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从传统学术寻读经之法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6-08-31 19:25:25
标签:

 

 

从传统学术寻读经之法

作者:渔歌子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中山国学堂”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七月廿九日乙酉

           耶稣2016年8月31日


 

 

 

2月28日下午,复旦大学国学社,“家长国学”系列讲座第二讲,由渔歌子先生主讲。以下是讲座的第二部分内容,与各位爱好国学的家长朋友分享。

 

“国学热”,基本就是“读经热”,因为国学的主体就是传统经典。

 

传统经典怎么读呢?

 

我们先看看常见的读法。

 

比较流行的是诵读法,即只朗读或吟诵,不解经,以能背诵为目的。代表为王财贵老师的体系。

 

其次是听读法,听别人的诵读录音,辅助于自己诵读。此为新媒体派读法。

 

其次是讲读法,先听别人讲,再自己回读,讲读互动。此为一般国学机构和读书会多用。

 

其次为自读法。此为有一定国学或文言基础的读者多用。

 

还有更有效的写读法。在抄写中阅读,效果更好。

 

以上这些读法各有千秋,实际上并不新鲜,我们的语文课上老师和同学们天天使用,反复使用。但效果如何呢?中小学12年24册语文课本里,经典的古代诗歌至少200首,古代散文至少100篇,我们的中学毕业生们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如何呢?能够转化成写作能力和个人修养的传统文化又有多少呢?

 

以“吟诵”为例。历史上最擅长于吟诵的,不是儒生,而是僧尼,其念经之动听直逼歌谣,而且其重复率最高,长年累月念经,何止千百遍。但是大多数僧尼念经,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否则大家都成了大德高僧。

 

这说明“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式的诵读,并不能代替思考和实践,成为思想和能力。

 

惟一的办法是回到传统,回到传统教育、传统学术,用传统的方法。

 

(一)读经须回到传统“小学”

 

传统“小学”,是文字之学。

 

传统“小学”,对象是字词。由于文言里双音节词、多音节词很少,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词,所以文言里的词也是字,“小学”就是关于文字的学问。

 

具体而言,文字有音、形、义三方面内容,对应就有研究字音的音韵学,研究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义的训诂学。

 

清代《四库全书》,把小学书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类。

 

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段玉裁注云:“国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师氏教之,保氏养之,而世子亦齿焉。六书者,文字、声音、义理之总汇也。”

 

另外,“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在繁体字里,能一目了然;在简体字里,莫名其妙。所以现在的小学生,学汉字只能死记硬背,“六书”完全失去发挥空间。

 

不通文字,就无法疏通章句。想跳过文字学去读经典,揣摩“大学”即“四书五经”等的微言大义,无异于缘木求鱼。

 

如儒家的“仁”,道家的“无”,佛家的“空”。

 

(二)读经须回到传统“经学”

 

传统“经学”,是经典之学,尤其是儒家经典之学,是研究、注疏、解读经典的一门学问。

 

儒家经典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西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东汉七经:除上述五经外,另外二经为《孝经》与《论语》。

 

唐朝九经:即将五经中的礼拆为仪礼、周礼与礼记,春秋拆做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

 

开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十二年,于九经上添《尔雅》《论语》《孝经》,刻做石经。

 

宋十三经:北宋时,承继唐代九经定制;南迁以后,《孟子》升格为经,与开成石经合做十三经。

 

四书五经:为朱子所定,成为儒家经典最为著名的编订方式。

 

汉朝经学有两派,一是今文经学,一是古文经学。

 

前者从历史、政治、文化等宏大处动脑子,追寻微言大义;

 

后者从文字、语言、史料等细节处下工夫,探索本来面目。

 

这两派争斗多年,最后走向妥协和融合。其集大成者是郑玄。

 

从汉朝到清朝,经学从没有中断,而且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思想武库。

 

五四之后,现代学者胡适等以西方科研方法解构经学,虽然也有所新发现,但从根本上消解了经学的神圣意义,同时也中断了经学传统。

 

从这个角度说,这一代学者中的大多数人,应该是传统文化的敌人或罪人,绝不能称国学大师。

 

经学主要的工作,是注解经书,所以经学实际上就是字词章句之学。

 

中国一代代学者、文人的思想、智慧,也基本上主要通过经学传播下来,这使得中国的智慧,是真正历史的积淀。

 

中华文明的厚度深度,也由此而来。

 

(三)读经须回到传统“文章学”

 

传统小学,实际上是文字学;

 

传统经学,实际上是字词句段学;

 

更大的篇章学是什么呢?是桐城派姚鼐提出的“义理、考据、辞章”。

 

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既是文章之道,也是学问之道。

 

这也是将字词句章打通的一个法则,因为所有的语言单位字词句章,都是理、据、辞三方面的统一。

 

(四)读经须打通“字词句章”

 

传统教育,特别讲究循序渐进。

 

先字词,后章句。先“小学”,后“大学”。最后加上文章学,就解决了整体问题。

 

但是打通字词句章,在传统的小学、经学、文章学之外,还需要现代语法、修辞、逻辑方法,同时还要运用历史、思想、文化的思维,这样才能将语言或文章解剖得淋漓尽致。

 

语法包含词法和句法。

 

修辞包含字词的修饰和语句的修饰。

 

逻辑的概念是字词,判断是句子,推理是句群或句段,也即小篇章。

 

所以字词句章里既有语法、修辞,也有逻辑。

 

字有字法,词有词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

 

字法、词法、句法、章法,虽有变化,但内在一致,都是一种“中国盒子”式的结构。

 

正方向组合,就是写作。

 

反方向分解,就是阅读。

 

所以中国语文的阅读、写作问题,从来就是不可分解的一个问题,也是可以一以贯之的一个问题。

 

多年以前,我曾提出一个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双向一体化”概念,并付诸实践,就是基于上面这一特点。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