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青联副主席李士龙 在甘肃挂职县委副书记,推动建设“国学村”受关注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6-10-29 22:54:41
标签:

原题为:李士龙在陇南播撒文化的种子

记者:李菡丹

来源:《中华儿女》2016年第18期(总第433期)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九月九日甲子

          耶稣2016年10月9日

 

 

 

   


 “经过一整天的舟车劳顿,我从北京终于来到了这个即将要生活、工作一年的地方——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这里没有北京那般灯红酒绿,没有车来人往……这里的一切都弥漫在宁静里。我全身的疲惫也随之消失殆尽,对这座小城充满了期待……”2015年12月1日,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青少年国学教育办公室产业部部长、“青年之声”综合服务办公室活动部部长李士龙随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来到西和县挂职县委副书记,他在抵达西和县当天写下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首先介绍道:“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总人口42.8万人。西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仇池国的故土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然而,西和自然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甘肃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是西和的标志。截至2015年年底,全县有贫困村17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31万人,居全省第七,不仅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国家级财政贫困县。”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李士龙坦言,自己和一起来陇南市精准扶贫的五位博士服务团成员早已融入陇南这片土地。而西和县也因为他的到来发生了许多的改变。

 

  


 李士龙(左二)称已融入到陇南这片土地,而国学村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致富一方百姓

 

向世界宣传西和

 

无论何时,衣食住行始终是人类恒古不懈的追求,推动人类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活,但贫困也无时无刻不羁绊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李士龙永远记得刚到西和县所看到的那一幕幕:“我刚到就和几位县领导一同去太石河乡、大桥乡、蒿林乡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乡镇调研精准扶贫工作,当看到荒凉的处地、资源的约束,看到老人无所依、孩童无可靠,看到破损的房屋、简易的学校,以及教室中那一个个被冻得鼻涕不断,双手冻得发青的孩子……我的心紧紧地揪着。”

 

经过调研,李士龙发现,西和县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大桥、洛峪和晒经三个特困片区,占贫困村总数的83.6%,有贫困人口6.98万人,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总人口的75%。长期以来,全县177个贫困村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因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欠账较大,是制约脱贫攻坚的主要短板,是推进脱贫攻坚最紧迫的任务。全县农业特色产业方面,布局还不合理,产业规模小、链条短,农业龙头企业少,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没有形成支撑群众持续增收的产业格局,巩固脱贫成效难度大、任务重。可以说,177个贫困村都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

 

“今年以来,我们通过认真学习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1+17’精准扶贫措施,认真对照中央、省市委关于脱贫工作的具体指示要求,以市委‘433’发展战略为统领,立足贫困现状、紧盯目标任务,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推进全县脱贫攻坚进程。”李士龙坚定地说。

 

“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遗址遍及西汉水、漾水河流域;长道镇宁家庄遗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是陇南先民开拓最早的地区之一;北部河谷是秦王朝发祥的摇篮,氐羌民族又在南部高山崛起;三国时期,诸葛亮挥师北伐,六出祁山,两度过境;魏晋时期,杨氏氐羌在此建立政权史称‘仇池国’,历经400余年称雄一时;唐代诗圣杜甫入蜀途中,路经西和,留有《仇池》《寒峡》《法镜寺》《青羊峡》《龙门镇》《石龛》等著名诗篇……”李士龙认为,源远的历史文化正是西和县的鲜明符号,我们何不进一步挖掘西和的文化特色,以文化的力量助推精准扶贫,拉动地方经济,向世界宣传西和,充分发挥文化在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

 

今年3月,李士龙邀请到山西久盛影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来西和县筹拍电影《碧血西城》和《八亩良田》,并带他们实地参观考察了西和县档案馆、汉源镇城隍庙、上城堡、仇池碑林、姜席镇晚霞湖、苏合乡泰华山、稍峪乡碑楼寺、云华山、石峡镇八峰崖、大桥镇仇池山、兴隆乡象龟寺等地,为两部电影选景。

 

李士龙说:“目前,电影《八亩良田》拍摄已圆满杀青,预计电影《碧血西城》将在今年年底正式拍摄。而微电影《深情的黄土地》也通过协调将在CCTV央视网络和凤凰卫视网络免费播放,并参加北京国际微电影节。”

 

  


以国学推动经济

 

与此同时,3月10日,西和县稍峪乡国学示范村正式启幕,“我们的目的是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当地百姓,提升百姓的道德文化素质,引导百姓积极主动地改变贫困现状。”

 

成立至今,国学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许多单位与个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给国学村送来乡村落地项目,以及国学机、台式电脑、投影仪、国学经典图书、运动鞋、床单被褥、灯笼、衣物等爱心物资,截至目前已收到各类物资约100吨。北京青联国艺研究院专家为国学村投资建设一座国学馆,并利用当地电视台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西和县范围内免费播放《中华德育故事》等国学视频。中国电影基金会为国学村投资修建一座露天电影院,现已建成。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为国学村投资修建一座图书馆。

 

此外,西和县还邀请到23个省的全职国学义工入住国学村,开展《论语》《大学》《弟子规》等国学教育,通过国学熏陶,村民们在生活素质方面有了一个整体的提升;并邀请到北京大学心理学专家入驻国学村,对村民,尤其是孩子进行了有效的心理测评和心理疏导,为孩子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深圳一家企业为国学村7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常年资助,直至考入大学。就在六一儿童节当天,国学村举办了“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文艺汇演活动,有4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国学村的国学教育开展得非常顺利。在学校中,国学文化已渗透进每日的教学活动,每日一堂国学经典课程使孩子们在接触古圣先贤的教诲之后变得懂事、有礼;国学大讲堂让国学村里的民风、民俗、民貌有了很大变化。“如今,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们,都已经习惯了早上五六点起床诵读国学经典,清洁村容村貌,这些变化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不仅吸引了游客,开发了民宿,而且发展了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增加了百姓收入。”看到国学给当地百姓和村庄带来的变化,李士龙非常欣喜。

 

他介绍说,在陇南乞巧女儿节期间,国学村每日接待来自江苏、浙江、重庆、成都、北京、天津等地方游客均在300-400人,为当地村民创收每人每天约200元净收入。

 

中国扶贫基金会和腾讯众筹网还为西和县贫困儿童分别启动了名为“助西和县10000名小学生梦想起飞”和“心怀善念,让爱起航,一桌一椅圆甘肃山区儿童的国学梦”众筹项目。李士龙有些兴奋地告诉记者:“中国扶贫基金会目标筹集1百万元,截至目前,已筹到570100元;腾讯众筹网目标筹集1万元,现已完成;腾讯众筹网目标筹集2万元,为国学村国学讲堂购置桌椅板凳,也已完成。当前,稍峪国学村正加大力度推动国学扎根农村,通过整合中医文化、乡村电商、乡村书院、乡村旅游等各方资源,以国学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致富一方百姓。”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