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立】 谈谈行业特色大学的国学教育

自2017年两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以来,学术界与教育界对于国学教育的期待与热情空前高涨。在此形势下,国学教育资源普遍相对短缺,包括国学在内的文科院系的分量与比重、话语权、资源分配方面都处于弱势的理、工、农、医、军事、管理、音乐、体育、美术等行业特色大学,如何推进国学教育,如何结合自···

【高小明】王阳明对传统“民族观”的新诠释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事迹已为后人熟知。龙场在今贵阳西北40公里的修文,当时处于“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自然环境之艰苦磨砺王阳明的心性而终成正果。明朝嘉靖时期,王阳明在龙场的生存环境,除了“瘴疠蛊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的自然环境之外,生活于此的贵州少数民族,时称“夷人”的苗族、彝族居民,构成了···

【李萃茂】王阳明的南赣诗文

王阳明不仅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明代文学大家,他的诗文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有独特的魅力。《四库提要》说他的诗文“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亦自足传世也”。即便对王阳明很反感的清代学者李光地也承认“他才高,信笔写来,便有唐人风韵”,“阳明诗,某少时略皆成诵”。

【晏建怀】朱熹的读书六法

朱熹读书,总结过六则读书方法,后人谓之“朱子读书六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此读书六法因为其简易适用,故成为了历代许多读书人屡试不爽的读书妙法,流传甚广。

【程浩】清华简十年:古书重现与古史新探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与十三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经过四十年的全面建设与飞速发展,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除了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的提升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徐仪明】张栻应该排在朱熹之前,从这三方面看出

今天大家都说“朱张会讲”,历史上也习惯说“朱张会讲”。但确切地说,应该称为“张朱会讲”,要把张栻放在朱熹的前面,因为朱熹是向张栻请教学习的。在心性论方面,朱熹接受了张栻诸如先察识后涵养、心为已发和性为未发的观点,显示出张栻处于执教地位之上。

【陈鸿超】从出土文献看《左传》的史学成就

过去由于传世先秦史著匮乏,限制了我们对《左传》史学创作认识的进一步加深。然而,现今通过与新出土史类文献的比较可以发现,《左传》的内容具有无可比拟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同时在思想上,《左传》对历史有着深刻的思考,将道德训诫、历史理性预测融入到叙事之中。这一史学创作的突破与创新,主要受作者身份、传书性质、成书过程、当···

【蔡方鹿】“朱张会讲”实质上是“张朱会讲”

此次会讲从思想内容上看,是张栻影响了朱熹(尽管以后二人的思想都发生了变化),张栻思想比朱熹更重要。所以,应该把张栻放在朱熹之前。

【张晖 】“慎刑”与“重德”

“慎刑”是指反对严酷刑罚、禁止严刑逼供、坚持宽严相济的刑罚。“重德”是指利用道德教化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这两个概念在我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今天的法治建设有深刻影响。

【石玲】交得其道,千里同好; 固于胶漆,坚于金石

日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葡萄牙期间同葡萄牙总统德索萨会谈时,引用了“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的中国古语,来赞扬中国、葡萄牙两国之间“好朋友、好伙伴”的友好关系。中国与远在欧亚大陆西端的葡萄牙虽然相隔万水千山,却因为“交得其道”而有着“固于胶漆,坚于金石”般坚实、牢固、稳定的深厚友谊。

【路振召】提炼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提炼是前提,展示是手段,把两方面都做好,才能展现中华文化独特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

【刘爱敏】孔子五行说与思孟五行说同中有异

礼与仁虽同是两说关键,但两说中礼、仁之间的途径不同,孔子五行说中由礼到仁经过“义”“学”两个阶段,思孟五行说中由仁到礼只经过“义”一个环节。

【郭沂】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价值包括真、善、美三大基本范畴,早已成为常识。然而,这三大范畴就是价值的全部吗?这个价值系统适合中华文明吗?早在上个世纪中叶钱穆先生就对此提出过质疑,遗憾的是,这个重要问题至今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傅永聚】颜母的教子智慧

颜母即颜征在,是春秋时期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母亲,也是孔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颜征在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她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就是培养造就了至圣孔子。

【罗玮】元代族谱的时代特色与史学价值

明清族谱存世数量巨大,其中不乏元代相关内容,需要我们细心考辨,去伪存真。从学术史来看,元代族谱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是元史研究有待深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学者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方能获得一个元史研究和族谱学研究新的增长点。

【仇鹿鸣】读经已死,经典教育万岁

写下这个略有耸动的标题,并非是有意要哗众取宠,与这个题目多少有关而可引为谈资的至少有两个话头,一个是胡适1930年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以“儒教的历史”为题发表的演讲时曾说:“儒教已死,儒教万岁,我现在也可以是儒教徒了”。胡适的意思大约可以做以下理解,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规范着人们日常秩序的儒教随着原有帝国体制与社会结···

【陈金海】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在《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诸多典籍中都出现过。它的意思是说,过去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失败的教训可以汲取,这种做法就像人们平时照镜子一样。《旧唐书·魏徵传》载“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这种意思的另一种表达,其实质就是指古为今用···

【傅路江】谈谈儒医

说到儒医,我们会感觉到很陌生,甚至还有点怪怪的。医就是医,干嘛还要加一个儒字?或者有人认为,儒以仁为本,仁者爱人,医乃仁术,医生要有一副仁慈之心去对待病人,所以叫儒医。这个观念肯定没问题,但很片面,不能够全面理解儒医的内涵。

【戴有山 刘建林】《诗经·采薇》的艺术魅力

音乐剧《诗经·采薇》取材于《诗经·小雅》中的《采薇》,我们作为这部剧的创作核心人员,几乎参与了3年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光对剧本中人物设置就思考了近一个月。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征询当代著名艺术家的建议。

【孙文波 黄灿然 黄德海】《诗经》两千年,仍然很现代

《诗经》,以前首先是经,现在首先是诗。这之间的变化,是否潜藏着诗歌这一文体的角色转换?是否代表着诗最终指向的变化?现代诗的路口,是否仍有《诗经》这一经典路标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