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竞恒】古代精英承受更沉重的礼教

因为精英肩负着沉重的礼教,哪怕死也需要保持最起码的体面,如果精英和市井小民一样满地打滚,对整个社会来说都不是好事。

【李竞恒】 江浙两头婚的历史渊源与“存亡继绝”

江浙地区民间正在自发兴起一种“两头婚”,即男不娶女不嫁的小家庭,兼顾男、女父母双方家庭,生两个小孩,分别跟祖父、外公姓。对于江浙地区两头婚的兼顾父系、外祖系这一现象,在独生子女特殊时代,尤其具有“存亡继绝”的仁义意义。并且,也符合传统华夏习惯法的补充救济措施。

【李竞恒】早期儒家是个能打的武力团体

很多人说起儒家,都觉得只是“温柔敦厚”,甚至有学者认为“儒”起源于“阉人祭司王”,和能打没关系。实际上,儒源自于三代封建贵族技艺,当时封建贵族是一群车战骑士,这些封建贵族的武力技能本身就是儒生的重要修身内容。孔子也将这些贵族战争的技艺传授给弟子,他们也都以“士”自诩,而封建时代的“士”,本身便具有允文允武的特质。

【李竞恒】中国平民刚获得姓氏的时候有点任性

汉代平民的姓,本来就是自己随便起的,如“孝文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之吏也”(《汉书·王嘉传》),仪征胥浦101号西汉墓出土竹简《先令券书》“公文年十五,去家自为姓,遂居外”(《文物》1987年1期),就是说当时人是自己造姓,叫“自为姓”,可以拿自己的职务作为姓,所以管仓库的,有的姓仓,有的姓库。

【李竞恒】婚姻的神圣性从何而来?民政部没搞清楚

婚姻的“神圣性”恐怕不是来自于民政登记或领取结婚证等现代世俗程序,而恰恰应该是落脚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上。实际上,世界各民族的婚礼最初都具有传统礼俗甚至宗教文化的背景,这些根植于古老礼俗的文化,都是自带“神圣性”的。如古希腊、罗马的婚礼,被视为家族宗教圣火、祭祀关系的内容,是神圣的礼仪。

【李竞恒】无为而治其实是儒家思想

无为而治的思想最早源自孔子,经其后学传承,一直不绝如缕,并不是道家独有的发明。《老子》文本与思想晚于孔子,这也基本是现在学术界的共识。当然,我们不是说《老子》无为思想源自于儒家,且二者对于“无为”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但将“无为”视为一种治理思想,确实是儒家的学说。

【李竞恒】墨家和现代灵知

晚清以来对墨子等古代异端知识的发掘,正是希望这些陌生异乡之神的知识,能够逃脱两千年来“孔孟之道”这一“宙斯”的统治和家园,用遥远而陌生的《墨经》作为获得解放的“诺斯”知识。这个意义上,从谭嗣同到王小波,就是中国现代灵知人不断寻找远古异乡之神的过程。

【李竞恒】家谱土得掉渣?其实自古是贵族专利

在很多人看来,家谱这种东西土得掉渣,属于穷乡僻壤的“山杠爷”、未开化野蛮人才有的。但实际上,姓氏自古以来是贵族特权,中国平民是最早有机会模仿贵族获得姓氏的人群。而建立在姓氏基础之上的家谱,其实自古以来也是贵族的特权,中国很多平民有机会模仿贵族搞出了家谱,反而是奇迹。

【李竞恒】孟子与三代时期的小共同体治理

在诸侯国、各类领主层面,孟子推崇贵戚之卿的权威,并且赞赏世卿、巨室,君臣之间的关系带有浓厚殷周时代血缘、世臣的色彩,以限制君权,实现混合治理,达到平衡状态。

【李竞恒】西方文明不是“农耕文明”?

以工商业立国的这个“西方”形象是很晚才出现的,自古以来的西方传统和东亚差别不大,都是以农立国,航海和贸易的重要性相对来说是次要的。

【李竞恒】不断重建自治共同体的中国史

在一些启蒙派知识分子看来,中国传统只有官府和臣民,而没有社会中间层的自治文化传统,这其实是基于各类偏见和误解形成的错误史观。如果客观理性地审视历史,应该能承认,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主流传统,有着强大的历史生命力。

【李竞恒】以史为鉴,消解人口危机的根源

大家族的互助生活方式,相比起核心小家庭来说,更有利于养育家族子孙。而子孙众多,人口增长,又提升了宗族的竞争力。周代宗法配合封建,以开枝散叶的方式,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众多武装殖民据点,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崛起,起到了重大作用。商鞅变法瓦解了大家族,其后果便是战国、秦汉以来日趋严峻的人口危机。

【李竞恒】汉服照能否办证件,在今天不应成为一个问题

十余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汉服也逐渐得到了主流社会的接受与认同,成为了承载民族情感的重要符号。希望在这一背景下,能走出文化虚无、逆向民族主义的阴霾。西装革履、白色婚纱固然可以穿戴,但不必将其视为独一无二的正装,而传统汉服衣冠,则更不能再被视为“奇装异服”了。

【李竞恒】从中华法系视角:大连13岁少年杀人适用“恤幼”吗?

2019年10月20日,大连一名十岁女童惨遭杀害,身中七刀而死,十三岁的加害人蔡某某对自己的杀人行为供认不讳。但根据目前《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加害人蔡某某由于未满十四周岁,依法不予追求刑事责任。

【李竞恒】中国古代的妇女地位:迷思与真相

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国古代妇女只是和缠足、贞节牌坊联系在一起,总之一片黑暗。但实际上,真实历史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古代妇女的身份地位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并非五四话语中描述和想象的状况。

【李竞恒】告别五四的有色眼镜

一百年前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但深远地影响了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更是塑造起一个对中国历史的想象传统,即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从根子上、从基因上就是败坏的,四千年的吃人史和劣根性,体现为辫子、缠足等令人厌恶的象征符号,并进一步被延伸为“亚细亚社会”或“东方治水社会”,因此必须得到彻底的清算和涤荡。

【李竞恒】中国古代司法的疑罪从无、从轻

传统中国司法制度的主流,尤其重视审慎,以避免冤案的出现。先秦时期司法精神的主流,主张司法的审慎与宽和,《论语·子路》中孔子主张“赦小过”,上博楚简《仲弓》作“赦过与辜”,《周礼·秋官司寇·司刺》也主张赦免幼弱、老耄与蠢愚这三种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疑罪从无或疑罪从轻。

【李竞恒】律彰国体,例本人情——从“古今之争”看张扣扣案

张扣扣为母复仇杀人案的争论背后,其实是思想史所谓“古今之争”的张力。这个“古”,不是一般人理解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而是指现代国家、理性化的科层组织和公共秩序治理出现以前的社会本位。

李竞恒著《早期中国的龙凤文化》出版暨序、前言

《早期中国的龙凤文化》主要从先秦史和考古材料角度切入,围绕从新石器时代到东周时代中国各地关于龙、凤的文献和考古材料,结合先秦史的历史背景,考察了新石器时代从早期石堆龙到红山玉龙、濮阳蚌塑、东部滨海区域鸟夷文化圈、二里头绿松石龙、铜牌龙、殷代卜辞所涉凤鸟信仰、铜器所见龙纹的世界观,以及西周、东周伴随政治文化变迁···

【李竞恒】“家”的前生与今世

“家”在二十世遭受重创,顾炎武的痛彻犹如魔咒,仍萦绕在铜驼荆棘的瓦砾之上。越来越多的人们失去“家”,成为流浪的原子,而“家”的焦虑也仍在印刻在流民们的黑话切口之中——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