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华东师范大学第三届“人文化成”研究生论坛
来源:“思想与文化”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七月廿一日甲申
耶稣2025年9月12日
开幕式
2025年9月6日上午8时30分,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与研究生院主办、哲学系承办的第三届“人文化成”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5303会议室开幕。本届论坛共有来自复旦大学、澳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计30余位中文、历史、哲学学科的研究生同学与会。
开幕式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朱承教授、中文系副系主任方笑一教授与历史学系副系主任王进锋教授作开幕致辞。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陆凯华副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苟东锋教授,历史学系王锐副教授,中文系徐俪成副教授出席开幕式。
在致辞中,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朱承教授首先对与会师生表示欢迎,并回顾了学校人文学科的深厚传统。他强调,在目前全球高校普遍对文科的价值和定位存在疑虑的背景下,华东师大仍然持续支持文史哲学科的发展,正致力于从“人文学科大校”向“强校”迈进。
朱承教授用亲身经历来说明技术变迁如何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知识结构。他提到自己年轻时挑水换肩是必备的生活技能,但随着自来水的普及,这类技能很快失去了用武之地。类似地,人工智能尤其是大语言模型的迅速发展,正在剧烈冲击人文学科长期以来所依赖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他指出,这并非遥远的忧虑,而是现实的危机——人文学科既面临内部资源竞争、产能过剩的困境,也遭遇外部技术变革带来的根本性质疑。
面对前述的内忧外患,朱承教授提出三个亟需思考的方向:一是人工智能为人文学科带来了哪些真正的新问题与研究范式的转型;二是在人机协同的时代,人文学科应主动介入,为技术发展提供伦理、规范与价值引导;三是必须关注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的大规模失业与社会公平等问题,承担起人文关怀的责任。他鼓励青年学者既要扎根传统、深耕经典,也要积极面对技术变革,在挑战中寻找人文艺术的新机遇。最后,朱承教授希望本届论坛能够围绕这些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并预祝论坛取得丰硕成果。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方笑一教授在致辞中,首先衷心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并对哲学系主办本次论坛表示感谢。方笑一教授谈到,当前在大学里,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往往被划分到文学、历史、哲学等不同学科中,变成了一块块互不关联的领域。这种方式虽然便于学术管理,却也使传统文化失去了整体性,更像被拆解的标本,远离了每个人的真实生活。
方笑一教授进一步指出,如今传统文化研究有时变得封闭,局限于学术圈子内部,难以真正走入人心、影响社会。尤其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人文学科仍然自说自话、脱离现实,其存在的价值更容易受到质疑。方笑一教授借此引出本届论坛的主题“人文化成”,并引用《周易》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原意,指出“人文”虽看似只是修饰,却具有教化社会、移风易俗的深远使命。他认为,哪怕外界觉得人文学科用处不大,但学人自己仍应当怀抱“化成天下”的理想。
最后,他鼓励同学们在论坛中积极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思考传统文化如何真正融入现代生活,也期待大家始终保持对人文学科使命的热忱与信念。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系主任王进锋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回顾了“人文化成”论坛的发展历程。他特别指出,本届论坛由哲学系主办,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学术交流向全国性、跨学科研究生论坛的重要跨越,并对此表示赞赏。接着,王进锋教授简要介绍了历史学系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情况。
针对人文学科发展面临的普遍性质疑与挑战,王进锋教授从历史视角提出了他的看法。他指出,人文学科的发展历来存在“波峰与波谷”的周期变动,当前虽处于相对低谷,但应对之策在于坚守学术本心、强化专业能力,“当所有人不读书的时候,你更要拼命读书”,以待时机。基于这些历史经验,王进锋教授鼓励在场同学不必为人文学科的现状过度焦虑,而应深入发掘并极致化自身的优长——或善于思辨,或长于表达,或耐力出众——做到扬长避短,并将个人能力与时代需要智慧地结合。他强调,人文学科的根本在于扎实的学术训练和清晰的自我认知,唯有如此,方能在时代起伏中站稳脚跟,并在未来高峰来临时把握机遇。
最后,他期望本届跨学科论坛能为大家提供新视角、激发新思考,并祝愿所有与会者在交流中有所收获。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刘方舟同学作为参会学生代表发言。她首先以“缘分”为引,指出尽管严格的评审在当今学术界无处不在,但能够因论坛相聚仍是珍贵的机缘,并对此次机会表达感谢。
刘方舟同学表示,“化成”必定以一种“未完成”的状态为基础。她认为,研究生阶段恰是一种充满潜能、尚未定型的成长时期,虽然这个阶段时常伴随着焦虑和自我怀疑,但这种开放而未竟的状态本身便就具有价值。她鼓励大家珍视自身的可能性,发挥自己的才智,并且希望此次入选能为大家带来肯定与安慰。其二,潜能需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实现。她强调论坛的真正意义在于构建学术共同体、促进彼此之间的深入交流。她呼吁在场师生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充分对话,碰撞思想,使相聚产生真正的学术意义。
最后,刘方舟代表全体参会同学向周末仍参与评审及论坛活动的文史哲三系的老师们致以诚挚谢意,并代表会务组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
名家讲演
开幕式结束后,本次“人文化成”研究生论坛的名家讲演环节有幸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哲学系陈赟教授,做了题为《文明观的省思与重构:以中国思想为视阈》的学术报告。哲学系副系主任陆凯华老师主持报告。
在报告伊始,陈赟教授指出,近代以来的文明概念包含两个难以调和的维度,即文野论的文明观和文明体意义上的文明观,前者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被关联于文明等级论和文明进步论的意识形态,后者消弭文明的价值论和等级论色彩,但也容易丧失文明的边界。陈赟教授表示,近代文明概念的产生,离不开欧洲的文明化进程,这一进程预设了自然与文明的断裂,将文明对自然的剥削设为前提。通过中国思想的文质论视野,可以看到近代“文明”所“明”之“文”,一方面是“文”而非“质”,另一方面为“人文”,而非“天文”。
陈赟教授在讲座中指出,文质论作为一种思想视阈,可以发展出一种文质彬彬、天文与人文双彰的文明概念。通过这一新的文明概念,可以看到近代文明观念本质上是新文明概念的低阶层次,更高阶次的文明不再仅仅通过我们与它们(人类与自然)、我们与他们(人类的不同秩序体)之间的分判来到达文明状态,而是可以通过万物共生、人类一体,进至文明的高阶层次。讲座最后,陈赟教授表示,自然与文明不再是先后替代的两个阶段,而是文明过程中相互交织的不同维度。与必须确立文明之开端或起点的主流文明史叙事不同,新的文明叙事展开为一个并无开端的过程。
在提问环节,与会师生与陈赟教授就文明论视野中的天人关系问题、文明并育而不相害与文明间交流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了富有成果的讨论。
分论坛报告
6日下午,分论坛的报告与评议环节开始。本次论坛总共设置有中文、历史与哲学三个分组,六个分论坛。
中文组分论坛
中文组的分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研究生魏清高同学与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的博士研究生王怡宁同学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方笑一教授与徐俪成副教授担任评议专家。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马紫箫同学,汇报的论文与《醒世姻缘传》信仰空间的悖谬书写这一主题有关。在报告中,马紫箫同学指出,该小说通过韦陀托梦、关帝显圣等神圣显应,与僧尼敛财、道场淫乱等世俗堕落情节的并置,构建出一个充满张力与矛盾的信仰场域。马紫箫同学表示,作者借此实现了对宗教中介的“祛魅”,并将看似对立的神圣与世俗元素,统一纳入善恶果报的道德框架之中。在马紫箫同学看来,这种悖谬书写不仅是对明清之际宗教失序与道德危机的文学回应,更是尝试以“神道设教”重建伦理秩序的文化努力。
来自云南师范大学的何建同学,汇报的论文聚焦于民国时期词学声律观念由严趋松的转变动因与过程。在报告中,何建同学提出,基于对报刊词话的历时性梳理,民国词界的声律观念经历了从“苛律”到“松律”的显著转向。他指出,这一转变不仅受到新文学运动的冲击,也与词话文体更迭、创作实用化倾向及词坛代际更替密切相关。何建同学认为,声律观念的转捩折射出传统文学在现代性冲击下的调适与嬗变。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凌翊晶同学,汇报的论文主题是汉魏六朝时期人物品藻的审美转型研究。在报告中,凌翊晶同学提出,该研究借助“气氛美学”理论,分析了从相面术到审美活动的范式转变。她认为,这一转型具体表现为核心术语的审美化改造、自然意象的系统运用以及特定情境中的身心共感三个层面。在凌翊晶同学看来,该研究不仅揭示了“情境—身体—气氛”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感知模式,更为跨文化美学对话提供了新的理论路径。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曹益洁同学,汇报的论文主要与昆曲现代转化中“形神互构”的内在机制有关。在报告中,曹益洁同学提出,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源于形式革新与价值重塑的有效结合。她强调,形式上的提炼创新与“情至观”的普世化升华,共同实现了“形”与“神”的深度互构。曹益洁同学认为,这一机制不仅激活了昆曲的当代生命力,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中央民族大学的郭一帆同学、北京师范大学的陈瑞迪同学、西北大学的杨子仪同学、福建师范大学的刘雪莹同学和中山大学的王怡宁同学关注了诗词文论问题。郭一帆同学探讨了刘勰如何以“中和”思想调和“情”与“志”的关系,认为这构建了一种兼具经学立场与文学自觉的文论模型。陈瑞迪同学分析了1930年代“四行诗”现象,指出其形式探索具有积极的语体意识;杨子仪同学阐释了明代《文脉》中“脉”论的双重维度,并挖掘了其当代转化价值。刘雪莹同学重新解读了萧子显“酷不入情”的评断,强调其聚焦于情感表达的艺术效能而非情感本身;王怡宁同学提出严羽“以禅喻诗”与“格义”之法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提供了传统资源。
华东师范大学的陈飞同学和广西师范大学的曾冬玲同学关注了小说与戏剧中的问题。陈飞同学分析了《儒林外史》中的方术书写,指出其广泛性与多样性反映了明清道教的世俗化趋势;曾冬玲同学探讨了《琵琶记》中赵五娘形象的现代转化路径,认为其核心是从古典题材中探索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并思考传统文化的新生。
历史组分论坛
历史学组的分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硕士研究生刘牧天同学与梁佳毅同学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王进锋教授与王锐副教授担任评议专家。
来自山东大学的王子平同学,汇报的论文以“黍离之悲”从文学意象到文论概念的建构历程为中心展开。在报告中,王子平同学指出,这一概念经历了跨朝代的持续阐释与再生产,最终从具体的诗歌表达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论范畴。她表示,从先秦的书写、汉代的经学阐释到魏晋的语义定型及宋代的理论成熟,其内涵不断丰富。王子平同学强调,这一历程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生成机制与阐释活力。
来自西北大学的陈弼凯同学,汇报的论文主题是陈寅恪“诗史互证”方法的演进与思想内涵。在报告中,陈弼凯同学提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实现了从考据学到“诗史互证”,再到多维立体诠释的方法论演进。他指出,陈氏通过元白诗研究不仅揭示了中唐的道德冲突与士人困境,更寄托了对近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状况的深切关怀。陈弼凯同学认为,这一研究路径融合了史学、文学与哲学视野,具有深远的方法论启示。
来自南京大学的吴宁远同学,汇报的论文主要探讨了先秦两汉儒家通过雅郑之辨实现文化身份建构的策略与逻辑。在报告中,吴宁远同学提出,雅乐趣味是儒家学者主动建构的话语体系,旨在通过区分雅乐与郑声来重塑乐教价值与争夺文化权力。他强调,这一辨析超出了审美范畴,本质是士人阶层实现身份区隔、确立文化精英地位的关键手段。吴宁远同学认为,雅郑之辨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知识、权力与身份之间的复杂互动。
来自黑龙江大学的林标洲同学,汇报的论文与先秦盟礼名实变迁背后的知识生成与道德塑造机制有关。在报告中,林标洲同学提出,盟礼的演变是“史、礼、文”三者互动关系变化的结果。他指出,《左传》中“有如”誓词的用例表明,盟礼的功能逐渐从实用仪式向道德观念过渡。林标洲同学认为,这一过程最终沿两条路径共同参与了中华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构建。
南昌大学的赵秋实同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刘牧天同学、梁佳毅同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的丁塬同学关注了观念传播、史学编纂、知识体系与政治秩序等历史问题。赵秋实同学通过分析晚清画报图像,指出孝道观念如何通过大众化传播融入日常生活,并阐述了图像绘制者在促成孝道内化与外化过程中的作用;刘牧天同学以《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为例,探讨了宋代义理史学在体裁、思想及叙事上的特点,分析了纲目体如何承载宋代理学思想并形成独特的批判维度。梁佳毅同学以刘尔炘《拙修子造天书》为中心,剖析了晚清民初儒家知识论体系为应对西学冲击所进行的内部调适与挣扎,揭示了地方学人如何运用传统地域资源回应时代核心议题;丁塬同学辨析了《尚书》中“九州”与“十二州”两种州制,指出其变革不仅关乎地理划分,更与天文分野体系相结合,最终服务于构建天地合和的理想政治秩序。
哲学组分论坛
哲学组的分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硕士研究生张珈旭同学与博士研究生刘方舟同学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刘梁剑教授与苟东锋教授担任评议专家。
来自中山大学的梁媛同学,汇报的论文主要探讨了《庄子》如何借树木寓言反思人物关系与存在境况。在报告中,梁媛同学提出,庄子借助树木这一物象,通过视角转换,深入探讨了人与物在认知、关系与价值上的多重区别。她强调,这种寓言叙事不仅是文学想象,更是哲学思辨的重要载体。梁媛同学认为,庄子最终旨在启发人们超越人类中心的“自是”观念,重新审视自身的生存状态。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刘方舟同学,汇报的论文聚焦于孔子作为“概念工程师”的哲学方法新探。在报告中,刘方舟同学提出,以“亲亲相隐”的讨论为例,孔子通过重新定义“直”这一概念,有效避开了情理对立的困境。她强调,这一视角为理解孔子的哲学方法提供了新思路,即将其视为一位主动改造概念以实现实践目标的“工程师”。刘方舟同学认为,这一研究虽具启发性,但也需审慎对待可能产生的比附风险。
来自山东大学的李东昊同学,汇报的论文主要与冯契对冯友兰境界说的批判与价值论发展有关。在报告中,李东昊同学提出,冯契通过“价值四重界”理论强调了自觉与自愿原则在价值创造中的统一,以此批判冯友兰过度强调自觉而忽视自愿的倾向。他指出,冯契借助实践辩证法重构了价值体系,突出了平民化自由人格的培养。李东昊同学认为,这一发展使得价值论更具实践性,达成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圆融境界。
来自南昌大学的游宏伟同学,汇报的论文主题是宋代道南学派“体验未发”工夫论的演进与内涵。在报告中,游宏伟同学提出,道南一脉的学者逐步发展并深化了“静中体验未发”的修养方法。他指出,从杨时到李侗,该学说将“未发之中”既确立为宇宙道体,也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工夫。游宏伟同学认为,这一学说不仅体现了宋代理学融汇佛道的理论活力,更彰显了儒学“即凡而圣”的精神品格。
中山大学的刘上源同学、澳门大学的熊韦城同学、上海财经大学的赵秋晗同学、南京师范大学的沈洁同学和南京大学的周碧琬同学从经典文献出发,讨论了当代的伦理政治问题。刘上源同学探讨了庄子“逍遥”与现代“自由”观念的勾连,提出“有待逍遥”更贴近现实的自由体验;熊韦城同学重思了张祥龙对“孝”的现象学阐释,通过反例论证孝意识可独立于父母之慈而产生。赵秋晗同学回应了关于《中庸》“诚”可能导致道德失败的质疑,指出君子的涵养能避免“自我沉溺”与“道德成瘾”;沈洁同学研究了儒家孝道观下的机器人养老问题,主张构建人机协同、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统一的新型养老模式。周碧琬同学分析了先秦杂家的价值聚合理论与分配原则,认为其试图在“王治”与“民本”之间寻求平衡。
南开大学的白剑同学、复旦大学的白天畅同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郭俊卿同学关注了经典的当代诠释。白剑同学分析了荀子“纳神道入人道”的宗教观,指出其伦理政治合法性论述建立在人对被统治的先在规定之上;白天畅同学探讨了朱子哲学中“心”的归属问题,提出以“体理用”结构将心归属于“体”更契合其中和思想。郭俊卿同学阐释了《文心雕龙·原道》对儒家文质论的揄扬,强调文质合一最终指向“道”的统一,为消解现代文质割裂问题提供了传统智慧。
闭幕式
6日17时许,本届论坛闭幕式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会议室举行。闭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徐俪成副教授主持。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何建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首先向主办、承办单位及会务组老师致以衷心感谢。通过引用胡先骕致胡适信中的观点,何建同学指出人文学者应在新时代继续承担“正人心、一风俗、通贯中西”的使命。最后,他感谢所有与会师生的真诚交流,希望大家带着论坛中的启发继续深耕学术,共同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并祝愿“人文化成”研究生论坛愈办愈好。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陆凯华副教授在总结致辞中表示,这次论坛总共收稿300余篇,经过严格的评审,最终入选30余篇,并且经由各位专家的认真评议,又评出了12篇优秀论文。陆凯华老师向各位与会同学的参与与支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陆凯华老师指出,尽管严格的评审有许多,但是缘分却很少,很高兴“人文化成”研究生论坛能够成为一个大家彼此之间结缘的一个平台。他期待以后能够以各种方式,与各位与会同学重新在华东师大的人文大院里重新相见。最后,陆凯华老师表示,希望各位同学在上海与华东师大的旅途能够一切顺心。
至此,华东师范大学第三届“人文化成”研究生学术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