不能认为礼皆源于祭礼。礼具备协调作用,在此基础上,礼的类型可以区分为自然礼和人为礼。自然礼是人类受到外在触动所发,并非约束性举止,人为礼则是在前者基础上,人为制定的具有统一性、约束性的复杂制度。人为礼虽难免繁琐甚至于一定程度上虚伪,但皆能在自然礼中找到根源与发展线索。也就是说,礼的基础是人性,礼的初衷应当是服务人类社会,但在制定与解释过程中难免因人为原因造成过度。


林存阳研究员


林存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重点关注变动时代下张锡恭为学求志的思想取向。张锡恭作为郑学大师,以礼学名家。但除了《丧服郑氏学》等经学尤其是礼学研究外,其立身、经世,是品学皆善而能躬行践履的士人代表。研究指出,早年张锡恭具有宋明理学根底,在南菁书院有宋明理学转而深通三礼之学。在其执教两湖书院、进入礼学馆修礼、隐居著述等多阶段人生中,均能基于礼学而回应现实危机。一方面,其礼学思想呈现阶段特征,另一方面,他坚信伦理纲常为万世准程,亦可以成为链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