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对话与文明互鉴学术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顺利举行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官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八月初二日乙未
耶稣2025年9月23日
2025年9月20日至21日,儒道对话与文明互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哲学动态》与《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孔子研究院和华中科技大学解释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全国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以思想交流互鉴为核心,以儒道对话和文明互鉴为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共设置开幕式、主旨演讲(三场)、分组研讨(六场)和闭幕式等环节。
9月20日上午9时整,会议开幕式准时举行。本次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朱人求教授主持,《哲学动态》与《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主任王正编审,孔子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魏衍华研究员及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院长董尚文教授分别致辞。
王正老师首先代表《哲学动态》与《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表示本次会议由多方联合主办、合办的形式展现了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姿态。同时,王正老师指出,历史上,儒家与道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以现实伦理秩序为主题的儒家思想和以超越玄同为特点的道家思想在文明演进中互动频繁,在挑战和交流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理路,最终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近年来,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聚焦于人类精神世界发展的道家逐渐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儒家与道家融汇交流的必要性大大凸显,相信本次会议可以为回应时代关切提供思想资源,推动中国哲学的理论发展。
魏衍华老师代表孔子研究院向莅临现场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孔子研究院发展的同仁表示由衷谢意。他首先向与会来宾介绍了孔子研究院的发展沿革,指出孔子研究院的设立体现了我党对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儒释道三教的对抗与融合。其中,孔老之间的对话交流更具有特殊的思想和文化价值。历史上,儒道交流互动中诞生了众多思想成果,其宝贵历史经验可以为当今的文明互鉴提供宝贵思想财富。孔子研究院及其兄弟单位愿意为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平台,助力中国哲学学科发展与文化进步。
董尚文老师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董老师指出,儒道对话是思想史中的重要主题。儒道之间虽然差异巨大,但是其同属中华文化脉络,在文化背景等方面具有共通性,因而也就具有了交流互动的思想基础。同时,董老师回顾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历史沿革、办学思路与未来愿景。他指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虽然办学历史并不悠久,但是在广大师生的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期待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加强与各兄弟机构的团结合作,共同促进哲学学科发展,为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贡献力量。
开幕式后,大会主旨报告正式开始。主旨演讲共分为三场,第一场由王正老师主持,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李大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蜜林研究员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巍教授分别作报告。
李大华老师以唐代道家与北宋理学为题,回顾了两者之间在理论上的异同,指出北宋理学不仅仅从宇宙生成、万物化生问题上吸收道家思想资源,更在学术风格、修养方法乃至本体论建构上深受道家思想观点影响。同时,李老师以此为例,说明历史上的儒道两家在学派对立之中吸取思想资源,获得创新思路。最后,李大华老师提出,当今学术应该以史为鉴,在未来的研究中,儒道两家不必拘泥于学术地位,而是应该在保持自身思想特色的前提下发现自身理路中的现代性因素,携手走向未来。
任蜜林老师以《论语》中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为主题,广泛参考历代注疏解释,并评价其理论得失,最终回到《论语》文本之中,试图正确阐发其内涵。任老师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了人性先天情感与后天养成之间的关系。人天生所具有的道德情感是仁的前提与基础,但是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与修养才能够完善自身,实现仁德。
李巍老师以“名学”为例,将人工智能分析技术与哲学研究相结合,通过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进行分析,计算“名”与其他概念的连结使用率、与“名”有关的概念的使用次数和发展趋势,揭示了“名”概念本身所具有但往往被忽视的政治含义。最后,李老师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哲学研究提供相对客观的思想基础,帮助研究人员处理大量文献,使得研究者可以把精力投入到更加具有创造力的研究领域,促进哲学发展。
第二场主旨演讲由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常新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陈乔见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唐琳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余治平教授先后作报告。
陈乔见老师以“善恶与是非——孟子与庄子关于价值与规范的隔空论辩”为题展开报告。他认为,孟子与庄子为解答价值与规范的根本性问题提供了两种不同思路。孟子认为,道德规范起源于每个人固有的本心与良心。因此,尽管道德判断与每个道德主体息息相关,但是道德判断仍然可以具有普遍性价值。然而,庄子虽然与孟子一道持有道德主观主义观点,但是他并不认为道德判断能够导向客观的结果。因而,庄子反对儒家观点而提出“以道观之”,试图超越各种视角主义,最终指向“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人生价值理想。
唐琳老师以《周易》中的生生哲理为主题,论述了“生生”在阴阳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她指出,《周易》以自然阴阳之中的“生生”为起点,但是其最终旨趣在于人类社会之中的“生生”。就人类“生生”而言,忧患意识成为人类“生生”的根本保证,变通意识则是人类生生的基本原则,参赞化育和德业协和思想则成为人类“生生”的核心思想。而在技术理性日益膨胀的今天,中国哲学中的“生生”思想在弥合人与自然矛盾等问题上仍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余治平老师聚焦董仲舒的“王教”概念,提出董仲舒的学说不同于西方的一神论宗教,同样也不能被简单视为国家宗教。余老师指出,董仲舒的“王教”遵从天道信仰,并强调对百姓施行礼乐展开国家教化。正因如此,“王教”呈现出“弥漫性特征”,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在“王教”前提之下,教主并非简单与国家君主混同,“正心”“承天之为”则构成教主德性工夫养成的基本要件,并以此谋求与天道运行的节律的高度一致。
第三场主旨报告由华中科技大学助理教授白发红老师主持,清华大学哲学系丁四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曹峰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常新教授分别作报告。
丁四新老师强调,先秦儒道之间的批判性对话是中国古代思想演进的重要动力。他从批判性对话的定义出发,剖析儒道两家从春秋至战国时期对话性质的演变过程。春秋晚期孔老对话以礼乐制度与治道理念为核心,呈现互鉴反思的温和特征;而至战国中后期,孟、庄为代表的学派批判则转向激烈对立,孟子斥杨墨为无父无君,庄子则以“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质疑儒墨是非之争,体现出鲜明的界限意识和理论自觉。这种批判性对话不仅推动双方确立自身立场,更在解构对方中实现理论重构与思想创新,最终促成战国末期思想融合与杂家兴起的局面。丁老师指出,批判性对话作为先秦哲学发展的内在机制,对理解中国古典思想的形成与特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曹峰老师从儒家“仁者如射”与道家“其犹张弓”的命题入手,分析其与儒道两家最高原理的相通之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其与“仁”的阐发结合起来,“射”作为“礼”的体现,体现的是不争、谦让之德,上升至“德”的层面的“艺”才是完美的。此外,将是否射中和身心修养结合起来,催生了由内而外的“反求诸己”的心性工夫。最后,“射”所体现的中庸,彰显了损益平衡之原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则将其与“道”的阐发结合起来,“张弓”就是天道的体现,反映的是整体把握的原理。同时,“张弓”是防止事物走向极端的反向运动的象征。“仁者如射”与“其犹张弓”是以事喻理的杰出体现,儒道两家都由此引申出不争之德、平衡之道和心性功夫,这是两家之同;与“仁”与“道”的分别联结,以及对人际关系和事物关系的分别考量,显示出两家之异。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哲学“事”“理”之间相即不分,运用具体事物提炼普遍原理,又用哲学原理指导具体行动的主动性思维。
常新老师以《黄帝四经》为文本,指出《黄帝四经》作为战国黄老之学的重要文献,提出“刑德相养”思想,以“道生法”为哲学基础,整合儒、法、道等多家学说,构建了一套具有形名逻辑与天道依据的政治理论。该理论主张“先德后刑”“德主刑辅”,强调刑、德二者相辅相成而又存在内在张力,须由“执道者”以虚静公正之姿态予以平衡。其“阴阳刑德”说将四时天道与人事政治相配,体现出强烈的秩序意识和实践导向,不仅适应了战国诸侯富国强兵之需求,也为汉初政治提供了理论资源,并最终融摄于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的德刑思想体系之中。最后,常老师还深刻揭示了黄老之学在百家争鸣中的理论创新与历史影响。
9月20日下午,研讨会进入分组研讨阶段。大会共举办六组分组研讨,涵盖儒道观点的相互吸收、儒家及道家历史人物考证、儒家和道家核心问题研讨、思想发展中的文明互鉴等重要话题,共有四十余名学者参与讨论。与会学者纷纷表示,本次研讨会上充分的意见交流将有益于中国哲学的学术创新与学科发展。
9月21日上午,会议闭幕式顺利举行。闭幕式由朱人求教授主持,丁四新教授、王正编审和魏衍华研究员先后致辞。
三位专家表达了对与会专家学者、会议主办机构及全体会务人员的感谢。他们指出,本次会议的参会论文与会议主题联系紧密,论文论证严密、材料翔实,观点明确且新颖,体现出了与会学者较高的学术水平;本次会议以思想史上的融合会通为核心,涵盖儒道交融与中外对话,既在学术上关注到前人未给予足够重视的创新点,也观照现实、为推动“第二个结合”和中华文明海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和思想资源。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程旺】《四书》图式的价值意蕴
【下一篇】阳明学源流与三代之治视域中的家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