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岘:河图洛书的诠释转型与意涵演变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5-10-01 22:58:28
标签:

陈岘:河图洛书的诠释转型与意涵演变

来源:“经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七月廿八日辛卯

          耶稣2025年9月19日

 

 

 

2025年9月17日下午,由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举办的“同济·敦和经学高端讲坛”第二十期在同济大学云通楼410举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陈岘应邀作了题为《河图洛书的诠释转型与意涵演变》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曾亦教授主持。

 

 

 

主持人:曾亦教授

 

讲座开始前,曾亦教授对陈岘副教授进行了介绍。陈教授现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周易》学会理事,研究方向聚焦于《周易》《春秋》经学及传统文化与通识教育,出版《易学导论》等著作十余种,是学界青年学者中的翘楚。

 

 

 

主讲人:陈岘副教授

 

本次讲座,陈岘教授着重讲述了从上古到两宋《河图》《洛书》在经典文本中呈现的诠释转型与意涵演变,他分五个部分展开:

 

一、先秦典籍中的河图洛书及其差异

 

《易·系辞》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指黄河,“洛”指洛水,伏羲受河图、洛书启发而作八卦,可以说河图、洛书象征着中华文明的起源。《尚书》有“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之语,在这里《河图》以宝物的形象面世。孔子在《论语·子罕》篇感叹道:“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河图》被视为圣王受命的祥瑞。因此,陈岘教授总结,在先秦典籍中,河图、洛书具有文明起源、宝物、祥瑞三种意义。这些意义也可见于《墨子》《随巢子》《管子》《吕氏春秋》等文献,但关于河图、洛书的具体形象并没有相关信息。

 

二、汉代河图洛书学说的转型

 

河图、洛书学说在汉代发生了意义重大的转型。

 

其一,从“受命”到“盛世”。在先秦典籍中,河图、洛书尚属圣王受命的祥瑞,但在汉代已成对现实盛世的描绘。如《文子·道德》:“老子曰:‘至德之世……是以风雨不毁折,草木不夭死,河出图,洛出书。’”《淮南子》:“当此之时,风雨不毁折,草木不夭,九鼎重味,珠玉润泽,洛出丹书,河出绿图。”郑玄、陆贾、公孙弘、晁错等经学家亦不乏相关论说。

 

其二,“河图-八卦”“洛书-九畴”范式的构建。托名孔安国的《尚书传》注解《河图》《洛书》道:“河图,八卦。伏牺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天与禹,洛出书也。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此说虽延续了先秦的三种意义,但河、洛又有分别,《洛书》开始对应于《洪范》九畴而非八卦。此后,刘歆在《汉书》中总结“以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将孔说整体化,伏羲受《河图》创八卦、大禹受《洛书》作九畴,“河图-八卦”“洛书-九畴”的新格局形成。陈岘教授指出,这种解读模式虽为凭空构建,缺少经典文本支撑,但维护了河图、洛书作为文明起源意象的神秘性与权威性。以河、洛之意象为纽带,构建了基于经典交互诠释与经义整合的经学理论,意义重大。

 

 

 

其三,河洛与谶纬。及至东汉,河图、洛书意象开始与带有强烈预言吉凶功能的谶纬深度绾合,《河图绛象》《洛书摘六辟》等三十余种河图洛书类谶纬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内容大致分为三类:一、融合上古“九州”“八极”等宇宙观念的世界版图构想,以及与圣人受命相关的神话传说。二、在“盛世祥瑞”观念影响下,凝练先秦古书而成文的治国理政之法。三、基于汉代阴阳五行及灾异学说的占星预测之术。纬候之书虽有一时影响,但并不为有识之学者所喜。如郑玄通过“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之论将河图洛书的诠释语境返回到经学文献中。唐人孔颖达编纂《五经正义》时,仍肯定《尚书传》中“河图-八卦”“洛书-九畴”的范式。

 

三、黑白点河图洛书之建构与《易》源探寻

 

到宋代,出现了黑白点线图示的河图、洛书图像,相传由五代时期的陈抟创作,但并没有实际证据。河图洛书图像系统其实最早由刘牧于《易数钩隐图》中绘制,其河图、洛书与今天所见的河、洛图名刚好相反。刘牧创作图式的重心完全围绕“象”“数”的意涵及二者关系展开。刘牧认为,王弼、孔颖达等早已对《周易》经传的意义阐发详尽,并无拓展的必要,因而尝试作易图创建一种全新的易学范式。在刘牧对数理的研探以及易图的创作中,《系辞》是最为重要的理论来源。陈岘教授进而对刘牧易图的分类、特色,以及不足之处进行了介绍。

 

 

 

 

 

四、朱子对《河图》《洛书》的改造

 

朱熹看到刘牧制作河图、洛书既要区分洪范九畴,又要借用其理论的矛盾,尝试解决后者制图学理依据不充分的问题。朱熹对河图、洛书进行了改造,他通过对调河图、洛书,令五十五点图揭示的天地之数对应《周易》与《河图》,四十五点图展示的九宫对应《洪范》与《洛书》,很好地解决了刘牧版《河图》九宫数之九与《易经》八卦之八不相对应的矛盾。朱熹对河、洛的改造延续至后世,成为诠释河洛的主流范式。当然,朱熹对河洛的诠释有其历史渊源,也受到时贤的影响,他做的是一个集大成的工作。

 

 

 

五、朱子河洛范式在宋末的发展

 

朱子门人继承朱子的河洛范式,又有深入阐发。蔡元定对于朱熹图说易学的形成贡献重大,其子蔡渊、蔡沈将先天、后天八卦次序图,以及河图、洛书进一步关联,形成了一套更丰富完备的理论体系。宋代亦有些许河洛的反对之声。如欧阳修视汉代以来的河图、洛书为怪妄。张栻仍将河洛视为祥瑞的象征。薛季宣主张剔除对河洛诠释的神话色彩,魏了翁怀疑朱熹建构河洛的意义,但他们仍未跳出朱熹的范式。朱熹的河洛范式逐渐一统天下。

 

参会学者上海师范大学高瑞杰、同济大学刘昊等与陈岘教授进行了学术交流。本次“同济·敦和经学高端讲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