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人教授到访四海孔子书院,共话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教育
来源:“四海孔子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九月初七日己巳
耶稣2025年10月27日
秋阳暖照,花香盈袖,10月17日,四海孔子书院内举行了一场坦诚而深入的交流。著名哲学学者王树人教授到访,与书院冯哲院长及教师代表围坐一堂,共同探讨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应如何自处,人又该如何守护自身的价值。

人间烟火与数字智能:何为更好的生活?
书院同园易经楼大厅内悬挂着一幅由港台新儒家代表蔡仁厚先生夫人杨德英老师的孔子画像,至圣先师温良恭俭让的神韵,为这场对话平添了几分诗意。
冯哲院长向王教授介绍圣像的创作过程后,深情回忆起童年时光:"记得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跟着母亲去菜市场。那一路上,青菜的翠绿、番茄的鲜红、鱼贩的吆喝、邻里的寒暄,都是最生动的生活课。回家后,一起洗菜择菜,在砧板上切出有节奏的声响。最难忘的是灶膛前,拉着风箱听着火苗'呼呼'作响,看着蒸汽袅袅升起......这种亲手劳作、全身心参与的过程所带来的充实感和人情味,是点外卖这种便捷方式无法给予的。冯院长认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体验,比如亲手做一顿饭,其价值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过程本身,它滋养的是人的内心。这种真实的、有温度的体验,蕴含着生命最本真的温度,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在今天,更需要守护这种“诗意地栖居”的生活方式。
王树人教授颔首赞同:"冯院长的回忆,恰恰揭示了人工智能时代最值得深思的命题:当算法能够精准配比营养,当外卖30分钟即可送达,我们是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丢失了生活本该有的温度?这种'温度',正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人文视角下的AI反思:技术发展不能脱离人的主体性
话题自然转向“AI教父”辛顿的忧虑。王树人教授从哲学史的角度分析:"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西方哲学始终在探讨人的主体性。今天,当人类创造出可能超越自身的智能时,这个命题变得空前紧迫。"
王树人教授谈到,看待人工智能,首先需要明确其工具属性。他认为,技术的进步是为了拓展人的能力,改善生活,但这个过程中,“人必须始终保持主导和控制权”。他提醒道,如果过度依赖AI,像把一切事务都交给能干的助手去办,长此以往,主人自身的能力就可能退化。因此,让AI作为得力的工具是好事,但绝不能让其反客为主。
人工智能发展的根本前提是必须确保人类始终掌握主导权。他以“奴隶主与奴隶”的隐喻警示:若人类过度依赖AI,将导致自身思考与创造能力的退化。王教授特别强调,当前AI对人类文化资源的快速消耗若失去控制,可能使人沦为技术的附庸。他援引美国学者卡尔▪梅纽贝特的观点指出,“真正的原创性成果源于人类深度的、安静的反思”,这是应对AI挑战、保持人类创造力的根本。
冯哲院长以儒家智慧回应:“《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样需要把握'中'的智慧。就像拉风箱要力道均匀,火候要适中,科技发展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放任自流。这就需要'仁'的引领和'礼'的规范。”

教育之本:培育算法无法替代的品格
两位又自然地将话题引向了教育。王树人教授指出,当AI能够快速提供信息和答案时,教育的重点更应转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提出好问题的能力。冯哲院长则强调,教育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情感的感受力、道德的判断力以及与他人共情的能力。书院的教育,正是希望在这些方面,为孩子们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变革中守护不变的价值:书院的时代使命
交流最后,大家达成一个基本共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人性中那些最宝贵的部分——对美好的感知、对道德的追求、对情感的珍视——是需要我们用心守护的。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沉下心来,思考如何培养出能够驾驭技术、而非被技术所驾驭的,完整的人。
冯哲院长总结道:"书院要做的,就是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守护那些永恒的价值。就像童年记忆中的那缕炊烟,虽然朴素,却蕴含着生命最本真的温暖。"
王树人教授感慨:"在书院能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安定。这种安定,或许正是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最需要的内心的力量。"

这场充满思辨的对话,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如何守护人的价值提供了深刻启迪。四海孔子书院将继续秉持人文教育理念,在科技浪潮中守护心灵的温度,让古老智慧照亮未来之路。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