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刚】自视缺然与日新工夫:《庄子·德充符》与《论语·学而》的开篇

与《人间世》相同,《德充符》的开篇也是孔子与学生对话的寓言。不过,在这里,孔子教导学生的内容却只是为了说明另一个老师如何值得学习,以至于他自己都想成为那个老师的学生。《人间世》开篇一连三个寓言都是如何应对处世之难的故事,而《德充符》开篇一连五个形残之人的故事却都在表明内外之符、人我之合是何等轻松容易。

【柯小刚】尧与许由的乾坤并建

近来更新较慢,因为写一篇文章要费很多工夫。又有网友反映,一篇太长的话,看不过来。所以,不妨依古人笔记体,有感即发,不拘长短,每次讲明白一个意思就好。

【柯小刚】诗无解而有道

诗无解。解诗之义实不在解,在合:合天人,合物我,合古今,合作者与读者。“诗提供一个瞬间,让一切人成为一切人的同时代人,无论是生者还是死者。”(海子《民间主题》) 诗有道。“一阴一阳之谓道。”

【柯小刚】《诗经·关雎》大义发微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如果考虑到早期经学“《诗》、《书》、《礼》、《乐》、《易》、《春秋》”的顺序,《关雎》也算是全部六经的起始。《韩诗外传》云“六经之策,皆归论汲汲,盖取之乎《关雎》”[参《韩诗外传》卷五第一章。

【柯小刚】诗风教化与鸟兽虫鸣

教何以谓之风?风在《易经》的画卦取象里是巽。巽,顺也。风教所以顺性命之正,修人道之常也。巽,入也。风教所以入人心之深,体民情之切也。巽,柔也。风教所以调柔人情之不仁使能相感,矫正人欲之过偏使能中正也。风最善传情。风教之义在于温柔七情以敦厚五性,故《经解》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性情温柔敦厚,然后中人可···

【柯小刚】天地共情:卢纶《送李端》中的雪和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雨

怅然若失于送别之悲情,而竟得天地气化之共情,卢纶送李端之暮雪、韦应物送李胄(或作李渭、李曹)之暮雨得之矣。

【柯小刚】天人通信:王微《叙画》义疏

辱颜光禄书,以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而工篆隶者,自以书巧为高。欲其并辩藻绘,核其攸同。

【柯小刚】岁月余温:《诗经·七月》中的寒暑与爱情

《七月》的时间纷然错杂而有迹可循。这个迹便是阴阳消息:阳气的增长(息)与消退(消),上行与下行。与之伴随的,是人的入室与出户,内外显隐、衣服增减。每一天的进食与排泄,每一刻的呼吸吐纳,每一代的养生送死,每一年的春夏秋冬,都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而”中可上可下、时上时下,使《七月》的每一个时间节点···

【柯小刚】人民的天下:《诗经·七月》的王业

《七月》序云“陈王业也”,然而《七月》诗中既无王侯将相,亦无文治武功,只有衣食稼穑、四时农事、桑麻狩猎,以及蟋蟀和仓庚的鸣叫、采桑女的惆怅和年终祝酒的欢欣……一切有名的人物和载诸史籍的伟大功业都在此销声匿迹,只有人民的生机遍布大地,象无名的野草一般蓬勃生长,汹涌蔓延。如此,乃是王业也,非霸业也。

【柯小刚】爱与起兴:《诗经》情教发微

爱与自由是现代人最为珍爱的价值,但也是被现代性扭曲得最为严重的古典遗产。爱的欲望化、自由的功利化,正在使爱与自由成为奴役和自我奴役的最新形式。重读古典也许有助于反思今天的偏见何以遮蔽本源,以及古人的洞见何以富有启发。

【柯小刚】焦循论“异端”及其对当代儒学的启发意义

通过《论语》《孟子》《中庸》经义梳理,焦循指出“攻乎异端”的本义在兼存不同意见、权衡两端而用其中的中庸之道,以及通过“执两用中”而达至的“一以贯之”“善与人同”的溥博通达,而不是在后世儒学中常见的那种教条主义的、片面排外的狭隘倾向。

【柯小刚】齐家如何平天下?张祥龙对特朗普的预见和对黑暗森林法则的破解

今天重读张老师的《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很惭愧地发现,这本书虽然是我自己向他约稿并出版于我主编的“经典书写”丛书中,但当我再次翻开此书,却发现几乎就像没读过一样。

【柯小刚】他的时间终结了,他的时间刚刚开始:张祥龙《尚书·尧典》阐释及其政治···

人类政治生活之美,无如《尚书·尧典》所示者;《尚书·尧典》之美,无如张祥龙先生所解者。《尚书大传》载孔子对颜渊曰:“《尧典》可以观美。”其美,人皆见之;而其美之何以美,非张祥龙先生之解,至今犹然蔽之不显矣。

【柯小刚】至情至性:重温张祥龙老师最后的论学影像

是啊,人生的痴情……在张老师那里,恐怕没有比对孔子的痴情更痴的痴情了,连最后的岁数都一样……

【柯小刚】儿童教育与爱的主体间性:《诗经·子衿》中的你我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次是真的快三个月了,自从那天在学校里见最后一面以来。听说明天儿童节,上海的部分学校部分年级要恢复面授教学了。此时读《子衿》,上海的老师们应该会有很多感触罢?

【柯小刚】杜甫诗的儒家解读

儒家之为儒家的根本规定在于天人之际的仁性感通,这与诗之为诗的本质有着本原性的深刻关联。从儒家思想出发重读杜甫,思考何谓“诗史”,可以克服西方诗学加诸中国诗歌传统的“抒情诗”偏见。

【柯小刚】间性的觉知:庖丁解牛的触觉与心斋的听觉

“听之以气”是一种间性的觉知。普通觉知是对象化的物之觉知,情随物迁,是谓“听之以耳”;其次有心灵的“格式塔”,可以先天图式补足整全,看到现象背后的真实,但也难免师心自用,是谓“听之以心”;如果既非对象化于物,亦非执着于我,而是在物我之间建立随机生发的对话,使物我相生,时时觉知于其“间”,且以“间”觉之,与之共鸣共振共感,···

【柯小刚】无名的天下:《诗经·黍离》中的春秋微言

若沿着“家国天下的关系”这一思想线索,就会发现《王风》诸篇恰好处在一个行将变革的时代转折点,不仅家国天下之间的关联在松动,国之为国的本义以及国所负有的天下之义也已然丧失。而《春秋》有着与《王风》相似的历史处境。在这个意义上,《诗》之降王为风,《春秋》之借始于文王正月,皆是出于天下之义的问题意识。进而可知,《黍离···

柯小刚著《诗之为诗——诗经大义发微卷一》出版暨绪论节选

现代学科划分常把《诗经》归作文学、文献学和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于是,《诗经》作为经书的意义被遗忘,《诗经》所承载的诗教传统亦因之而断绝。本书拟从齐、鲁、韩、毛四家诗说及宋明诸家《诗经》阐释出发,结合当代问题意识,重新激活《诗经》经学阐释的诗教义涵,回应时代问题。通过大义发微式的经典解释工作,作者希望能把《诗经》···

【柯小刚】道与迹:《诗》《易》《春秋》的古今之思

回顾经典所载的“古今之变”关键时刻,会非常有助于今天思考古典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回溯文明创始的最初时刻,亦将有助于深化古今关系的思考。所以,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做一点探索。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