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奚主讲“战国百家争鸣时期的儒家”
来源:“孔子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九月初八日庚午
耶稣2025年10月28日

10月25日,由孔子研究院、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联合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世家专项基金支持的彝伦讲堂2025年第三讲(总第8讲)在北京国子监彝伦堂举办。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白奚受邀担任主讲嘉宾,作了题为“战国百家争鸣时期的儒家”的专题讲座。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副馆长魏永鑫主持讲座

孔子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研究员孔德立向白奚教授颁发彝伦讲堂主讲教师聘书

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世家专项基金管委会委主任、北京洲际兄弟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孔令斌向白奚教授颁赠孔子像

白奚教授从齐国稷下学宫的历史文化背景切入,围绕“战国百家争鸣时期的儒家”展开论述。他首先系统介绍了该时期的儒家学者群体,包括淳于髡、告子、鲁仲连、田过、公孙丑等,并通过上博简与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等文献,深入剖析了他们与孟子在仁、礼、尊贤、名实关系以及人性善恶、心气关系、仁内义外等议题上的思想交锋。他指出,稷下学宫的基础教育是由儒家承担,教学构成了稷下学宫最主要的日常活动。根据《荀子·劝学》与《管子·弟子职》等文献记载,教学对象包括列国青少年及追随名师的弟子。自孔子以来,儒家长期主导教育领域,其规模化、系统化、通识化的教育模式,为后世中国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互动环节,白奚教授就墨学、道学是否具备基础教育等问题与听众交流,进一步阐释了百家争鸣时期儒学与其他学派相互影响的具体情形。

孔德立在学术总结中指出,正是战国时期群星璀璨的百家争鸣,才使得儒家开始进一步思考“学术如何坚守”的命题,儒学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吸取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在博采众长的淬炼中蜕变为支撑汉代大一统王朝的经世之学。

来自国际儒学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世界知识出版社等130余名师生代表、传统文化爱好者现场参加活动。近30000名线上观众通过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孔子世家网视频号和中国孔子网app观看了讲座直播。
2025年度彝伦讲堂共举办6场讲座,将陆续邀请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担任主讲。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