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中】从“祝你清明节快乐”说到儒家的中庸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4-04-14 23:02:45
标签:

  

 

 

从“祝你清明节快乐”说到儒家的中庸

作者:璞中(渝州辅仁读书会)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

时间:孔子2565年暨耶稣2014414

 

 

 

清明节最怕收到这样的短信:“祝你清明节快乐”。清明节本为缅怀先人的节日,古诗有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生死相隔,痛莫过此,虽或经年已久,不必哀哭,然而愉快之情,本非清明节所应有。然而,清明节这样的祝福却已经非常普遍,何以如此呢?

 

其实不唯独清明,我们发现今天任何的祝福都是诸如“快乐”、“开心”、“愉快”、“高兴”,除此之外,人们的智慧已经不能想象更加美好的生活了。其实,这就是一种市场时代娱乐文化的弥漫和封锁。我们的生活已经娱乐化了,不管你是否已经知觉。所谓娱乐化,即是把所有的生活都投入到了娱乐。今天,娱乐不仅仅是一个行业和领域,而且成了一种时代的文化基调,从而全面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以至于人们普遍地以娱乐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于是,说话不在对错,而是以幽默为可贵;关系不在远近,而以狎亵为可亲。结婚,要热闹,以至于有游戏婚礼;丧葬要热闹,以至于发丧要跳艳舞。生亦是一笑,死亦是一笑,爱是因为幽默,恨是因为失去了幽默。似乎是人来世间,只为一笑,哄然一声,戏散人空。不知为何而来,也不知向何而去。对人情的理解竟然单薄和贫乏到了如此地步啊!

 

吾儒不以高兴欢笑为可贵,而是七情中节为可贵。当悲哀则悲哀,当高兴则高兴,当爱是因真情之可爱,当恨是因其真情之可恶。悲痛之事,要在能痛彻心扉;高兴之事,要能在悦由心生。此中庸之道所谓七情无不中节也。中节者,喜怒哀乐爱恶欲,都能发用恰到好处。夫子之哭颜回,“子恸矣!”虽哀之过,然而不失为真情;颜回之在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此乐谁心能识?!不知道真正的悲痛,就不知道真正的快乐,因为,人心与情感的尽头,乃是接近的,《性自命出》有云:“哀乐其性相近也,故其心不远。”正是此意。曾子曰:“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所谓自致,即是自尽其情,自尽其情,于是乎本心即现前。此盖孟子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人情之真,能见本性,获得真实的自我,非为一时的宣泄与享受也。绝待的乐,方为真乐。而此乐非今天所谓高兴、愉快、开心所能比拟。

 

只知道高兴,实际是浅薄的表现。尤其轻浮、乃至于近乎疯狂的高兴,亦看到对生命源头的遮断。如同折断的花朵在风中摇摆不定,已然离生命之迹象越来越远了,非人情之常态也。人的情感应该是丰富的,唯独有丰富的情感,也才有丰富的人格世界。唯独有真实的情感,也才有真诚的人生智慧。求一时之快乐,实际上,乃是一种纵欲之表现,无有负担,亦无有依托。此高兴、快乐,随得随失,及其不得,空虚无聊即刻占据了心灵。

 

而吾儒言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为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之情,人心之本常。中庸之德,即中和之为用也。人生万事,莫不有七情以为接应,当喜则喜,当怒则怒,然而方寸不乱,真情不失,与道为体,生生不息,开拓不已,此即是中庸所昭示的情感与人文的世界。也可以说快乐的,并且是永远的快乐,绝对的快乐,丰满的快乐。

 

今日清明,当潜心体贴先人恩情,默默缅怀,感通个人生命之源头,需由情入也。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责任编辑:葛灿灿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