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寺西】天命与仁德:孔子与华夏文明的内在超越之路

当我们重新阅读"天之未丧斯文也"的坚定信念,"五十而知天命"的生命智慧,"天厌之"的道德敬畏,不禁要问: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孔子开创的内在超越路径,能否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张晚林】“为己之学”的结构与学问之为人的使命

唯有“为己之学”,不但使人文科学立于不败之地,且根本上是拯救人类的唯一方向指引。一言以蔽之,如今学问之至言大义唯在:摒弃职业与技术化之学术,回到孔子“为己之学”的传统与精神中来,至少须以“为己之学”的三边形结构来引导科学技术作为人的使命。

【喬逸聖】阳明精舍游学记

终有一天,这代表希望的火炬会传递到我们的手中,我们也必将继承先生的意志,朝着先生行进的方向飞驰不息。

【王天乐】山水精神的哲学内涵

钱穆曾言,“游中国山水,即如读中国历史,全国历史尽融入山水中”。

【刘源】殷墟甲骨卜辞所见商朝祖先观念

殷墟甲骨文是研究殷商文明的第一手史料,其中有大量商王朝高祖、先王先妣的记载,因此甲骨文刚一发现,王国维就将其与《史记·殷本纪》等古书对比,考察商王世系,写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等经典文章。

【陈益】顾炎武手稿在抗战中的命运

2011年元旦,南京图书馆公布了十大珍品古籍,这是从该馆馆藏的150余万册古籍中评选出来的。据媒体报道,除了宋刻本《诗集传》外,其余9部均为海内外孤本。其中包括清手稿本《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稿是明末清初学者、思想家顾炎武撰写的稿本,为记载明代各地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

【祁志祥】为周代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启蒙地位和伟大意义正名

周代前后生存了791年,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个朝代。

【石海光】中国思想史上“周代启蒙”图景的全新描绘

2020年,祁志祥教授提出“重写中国思想史”的宏大命题,引起学界关注。

【程志敏】韩愈的思想史价值

上古被赋予了瑰丽的想象,后人著书造论皆以三代之治为圭臬,旌表品评都以三圣为标杆,尧舜禹最终成了“治国平天下”这一最高理想的化身。

【韩涛】古典儒家均平思想的内涵及历史演进

均平是儒家思想中十分关键的伦理范畴,均平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认同,均平已经成为中国人认可和追求的价值标准和伦理规范,体现出中国文化追求正义和谐的重要特征。

【李欢】从《周易》出发的生存境遇与天下共生

《周易·系辞》讲:“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国哲学更多强调“生”的本源价值。《说文》云:“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郭壮】“贤”:事功标准与德行评价

汉字“贤”,是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观的一个重要符号。一直以来,“贤”是评价人才的重要范畴,如选贤举能。在一些语境下,“贤”更是被提升到了评价人才根本标准的高度,如任人唯贤。相较于“德”“勤”“廉”等评价概念,“贤”的意义相对模糊,而又相对复杂。考究“贤”字字源,可为我们理解其内涵提供参考。

朱子文化在福建“活”起来

但对于福建人来说,孩童们嬉戏跑过的公园,狼吞虎咽吞下的一碗面,经过祖祠时偶然抬头看到的家训,也许都跟朱熹有关。朱子文化这本大书,该从何读起?读进圣贤书后,又如何用古人之规矩开今人之生面,使得文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得到滋养?在福建,这些问题也许都能找到不一样的答案。

【张声保】关学中的哪些思想或精神适合营造和滋养和谐之家

眉县横渠书院正蒙读书会第50期——“让张载关学走进寻常百姓之家”活动成功举办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本次活动得到了全国张载后裔关学思想文化学会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杨传召】“中庸之道”与儒家财富观

与孔子关系最为密切、在儒学中最为核心的典籍,显然当属《论语》。《论语》中只有一处直接提及“中庸”。

【夏剑钦】庆幸我与船山的结缘 ——贺《船山学刊》创刊110周年

我有幸结缘船山,参与《船山全书》的编校和修订工作,并涉足船山学的研究,应该从1982年算起。那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湖南人民出版社辞书编辑室工作。

【常会营】儒家境界超越的伦理道德意境

境界超越作为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学的独特超越类型,是一种伦理道德意义上的超越,有别于单纯的宗教神圣或哲学理性意义上之超越,又与二者关系密切。从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教并立再到宋代三教合一之后,道佛二家本属宗教神圣意义上之内在超越,受儒家影响,亦具有了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境界超越。西方的一些宗教其实亦包含着对道德境界超···

【李祥俊】中国传统哲学超越思想的核心精神

“超越”一词在日常语言中的基本含义是对现实存在局限的突破,将其置于哲学语境中,则成为一个普遍范畴,标志着突破现实存在的局限而趋向绝对存在。

【彭磊】《左传》纪事中的礼与德

《左传》是考察先秦时期礼德关系的重要文献,因其言礼、言德颇多,且多次将礼与德关联或并置,如“德、礼不易,无人不怀”(僖七年传)、“义而行之,谓之德、礼”(文七年传),又云“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隐十一年传)。

《我如此努力地活着》出版暨译后记

本书由哲学教授克兰西·马丁创作,内容部分是回忆录,部分是哲学文本,部分是行动指南。作为回忆录和哲学的结合体,它带有自我帮助类书籍的少许特征。作者在本书中做出了一种诚实的尝试,向读者展示他的挣扎和逐渐克服这种思想困扰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