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诚 著《章太炎〈春秋左传读〉训诂研究》出版暨序言、后记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5-09-24 22:48:01
标签:

王诚 著《章太炎〈春秋左传读〉训诂研究》出版暨序言、后记

 

 

 

书名:《章太炎〈春秋左传读〉训诂研究》

作者:王 诚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8月

 

内容简介

 

章太炎的学术根柢在语言文字之学,探究章太炎的经学和史学思想,应以其小学和考据为基础。《春秋左传读》是章太炎以小学通经史的重要著作,体现其治学路径与学术特色,在经传训诂和字词研究方面有大量材料值得发掘和分析。本书正文分为三章,运用丰富的实例,以专题研究形式深入分析章太炎《春秋左传读》的训诂方法、训诂价值及疏误之处,系统探讨《左传读》在经传解释和字词训诂方面的成就、价值以及疏误。《春秋左传读》系章太炎在杭州诂经精舍从俞樾学习经史时期所撰,以数百条札记的形式存留、体现了章太炎早年研究《左传》的心得,对于《左传》之“孤文犆字”“微言大义”有不少发明,内容丰富,专深精到。太炎先生继承乾嘉学术而又有所创新和突破,对于《左传》训诂的创见及训诂材料的精熟运用,至今仍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附录所收文章主要考察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对章太炎《春秋左传读》的征引情况,从训诂角度分析杨伯峻对章太炎观点的评判标准与取舍原则,帮助读者认识《春秋左传读》的训诂价值。

 

名家推荐

 

王诚的这本书在今天出版,是很有意义的。朴学的精神、以文字训诂通经史的做法,永远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工作,是任何时候都要提倡的。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王宁

 

作者简介

 

王诚,1982年生,浙江上虞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汉语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主要从事训诂学、汉语词汇语义学研究,著有《上古汉语动词语义内涵研究》《说文段注八讲》等,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目录

 

序  王 宁

绪 论

第一章 章太炎《春秋左传读》训诂方法述要

第一节 因声求义

一、破假借

二、证词义

三、溯名由

第二节 比较互证

第三节 援据故训

第四节 分析语法

第五节 引证群书

一、引证《荀子》

二、引证其他先秦文献

三、引证《新书》

四、引证《史记》

五、引证《说苑》

六、引证《汉书》《后汉书》

第二章 章太炎《春秋左传读》训诂价值探略

第一节 解释他书疑难字词

一、解释《荀子》中的疑难字词

二、解释《新书》中的疑难字词

三、解释其他典籍中的疑难字词

第二节 与新材料相互印证

第三节 其他训诂材料举隅

一、同音假借材料

二、词义研究材料

三、词源研究材料

四、名物研究材料

第三章 章太炎《春秋左传读》训诂疏误例析

第一节 以训代义

一、据同训而视作同义

二、因递训而辗转附会

三、将非义训视作义训

第二节 不合语法

第三节 证据不足

一、字书孤证

二、词义无据

第四节 牵合附会

一、牵合《左传》与《史记》

二、牵合《左传》与其他典籍

结 语

附 録 《春秋左传注》征引《春秋左传读》考略

参考文献

索 引

后 记

 

 

王 宁

 

《春秋》三传里,《左传》属于古文经学。章黄之学的国学教育,一直把它作爲古代传世经学典籍中首先需要通读的第一文献。我的老师陆宗达先生秉承师说,在我做研究生的时候,精心传授《左传》,又在普及领域不断讲授《左传》的“五大战役”和“三十名篇”,他的讲课严谨、深究且生动、通透,融语理与事理爲一体,以训诂还原史实,让一衆后学真真切切感受到古代“小学”的作用,从中懂得语言文字是获得古代文化精华的基石,并能摒弃虚浮与空泛,文风与学风都因此受到深深的感染。

 

我们专业在硕士阶段必须通读《春秋左传注疏》,读这部书,不能不遇见各家各派的说法。陆宗达先生曾说:“研究《左传》,多家异说,难以定于一尊,须有自己的主见,才好取舍。这一点,要学太炎先生《春秋左传读》,学习他博览群书,善于判断的经学、史学、‘小学’根柢。虽不能做到他‘学于后而达于前’的高水平,但《说文》、音韵、训诂精当,取证扎实,不说空话,应当可以逐步做到。”他还说过:“太炎先生虽自己谦虚说《春秋左传读》只是他求学时的课业,但对我们,值得深思之处很多。”这些话刻在我的脑子里,在得到《春秋左传读》的第一天,便开始关注点读,渐渐体会了先生的话。

 

2008年,我们开设了“章太炎《春秋左传读》研究”的专题课,希望通过共同的讨论,加深经学训诂的实践,深入《左传》的研究,体验太炎先生治经史的理念和方法。王诚的《春秋左传读》研究,是从这时开始的。在这次讨论中,我们分别选择的研读篇目仅仅是《春秋左传读》不到五分之一的条目,但类型较全,各自做了笔记,特别关注了章太炎对《说文》的运用,还参考了《国故论衡》《检论》等相关论著的说法。最后,大家共同的认识是,学习章太炎《春秋左传读》,要理解太炎先生的思想高度:章太炎接受了阮元、俞樾“诂经”“通史”的汉学理念,重训诂,明经义,讲实据,一切从原文出发,以还原历史爲前提,不讲无根的空论。章太炎对前人《左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极具思辨的鋭敏性。典籍解读中的争议,有关键问题,有枝节问题,太炎先生对涉及史实和历史观的关键问题,本着“辨名实,知情僞”的原则,把握极严,从不泥于枝节,这是因爲他自己的思想明确,从还原历史的角度而排驳谬说,不爲考据而考据。太炎先生以实证爲武器,反对今文经学虚造历史的经典解读,试图以真实的历史确立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重塑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大家学习了太炎先生提出的“治经”的六条原则:“审名实,一也;重左证,二也;戒妄牵,三也;守凡例,四也;断情感,五也;汰华辞,六也。”这六点,在《春秋左传读》里,已经有了真切的体现。

 

王诚的这本书,应当是在那次研读的基础上,通读了《春秋左传读》全书所做的研究报告。这个报告集中对《春秋左传读》的训诂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用精当的实例,梳理了章太炎采用清代乾嘉学者形音义互证的训诂方法以明经义的做法。尤其是因声求义,俞樾以之爲核心的训诂方法,破假借、证词义、溯名由,运用已经非常纯熟。而比较互证,利用字际、词际和义际关系寻求确证的考,在太炎先生的《说文》研究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运用规则。这些研究,都取得了双向的收获——既考证了《左传》的史实义例,又总结了乾嘉训诂学的成就。

 

王诚在这本书里的很多地方展示了章太炎从俞樾学习,在“小学”上的新进展。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一书中,关注了词语组织的问题,一部分涉及文法和虚词。这些内容超出了字词问题而涉及句子,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太炎先生解读《左传》的同时也解读了其他典籍的字词,王诚钩稽出多部其他经史典籍,特别是钩稽出《荀子》《新书》《墨子》《管子》《庄子》《淮南子》《春秋繁露》《法言》等多部子书,这与俞樾“会通群经诸子,打破学术壁垒”“通经致用,兼及诸子”的治学主张是一致的。

 

不论从《春秋左传读》的训诂方法和实际操作的规则,抑或太炎先生研究《左传》的着力点,都可以看出他“乾嘉殿军”的学术地位,而从他研究的学术目标,又可以看出他在乾嘉朴学基础上成爲近代国学领军人物的跨越。

 

王诚的这本书在今天出版,是很有意义的。朴学的精神、以文字训诂通经史的做法,永远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工作,是任何时候都要提倡的。黄季刚先生给训诂所下的定义是“用语言解释语言”。以泛论空谈替代汉语汉字的研究,典籍传播没有基石,思想文化没有载体,是很难继承民族的历史遗産、交流现代的先进思想和学习前沿的科学技术、建构自己民族的信息工具的。汉语汉字的深入研究任重而道远。

 

2025年7月22日

 

后记

 

如果把这本小书的写作比作耕种,那麽从种下种子到发芽长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缘起是王宁先生十多年前开的一门课。2008年硕士毕业后,蒙王老师不弃,同意招收我攻读博士学位,使我有幸忝列门墻。第一年的文献閲读课,老师就带着我们研读《春秋左传读》。当时从北师大图书馆复印了1982年版的《章太炎全集》本,厚厚一大册。《左传》是先秦汉语的重要语料,《左传》的注疏是训诂的渊薮,一直受到北师大古汉语专业的重视。但我从未接触过《春秋左传读》这部书,课前翻了翻,发现很难读,特别是对其中涉及经史的内容很陌生。老师先让我们自己选读一些条目,然后她在课上讲解、剖析,令我们有积疑冰释、怡然理顺的感受。当然,由于相关的知识储备薄弱,我能深入领会的非常有限。

 

翻看当年的课堂笔记,第一堂课老师是从经学史说起的,她要言不烦地爲我们勾勒了汉代至清代《左传》学的发展,以及《春秋》三传的关系,比较了清代吴派与皖派的治学特点,及其与常州学派治学宗旨的不同。这些大大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课堂的讲解爲我打开了通向未知的大门。老师多次提到“以小学通经史”,这是乾嘉学者的治学内容和路径,而太炎先生的“小学”是乾嘉学术的直接继承,《左传读》主要是他在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期间的课艺,他的很多重要学术思想发端于此。我想,老师用一年时间带我们读《左传读》,除了训练我们训诂考据的基本功之外,大概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治学入门阶段更多地了解章黄学派的学术渊源和治学理念,从而跟清代乾嘉之学以至汉代古文经学建立起思想上的联系,以后能够利用文字训诂的工具去学习和研究经史著作。

 

当时老师的学生中固定听这门课的有卜师霞、凌丽君、刘青松、陈树、孟琢和我。老师事务繁冗,且已年过古稀,但仍坚持每周给我们上两次课,除了文献閲读课之外,还先后讲授了古韵学和汉字学,一次课就是一下午或者一晚上。在读了一个学期之后,老师让我们自选其中的条目作注释和述评,并帮我们确定体例,打算将来合成读本。不过,由于后来又开了“汉语词汇语义学”和“说文解字导读”等课程,而且二年级以后开始考虑毕业论文,因此对于我来说,厚厚一大册《左传读》除了老师讲解的部分之外,自己读的其实并不多。但在听讲的基础上,通过写述评的训练,同门之间的讨论交流,我对《左传读》有了不少具体的认识。

 

2011年博士毕业以后,老师推荐我到浙大古籍所跟从王云路老师做博后。在王云路老师的帮助下,我有了很好的工作环境,而且有时间可以安心地看书。我找出从北京带回的《左传读》,从头读起,面对书中繁富的征引和细密的考证,逐渐能够理出头绪,当然读不懂的地方仍然很多。那时有孟琢兄分享给我们的《左传读》电子文本,于是一边读一边做笔记,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归类。检视当时的资料夹,里面分了《左传》字词训诂、解释他书疑难字词、《左传》义例、《春秋》三传异同、春秋礼制、天文历法、地理、职官、名物、春秋名字、《左传》古本、引古文字、牵合《左传》与他书、《左传读》与《文始》相关材料比对、校勘问题等十几类,可见《左传读》内容的丰富,其中考据的结论或有时而可商,但局部的资料仍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2013年浙大古籍所编三十周年所庆论文集,我在之前搜集的材料基础上,写了一篇小文章《章太炎〈春秋左传读〉平议——以训诂爲中心》,这其实就是小书的雏形。之后《左传读》被我放上书架,较少问津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新版《章太炎全集》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儒藏》精华编《春秋左传读》都在2014年出版,同时,我也陆续读到几篇研究《左传读》的论文,感觉《左传读》逐渐爲更多人所关注。2018年试着申报了课题,侥幸获得立项。于是又重读《左传读》,继续积累相关材料。2020年发表了两篇阶段性的小论文:《章太炎的〈左传〉训诂及相关问题续探——读〈春秋左传读〉札记》和《〈春秋左传注〉征引〈春秋左传读〉考略》。到了2021年暑假,初步完成了结项书稿。其间遇到有关音韵学、同源词的问题,邮件请教了我的硕士导师黄易青老师,黄老师不仅针对具体问题给予我点拨和帮助,而且还引导我拓宽学术视野。

 

以上记述了写作小书的大致经过,其实是在老师指引下学习《左传读》的过程。尝见清人注疏之作,如《仪礼正义》《诗毛氏传疏》《周礼正义》《国语集解》《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卷端作者自署“某某学”,觉得是颇爲恰切的谦辞,表明了还原经典本意、继承先哲思想的初衷。限于学力和眼界,小书仅涉及了《左传读》在字词训诂方面的内容,而且尚不全面,只能算是《左传读》的学习札记,但希望它有助于读者了解《左传读》的训诂价值,客观地认识这部未定稿的著作在训诂上的得失。书将付梓,忐忑向老师求序,幸蒙慨允。勖勉之意,深爲感激!

 

本书得以出版,要特别感谢王云路老师的帮助,感谢浙古社王旭斌社长的支持。同时,感谢孟琢兄爲小书题签增色,感谢责编林若子女士耐心、细致而专业的工作,使本书减少了错误。

 

 乙巳季夏 王诚谨识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