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中国正在迈向一个儒家式社会秩序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4-12-07 20:37:45
标签:
姚中秋

作者简介:姚中秋,笔名秋风,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陕西人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华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发现儒家》《国史纲目》《儒家宪政主义传统》《嵌入文明:中国自由主义之省思》《为儒家鼓与呼》《论语大义浅说》《尧舜之道:中国文明的诞生》《孝经大义》等,译有《哈耶克传》等,主持编译《奥地利学派译丛》等。

 

 

中国正在迈向一个儒家式社会秩序

作者:秋风

来源:新浪微博

时间:甲午年闰九月廿五

           西历2014年11月27日

 

 

2014年11月22日,弘道书院院长、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研院姚中秋教授做客郑州大摩“纸的时代”书店,以“中国正在迈向一个儒家式社会秩序”为主题进行讲座,向现场读者讲解儒家治理之道,讲座活动圆满成功。以下是姚中秋教授本次讲座的演讲稿,由郑州大摩“纸的时代”书店整理,以飨读者。

 

儒家秩序在建立起来的将近两千年中,经历了很大的兴衰起伏。

 

姚中秋:今天下午很高兴和大家聚在一起,在纸的时代书店一起探讨儒学。谈起中国这个观念基本上是从尧舜谈起。过了1700多年后,孔子在立足于“三代”的文明基础上创立了“三书六经”,它具有上承三皇五帝时代下启中国两千年历史的作用。其他的文明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后,往往抛弃了原来的文明,而“三书六经”却使四千年后的我们,仍能熟知三皇五帝的历史风貌,能让我们和四千年前人们的观念息息相通,能让我们和先人的心灵相沟通。这就是儒家文化的微妙之处。

 

中国在孔子诞生之前就已经有儒家因素了。这是孔子把两千五百多年的“三代”的观念予以概括、制度予以记录、发生的故事予以保存下来之后,被我们解读出来的。而孔子之后的中国,我们称之为有儒家之学的中国。

 

儒学成立之初将近三百年间,在政治上很不得意。在孔子的时代,法家是文化的主流,因为它可以富国强天下。而儒家的地位在当时却不是像后世那样受到尊崇,它只是承担了一些基础性的教育工作,虽然这也是儒家后来最重要的力量。儒家直到遇到了合适的政治气候,才迅速发展起来,最为醒目的就是汉武帝的“独尊儒术”。说到这里,我个人认为要复兴儒家,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接受儒家的教育,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健全的中国人。只要普及了这样的教育,儒家的复兴也就指日可待。

 

儒家史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但是危机也一直存在着。佛教在东汉年间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流行起来,至隋朝发展最为旺盛,隋文帝登基后,大兴佛教,佛教之盛,历史上称为黄金时代。与此同时,儒家之学不再占据主流之位。

 

唐朝的形势比较复杂,社会秩序总体上不稳定,自安史之乱后一直没有完全的恢复。宋朝时,文化发展到巅峰,其政治也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代。虽然期间一直有变法的声音存在,但是这种现象反而证明了儒学在这个时期有很好的活力。因为人们设计的制度都不是完美的。他们发现了其中的问题,然后愿意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才使得政治的优良基因能很好的延续下去。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儒学受到了很大的重创,让中国人心酸不安。尤其是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发出了“全盘否定传统”的声音。其影响不断扩散在受教育人群中,导致了儒学的严重消弱,文化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20世纪初,中国引入了西方教育,重新建立起一套教育体系,但是它却没有文化。因为它没有讲过温良恭俭让、也没有讲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仅受过这些现代化教育的人们不能被称之为“合格”的中国人。而且它还告诉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跟不上时代、严重落伍,其是为专制服务的,可谓负面作用极大。

 

可以说今天各种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教育的失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所致。

 

当儒家的价值观贯穿于各个领域时,这样的社会才能称之为儒家社会。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心秩序

 

中国人的身心如何被安顿、其心是否安宁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安定的标准。而儒家之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生命的框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追求目标的“道路”。过去的几千年中,人们一直通过儒家来找到自己心灵上的归宿,而儒家也不是唯一的法门,佛教、道教也有同样的作用。一个文教、多个宗教的共同存在,也是儒家社会的一个独特魅力所在。

 

二、生活方式

 

儒家之学并不是让我们追求来世,而是让我们在现世的生活中实现生命的提升。所以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修“道”。比如,中国人都对“孝道”有心理上的期待,一旦做到了就比较心安。而“自由主义”者因不重视孝道,从而把自己扔进了心理冲突的漩涡中。中国人提倡的生活方式也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双方各尽其伦。人伦关系一直贯穿于儒学当中,这种生来具有的生活理念,要求我们寻回儒家,找回我们这种理念的支撑依据。

 

三、社会制度 

 

传统中国的儒家社会制度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好的。70年代人民公社的废弃,标志着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而现今的一些人们在讨论“为政以德”,想办法让乡村的“贤人”,在基础社会中发挥柔性的作用。这是儒家的智慧所在,是儒家社会制度优势的体现,而其他的政治理论均未有这种观念。

 

中国地域广阔,民俗较多,社会有很大的多样性、复杂性。但是中国总的发展趋势却越来越好。因为圣人早已把政治的秘密掌握了,而后确定了一系列原则。过去四千年中国一直按这些原则治国安邦,让“政治共同体”保证了一贯的连续性。而如果没有儒家的政治智慧,我们无法做到这一切。

 

四、文教治国、国家认同

 

我们要用儒家的文教,构造了一个一体而多元的社会,倡导不同民族学习儒家文化,以文教塑造他们的国家认同,以此让其融入中国。这些做到了,那么现在遇到的西藏等问题,就能解决了。大家看到英格兰和英国合并了将近三百年,近期却发生了“公投”这样的事情,这和儒家社会制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样的事情在儒家社会是不可能发生的。

 

五、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文化身份

 

儒家不是鲁国的儒家,也不是中国的儒家,而是世界的儒家。所以儒家要构建一个美好的秩序,就要把眼界放在普天之下,给世界提供一个美好的秩序蓝图。而目前这里有一个相关联的问题--中国的文化身份。站在个人角度:目前有许多中国人行走在世界各个角落,为他国的GDP做出了许多贡献,却仍为他们所厌。这种现象让没“文化”的现代中国人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这就驱使我们要学习儒家文化,重塑个人的文化修养。而在国家角度:我们要考虑究竟以一种什么样的大国形象,对外展示国家的文化自信。

 

儒家是一个社会秩序,它涉及人类的各个领域。现今的中国和百年前相比,可以让我们看到她正在迈向一个儒家式社会秩序。虽然不明显,但是在顺势而为。

 

我们学习儒家文化,不只为让己心安顿,更是为让中国走向儒家式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孙中山先生讲“知难行易”。只要我们有了这个目标,走起来定也会“一日千里”!

 

读者:儒家式的社会会不会是一个乌托邦?

 

姚中秋:历史终结论说:人类会找到一个完美制度。而儒家没有这个概念。在中国人的历史观里,国家的兴衰是循而始环的。圣人建立了一些原则,然后人们根据这些原则去努力践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永远不可能建立起一个完美无缺的制度。中国人追求的“道”是一条永远在追寻的路,而这条路不会有终点。

 

读者:请问我们如何从儒家的角度看待“中国人没有因为信仰,所以出现了诸多问题”?另外请问姚老师,走向美好社会秩序有没有一个“时间表”?

 

姚中秋:儒家很特别。它塑造人,却不通过“造神”的方法来实现。孔子之前的时代塑造人的方法是礼乐,孔子之后的时代用儒家文化。儒家告诉我们解决信仰问题可以不靠宗教。如果我们重新改革中国的文化教育,就有可能解决目前中国人的精神信仰问题。对于今天所发生的其他各种问题,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现在的教育没有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我们目前并没有这个“时间表”,但是十年后也许会有一个初步完善的框架。

 

读者:您今天谈论的儒学都跟国家有关,能不能从个人角度来讲一下?

 

姚中秋:儒家提倡治国齐家平天下。国家和个人是没有区别的。所以对个人来讲,读一些类似《论语》等书籍,而后联系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做好自己。由此推及朋友、同事和家人,大家都做到了,这个社会也就好了。儒家有一个特别坚持的原点,这个原点就是我自己,简单来说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今天就以这句话结束这次活动。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