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源流与三代之治视域中的家哲学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5-10-02 09:27:25
标签:

阳明学源流与三代之治视域中的家哲学

来源:“思想与文化”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八月初三日丙申

          耶稣2025年9月24日

 

 

 

2025年9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校庆报告暨思与文系列讲座第153期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举行。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邀请到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畅教授主讲“阳明学源流与三代之治视域中的家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担任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朱承教授、方旭东教授、苟东锋教授、博士后由美子老师、丁肇聿老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卢盈华研究员、上海科技大学张小霞老师担任与谈。各位师友共同参与此次会议。

 

 

 

陈畅教授以“个体与亲亲”切入,主张回到儒家“三代之治”的政治视野,重新探讨阳明心学作为追求自由的一种探索,何以凭借“个体与亲亲”,开展自身的“家哲学”思考。一方面,阳明学派为开发个体性力量并将破坏性力量改造为积极力量提供了思想资源;另一方面良知的客观化则为将个体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性社会角色提供可能,为儒家的家国天下、三代之治理想重新奠基。

 

 

 

在与谈环节,朱承教授认为,陈畅教授的讲座结合当下议题,从新角度切入,带来研究视角的开拓,但应警惕“家哲学”泛化为解释世界的话语,也应注意到自个体与家之间的张力。方旭东教授以阳明后学的“离家性”为例,主张陈畅教授的主张使阳明学对个体的理解贴近现代意义上的“个体”,凸显其个性的部分,但有激化个体与亲亲间的张力之虞。

 

苟东锋教授提出,阳明学中“个体”的复杂性可在明清以降平民-君子交杂混融的背景下得到解释,这也提示解读者拓展对阳明学多元面向的关注。卢盈华研究员认为,个体与亲亲的角度折射出儒学徘徊于亲亲之情和礼乐之制,阳明学因偏重良知自由的强调,缺乏实践层面的约束力,或可引入外在超越的信仰加以补足。

 

丁肇聿老师认为,陈畅教授的讲座为阳明学的流行提供了更深层的解释,但也折射出阳明学在政治实践与形而上学建构间的张力。张小霞老师注意到,阳明学以“自我”标识世界,其后学如黄宗羲强调“盈天地间皆气也”,与朱熹“通天地一气也”具有相似性,但其对个体“脱嵌”的思考溢出了朱子学的普遍性叙事。由美子老师主张,陈畅教授激活了阳明学话语以对抗现代性个人叙事,但其亲亲之说似乎包含了对尊尊原则的吸收。此外,黄宗羲依托阳明心学话语的政治哲学建构,其保障个体权利的主张一定程度上涉及对良知的过分信任。

 

 

 

陈赟教授认为,陈畅教授以对历史的叙事超克了功夫论叙事,将个体的改变置于世界秩序、社会秩序、心性秩序转变的大背景下予以考察,具有重大意义。但应当思考,在这种转变之下,“三代之治”的内涵是否需要分疏、“家”的意义是否发生转变。讲座的最后,陈畅教授、几位与谈老师和听众就上述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