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人求 主编《日本朱子学研究》出版暨“东亚朱子学研究”丛书总序

书名:《日本朱子学研究》
主编:朱人求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7月
【目录】


【“东亚朱子学研究”丛书总序】
朱人求
近年来,东亚儒学、东亚朱子学研究开始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朱子学是中国乃至东亚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东亚文明的重要体现。作为一代宗师,朱子又以其真知睿见和“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恢宏格局而成为“蓄水池”式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不仅统治了南宋以后元、明、清700余年的中国,而且影响到整个东亚世界,并演化为东亚世界共有的统治哲学。换句话说,早在700多年前,朱子思想积极参与了东亚思想一体化进程,此时的朱子已经是世界化的朱子。概而言之,朱子思想本来就不只是“中国的朱子学”,对相关议题的讨论若以“东亚的朱子学”甚至“世界的朱子学”立场,可能才更符合文化实际,更有利于激发学术发展的潜能。
何谓“东亚”?何谓“朱子学”?基于“东亚”出发的朱子学是一种什么形态的朱子学?东亚朱子学一旦成立,它将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东亚的概念并非一个地理的概念,一个政治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一个方法论的概念。所谓“文化的东亚”,是指作为文化单位的东亚,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特定的人文历史时间和人文空间,它是在变动的东亚各国互动的脉络中,与时俱进的概念。一方面,它指东亚历史文化形成的共同元素,东亚文化所共同遵守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朱子学就是在14至18世纪东亚社会共同遵奉的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它又指向东亚各个国家或地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文化体系。
所谓“方法的东亚”(最早由子安宣邦先生提出),应该是方法论上的一个概念。它就是要将研究对象“他者”化、“方法”化,这种方法论也是对二战之前以及战后仍然流行一时的以西方中心主义的视野来研究东亚的一种批判,强调不能以西方的视野作为评判标准来思考,而应当反过来,应当从“自我”的视野进行内在的思考,这种方法论的探讨留给人们很多想象的空间。作为方法论的东亚,即从东亚出发展开研究,东亚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是我们的研究视阈。从东亚出发,意味着将东亚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也意味着东亚是当代的东亚,是世界的东亚。东亚作为一个整体,其内在精神是什么?它的呈现将带来哪些惊喜?它能为世界贡献什么?从东亚出发,也会考虑到东亚世界的多元化和差别性,我们既可以从边缘看中心,也可以从中心看边缘,在比较中凸显出东亚文化的丰富性和差别性。在东亚朱子学研究领域,我们既可以看到东亚朱子学共同遵守的十大原理(道体原理,一而二,二而一原理,敬的原理,格物原理,定性原理,熟的原理,家国原理,天下原理,全体大用原理,终极关怀原理等),也能看到中日韩朱子学的不同问题意识和理论特色。
朱子学,顾名思义,就是指朱子的学说,这是狭义的朱子学概念。最早的朱子学指闽学,就是朱子之学。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它指朱子及其后学的学说。在时间的向度上,它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朱子思想及其后学; 在空间的向度上,它又具体表现为中国朱子学、东亚朱子学和全球朱子学等多种实存形态。
在《朱子学与近代日本的形成》一文中,日本大阪大学名誉教授子安宣邦认为,朱子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指朱子本人的学问,广义则是指所有师承朱子学的后继者所发展出来的学问,日本朱子学属于后者。此类议论可以区分为“真实与虚伪”、“主流与旁支”以及“正解与误解”等两层构造。辨别真伪的议论是以“真正的朱子学”是否存在为前提,然而所谓“真正的朱子学”是隐含在研究者解释后所重构出来的意义中,也就是必须取决于研究者的正统意识、本源意识后,才得以显现。有意思的是,子安宣邦称呼朱子后学所继承的朱子学为“朱子主义”,如同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区别。他认为,朱子本人的学问与后学所发展出的朱子主义之间,有必要做出区分。这样的区分,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日本的朱子学,也就是朱子主义式的学问和思想。郑仁在将朱子学传入韩国后的发展情况,区分为“本源朱子学”(比较符合朱子的学问)和“修正朱子学”(与朱子学说有一定差异的学问)。罗整庵是“修正朱子学”的鼻祖,李栗谷深受罗整庵的影响,属于修正派。李退溪反对罗整庵,属于本源派。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 C. Geertz) 曾经呼吁,我们要研究那种具有全球意义的地方性知识,而朱子学正是这种具有“全球意义的地方性知识”。我们认为,朱子学有三个层次,犹如一个同心圆展开的过程。第一个层次,中国文化圈中的朱子学; 第二个层次,东亚文明圈中的朱子学; 第三个层次,全球朱子学。我们认为,东亚朱子学属于第二个层次的朱子学,其问题意识来源于本源的朱子学,也必然包含本源的朱子学。东亚朱子学研究必须坚持的正确立场是“中国本位,东亚视点”,或者“中国本源,东亚视点”,注重东亚朱子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区分东亚朱子学的不同表现形态。东亚朱子学是“一体多元”的朱子学,“一体”指朱子学说本身,“多元”指朱子学在东亚的不同的发展形态。
东亚朱子学是未来儒学研究的新的增长点。东亚朱子学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的开展将带来东亚儒学于思想文化研究的新突破,它将成为东亚思想文化研究的新的增长点。在汉语学界,我们对东亚朱子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我们对东亚四书学研究、东亚思想家之儒学研究、东亚儒学的比较研究仍缺乏系统性的、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今后东亚朱子学研究宜在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展开。
第一,东亚朱子学的总体性研究。东亚朱子学的东亚应该是整体的东亚和文化的东亚。以往东亚朱子学研究多以点为主,有较多的单篇论文和少部分论文集,对东亚朱子学的总体性研究还不够。中日韩朱子学承传与创新及各自的特色,东亚朱子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东亚朱子学的共同价值,东亚朱子学的问题意识,东亚朱子学的人文精神,东亚朱子学的接收模式和类型,东亚朱子学的一体与多元,走向“东亚文化共同体”的可能性,东亚文化的相互交涉,文明对话中的东亚文化,东亚文化的未来,朱子学与全球化,朱子学的当代实践,朱子学如何走向世界等都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未来的东亚朱子学研究应填补真空,走向综合,从整体上揭示和阐释东亚朱子学的话语体系,揭示出其内在的问题意识、思想脉络和朱子学的相互交涉,并予以其思想以正确的理论定位。只有在全球化的境遇中,这一研究才得以充分展开并成为现实。
第二, 中、日、韩东亚朱子学的相互交涉。朱子的思想是宋代理学之集大成,并在此后元明清各时期成为中国思想的正统,成为近世儒学发展的主流。朱子学自13世纪起开始向世界广泛传播,在日本、韩国的历史上曾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很高的水平,成为东亚近世文明共有的思想形态。在上一个千年期,朱子无疑是一位有着世界影响的杰出人物。陈来先生指出,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核心的“新儒学是东亚文明的共同体现”。不全面了解朱子学的各个方面,就无法了解东亚朱子学者对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只有全面了解中国宋元明清儒学内部对朱子哲学的各种批评,才能真正了解德川时代儒学对朱子的批评中,哪些是与中国宋明儒学的批评相同而一致的,哪些是与宋明儒学的批评不同而反映了日本思想的特色。反过来,只研究朱子的思想,而不研究李退溪、李栗谷、伊藤仁斋的思想,就不能了解朱子哲学体系所包含的全部逻辑发展的可能性,不能了解朱子思想体系之被挑战的所有可能性,以及朱子学的多元发展是可能性。从而,这样的朱子哲学的研究是不完整的。换言之,中日韩朱子学的相互交涉、相互促进,构成了东亚朱子学承传与创新的独特的风景。
第三,东亚朱子学经典文本的承传与创新。东亚朱子学的经典文本及其在东亚的传播,中日韩对朱子学文本的接纳、理解与创新,不同的朱子学文本在东亚各国的不同命运等等。例如朱子的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在中国和韩国作为科举教材备受重视,在日本却被《四书辑释》和《四书大全》所取代,其中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究和深掘;又如为什么《朱子家礼》在韩国和日本的接受和实践有天壤之别?为什么中、韩与日本对朱子学经典推崇各有侧重?真德秀《心经》在韩国备受推崇,为什么在日本却屡遭批评?把朱子学经典文本放进东亚特定的时空进行分析,许多被历史遮蔽的问题脱颖而出,进一步拓宽了朱子学的研究空间,进一步丰富了朱子学的理论内涵。
第四,东亚朱子学话语的同调与异趣。中国朱子学话语体系包括本体话语(体认天理、理气先后、无极而太极、理即事,事即理、理气动静、心即理、理一分殊),工夫话语(格物致知、主敬穷理、诚意正心、定性、慎独、拔本塞源、心统性情、尊德性与道问学、操存省察、已发未发、致知力行、下学而上达),社会政治话语(正君心、出处、国是、教化),境界话语(见天地之心、识仁、自得、致良知、民胞物与、全体大用)等。日本朱子话语体系包括本体话语(理气一体论、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工夫话语(格物穷理、主敬涵养、静坐、全孝心法、事上磨练、智藏说等)、境界话语(如全体大用等)、社会政治话语(如神体儒用、名分大义论、夷夏之辩、国体、王霸等)。韩国朱子学话语体系包括本体话语(如理气之发、理乘气发、理气一途、人性物性异同论等)、工夫话语(如四端七情、心体善恶、心统性情、定心与定性等)、社会政治话语(如事先理后、起用厚生等)。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东亚朱子学的话语体系与理论类型,东亚朱子学的话语体系的同与异及其根本原因,极具挑战性。
第五,东亚朱子学的社会化及其实践。“东亚朱子学”是一门国际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是东亚文化所依凭的重要精神资源,在东亚的历史上曾经一度成为中日韩国家最高统治哲学。东亚朱子学何如通过书院教育、科举、社仓、乡约、家族、朱子家礼的实践等方式推进朱子学的社会化并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中日韩三国朱子学社会化及其实践有有何不同?目前,学术界对东亚朱子学的社会化及其实践关注度还远远不够,相关成果十分薄弱。我们认为,朱子学是能够在东亚地区造成广泛文化认同并得到具体实践的普世的东亚价值,对东亚朱子学的社会化及其实践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提高东亚各国的生命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促进东亚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这方面的研究可谓任重道远。
总而言之,东亚朱子学在历史上呈现出“一体多元”的理论格局,“一体”指以中华文化为体,以朱子学为体,“多元”指中、日、韩朱子学的多元化发展与具体呈现。东亚朱子学虽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朱子学传统,但是它并不是上述各地域朱子学传统的简单的累加。东亚朱子学的发展既呈现出历史的连续性,又展现出文本、话语以及结构的相似性。未来东亚朱子学研究应以东亚为视域,以经典、话语与实践为核心,并以中日韩不同文化为脉络,分析中日韩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既求其同,又求其异。通过对东亚朱子学的经典、话语与具体历史实践的考察,揭示出中、日、韩朱子学的共性与个性、具体与抽象、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未来东亚朱子学研究新领域之开拓,一方面超越传统哲学研究的单一路经,坚持以话语与实践的阐释为中心,回归朱子学的“原生态”,走向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碰撞,形成一种全新的理论研究格局;另一方面,东亚朱子学研究必须突破单一国家的边界,注重东亚各国朱子学之间的相互交涉,注重东亚各国学者之间的交融与合作,不断走向国际化的新视野。展望21世纪全球化时代,如果我们立足东亚,以东亚朱子学经典文本、话语与实践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为研究之脉络,既宏观中西文化交流,又聚焦东亚各地文化之互动,并在上述脉络中探讨东亚朱子学经典文本、话语与实践及其未来发展,东亚朱子学研究必能在21世纪开拓创新,绽放异彩!
《东亚朱子学研究》丛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东亚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研究”(13&ZD062)的结项成果,也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重大课题“东亚朱子学研究”(24JDDYZX06)的结项成果,丛书共五册,主要包括:《东亚朱子学概论》(朱人求)、《日本朱子学研究》(吴光辉)、《韩国朱子学与心学研究》(金世贞)、《港台四先生朱子学平议》(杜保瑞)、《朱子体用论研究》(姜真硕),该丛书还有崔英辰教授的《韩国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研究》,可惜该书已经交付商务印书馆出版。非常感谢福建人民出版社将该丛书纳入出版计划,非常感谢吴光辉教授、金世贞教授、崔英辰教授、杜保瑞教授、姜真硕教授等对本课题的鼎力支持!非常感谢福建人民出版社郑翠云编辑的热情而认真的工作,非常感谢课题组所有成员为课题的组织、策划、撰稿、出版群策群力,可谓劳苦功高。我们相信,该丛书的出版,将进一步推动东亚朱子学的繁荣与发展。
是为序。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