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还是疯子?(徐友渔)

栏目:电视剧《施琅大将军》
发布时间:2010-03-28 08:00:00
标签:
徐友渔

作者简介:徐友渔,男,西历一九四七年生,四川成都人。一九七七年考入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一九七九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至今,研究员。




最近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电视系列片《施琅大将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争论。本来,一部电视剧的成功与否,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如何,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由于此片涉及历史上的满汉正统之争和现实中的台海问题,争论就显得格外激烈。我对上述问题并没有非发表不可的意见,我只感到,在当今提倡儒教最力的陈明先生的态度,倒是值得议论一番。

在回答新快报记者的提问时,陈明先生一开始就以表功和抢功的急切口气说:“施琅的电视剧是我最先倡议的。”他接着表白:“我策划这个选题,主要是想唤起国人对台湾问题的关注,其次是想振作决策层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意志力和决心。”

我对陈明先生的说法非常不理解,我认为国人对台湾问题一直十分关注,从网上的言论看,还有不少过激的、非理性的情绪,使人有理由感到忧虑。不知道陈明先生还要在国人中间“唤起”什么,难道他认为国人目前的态度和情绪太软弱、温和,不够他希望的强硬、激烈?另外,我认为决策层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意志力和决心是非常大、非常坚决的,决策层还要怎么说、怎么做,才会让陈明先生感到具有他认为应有的意志力和决心?陈明先生显然认为,目前的态度和政策是太没有决断、太绥靖了。

好一个“唤起”和“振作”,口气的自大、狂妄姑且不论,我要问陈明先生的是,你想在国人中煽起什么情绪,你想让目前的政策转向何方?

陈明先生的主张使人想起1996年出版的《中国可以说不》,作者在书中放言台湾问题,不满意于现行方针“坚持和平解决……不承诺放弃武力”,而主张“小打不如大打,晚打不如早打。”也使人想起1999年出版的《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作者在书中抱怨说:“中国在过去许多年中,一直力图做一个‘好孩子’,这使得美国这样只懂得力量的国家忘记了中国的实力。”作者建议中国也要做做“坏孩子”,不要怕影响国际形象。作者担心的只是“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失去了做‘坏孩子’的阳刚之气,这种社会风气之中的颓废之风亟需扭转。”

上面两本书的作者是一些低层次的青年,言论不负责任,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我们本来期望以当代新儒家面目出现的陈明先生能显示儒家的治世理想和儒者风范,但我们感到的只是虚骄和狂躁。

从10年前的“说不”到现在陈明先生要“唤起”和“振作”,分明可以看到一种以狂热、偏激为特征的狭隘民族主义的情绪弥漫、贯穿于社会,如果我们在陈明这样以儒家相标榜的学者身上都看不到理智、清明的气象,如果陈明先生在他大张旗鼓地提倡国学的活动中同时鼓噪他那好战的“爱国主义”,那问题真是够严重的。当他在回答新快报记者的提问时说“能力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有了意志和决心,一次打不下,可以再来第二次第三次。这就叫血战到底”,我一下子感到不寒而栗,也感到恐怖和厌恶,我不知道说这话的是儒家学者还是战争狂人、疯子。 

原载《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