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一脉续斯文 ——第二期儒家经典研读班定州研学记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5-11-02 17:41:28
标签:

中山一脉续斯文

——第二期儒家经典研读班定州研学记

来源:“河北省儒学会”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九月初四日丙寅

          耶稣2025年10月24日

 

 

 

中山一脉续斯文——第二期儒家经典研读班定州研学记

 

2025年10月19日,秋意渐浓,寒色初凝,而草木犹存绿意。河北省儒学会第二期儒家经典研读班酝酿已久的定州研学之旅,终于在这一天顺利成行。

 

定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重要地域,也是汉初所封中山国的中心地带。此地国家级文物众多,尤以保存较为完整的文庙与贡院著称,因而早被列入儒学会经典研读班的研学计划。本次研学结合经典研读与地方文化特色,选定文庙、贡院、博物馆与定州塔作为参访重点。

 

 

 

李冀良先生(左二)

 

本次研学,特别邀请到河北省儒学原常务理事、正定清慎堂堂主、清慎堂传统教学法第七代传承人李冀良先生。李先生自幼跟随师爷白柱峰先生,在清慎堂家馆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十一年,深谙传统礼俗。有先生在,随时随地都是课堂,研学之旅名归实至。

 

 

 

上午九时,研读班学员与亲友、同道齐聚定州文庙。在导游的引导下,众人依次参观:于大成殿礼拜至圣先师,在东西两庑致敬历代贤哲,循东坡双槐追慕文脉遗踪,登魁星阁聆听旧时文教风俗。

 

 

 

 

 

文庙作为古代州县普遍设立的文化空间,在传承华夏道统、延续儒学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定州文庙始建于唐代大中年间(公元848–858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修缮与拓建,至今仍保留明代格局,素有"中山庙学甲天下"之誉,是河北省内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之一。学员们穿行于院落之间,抚今追昔,遥想宋代名臣韩琦、文豪苏轼,以及清代直臣郝浴等先贤,亦曾在此肃立,礼敬圣哲。他们"仁以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跨越时空,仍激励着今日研读班的每一位学员,并将通过我们继续传之后世。

 

 

 

离开文庙后,一行四十余人步行至定州贡院。

 

 

 

贡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由时任州牧王大年悯念学子赴真定府应试舟车劳顿之苦,遂动员乡绅捐资兴建。道光年间曾加修缮,后因曾作为晏阳初先生"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办公与讲学场所,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在了解清代科举的结状、搜检、糊名、誊录等制度后,学员们无不感叹古代考试之严谨;而目睹科举试卷——尤其是状元卷的笔墨精工,更对传统教育中治学之精深肃然起敬。

 

 

 

 

 

 

 

午后,研读班一行继续参观定州博物馆与定州塔。

 

 

 

定州博物馆虽为县级馆,却藏有重要文物五万余件,并于2024年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其藏品以中山文化、定瓷艺术、佛教遗存与典籍文献为特色。在导游张老师的引导下,学员们依次参观"汉家陵阙""北朝佛陀""尘外千年""天下大白""金翠明珠""故乡星空"等展厅,并对"东汉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北宋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东汉龙螭衔环谷纹青玉璧"三件国宝级文物进行了重点学习。结合正在研读的《周礼·冬官考工记》,此次参观使学员们对经典所载器物与工艺有了更为直观而深刻的理解。

 

 

 

 

 

 

 

行程最后一站为定州塔。

 

 

 

河北民间素有"沧州狮子定州塔,保定府的大裂瓜"之谚。此塔本名开元寺塔,始建于北宋,高83.7米,因兼具军事瞭望功能,亦名"料敌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砖木结构古塔。工程之巨,民间遂有"砍尽嘉山木,修成定州塔"的传说。其八角形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千年来历经十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更独特的是"塔内藏塔"的结构设计,内外层以回廊相连,因而在清光绪十年(1884年)东北角自上而下塌落后,塔体依然不倒。今日所见完整塔身,为1986年至2002年间修缮复原之成果。学员抵达时,恰逢云开日出,蓝天映照,斜阳洒金,绿树环合,古塔展现出最为动人的姿态。众人纷纷合影留念,绕塔祈福,为此次研学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河北省儒学会第二期儒家经典研读班自开班三年多来,始终恪守儒家经学传统,以经解经,探求奥义。同时,结合正定文庙释奠礼、传统节俗、社区活动及外出研学等多种实践,学习传统礼仪,推动经典回归当代生活,致力于在知行合一中传承文化,于日用常行间体认儒韵,让千年斯文,不绝于今日,昌明于未来。

 

文/张志强 摄影/范双英、董碧春、于丰玮、张志强 等 编辑/终南雪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