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老师可以预测一下明年(2023年)高考作文题吗?
我们之前“考证”过,《梦华录》剧中的奸臣萧钦言、朱佩若,其人物原型应该就是宋真宗天禧朝的权相王钦若,理由有四:1)时代相同,都是活动于天禧朝;2)萧钦言、朱佩若名字中含有“钦若”二字;3)身份相同,北宋历史上,王钦若正是所谓的“后党”领袖;4)真宗朝有所谓的“五鬼”,王钦若名列其中,剧中也称萧钦言、朱佩若等人为“五鬼之辈”。
施耐庵小说《水浒传》改编成98版电视连续剧时,用了刘欢演唱的主题曲《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大概想歌颂梁山好汉见义勇为的风格。但坦率地说,梁山泊中,杀人不眨眼的匪徒居多,见义勇力的好汉寥寥可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一个鲁智深。
所谓汇兑,我们将其定义为“在甲地存入现金,换成票据,然后凭票在乙地取款”,借用这一金融工具,人们可以免却搬运货币之苦,有利于长途贸易、大宗交易的发展。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传统礼乐文化逐渐式微的时代了,若无积极的引导和恢复,礼乐文化给予我民族的人文教养将会更快地减少。
我主张,一方面应该上承清代经学的学脉,而借鉴传统经学的研究方式;另一方面,应该充分吸收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至于目前的儒学研究,必须放弃“接着宋儒讲”这条迎合西方哲学范式的路径,而应该“接着清儒讲”,只有这样才能上溯到作为儒学研究源头的汉儒那里,才能真正理解孔子之道的精神。
在罗格斯大学,我们常常定期提供有关非洲、拉美、美国土著哲学、印度哲学、佛教哲学、伊斯兰哲学犹太哲学、中国哲学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没有被列为哲学专业学生需要完成的基本要求。
黄金一代法国哲学家摧毁了真理和其他传统观念。其后来者的下一步是什么呢?
一个世纪以来,真理观已经令人泄气,变成了哲学家们竭力逃避之所。他们必须回归了,赶紧的。
本文解释了两位最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和卡尔·雅斯贝斯的死亡观。
我们必须确保悲观主义的火焰不熄灭,这是我们麻烦不断的当今时代的美德,而天生的乐观主义是一种罪恶。
《被禁锢的头脑》在理论和抽象著作方面无可匹敌,因为它有能力刻画人性在极权主义政权下政治现实的表现。
在中国茶艺史上,宋人的烹茶方式是独一无二的,是历史上的绝唱。汉唐人虽然也饮茶,但饮用的方式比较“粗暴”:将茶叶放入锅里煮,并加入姜、葱、茱萸、薄荷、盐等佐料。著《茶经》的陆羽将这种煮出来的茶汤直接贬斥为“沟渠间弃水”。
孔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君子,自修者也;自修者,节制人心而存道心者;节制二字,则诗经之道以习之:欲发有节,情发有韵,行文至远,节韵随心,而节制之理则日固,修文之道则植深。遂理就近期所拟之律诗四则,小俗呈群观,言物作兴怨。依仁而游艺,不亦乐乎?
原本不会对高考作文题再发表评论了。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
正在热播的网剧《梦华录》改编自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但《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剧情比较单薄,《梦华录》一剧作了非常大的扩展与改编。
《梦华录》里有些细节是挺有意思的,比如剧中有个近视眼书生,看东西需要用眼镜。有些网友很奇怪:宋代有眼镜吗?从文献记载来看,宋朝人确实用上眼镜了,名字叫“叆叇”。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记载说:“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另一份宋人笔记《暇日记》还提供了一个事例:“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
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其实,当地有女性所驾之舟曰凤艇,只不过水上搏击,中国人向来不以女子为之,除了桀纣这样的荒淫无道之君。故女子之凤艇,以游玩为主,不尚竞争。风俗所忌,凤艇严禁男子登艇。
《梦华录》里的男主顾千帆,供职于皇城司。宋朝确实有这么一个特务机构,专门负责刺探京城臣民的不法情事,也掌握着一部分司法权,但审讯的对象只限皇室人员及间谍,职能有点像明代的锦衣卫,但权势远不如锦衣卫。而且,明锦衣卫直隶于皇帝,宋皇城司则受枢密院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