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卫华】姚奠中:学识泽生涯,翰墨藏宏宇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和艺术史上,有位长者用他长达百年的生命,展示了学问和品德的完美结合,书写了艺术与生活的美好篇章。他就是姚奠中,一个在国学的海洋里畅游,并在书法、绘画、篆刻和诗词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大师。姚奠中的杰出成就,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挂在了中国学术与艺术的美丽天幕上。

【吳笑非】無小人無夷狄辨

朱子云:“今人以為陽不能无隂,中國不能无夷狄,君子不能无小人,故小人不可盡去。觀剛長乃終之言,聖人豈不欲小人之盡去耶?但所以决之者自有道耳。”

【夏世华】孔子“能近取譬”的修德方法

“德之不修”是孔子所忧的四事之首,可见修德是孔子思想和生命的根本问题。如何修德?孔子曾揭示许多为仁之方、修德之法,“能近取譬”便是其中一种。它教人慧悟譬喻,发现、推举德行高于自己的人,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格。

【黄燕强】经传正名与经学范式的转型

就经学史研究而论,经传正名是必要的,因为通过正名可以呈现经书系统的变动历程,由此探索经学范式的更新机制及其内在理路。但就经学的赓续和发展而言,增益经目是必要的,因为经书系统的扩大不仅意味着增加了新文本,而且意味着对传承经书的道统谱系及道体内涵的重新诠释,这有助于创构新的经学范式并推动新思想的启蒙。

【刘依平】朱熹《家礼》的理学内核与平民精神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指出了纯粹哲学思考的局限性。然而,在强调“知行合一”的儒家哲学传统中,对宇宙根源、本体及其生成过程的理解,与对良好社会秩序、终极人生价值的追寻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杨朝明:建议在文化名人家乡设立文言文传习基地

孔子的 “仁爱” 思想、孟子的 “民贵君轻” 主张、荀子的 “劝学” 之道等,均通过文言文流传千古,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基石。“在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众多文化名人故里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但在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上存在不足。”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

【柯小刚】《北门》忧道与乾卦自强

今天分享网课交流群中的学友围绕《诗经·北门》日课和《易触》直播的一些讨论。有兴趣加入交流群的朋友,请至文末扫码。图片是《北门》日课直播时边讲边写的手稿。

【刘彬】《论语》的多模态翻译重释中华文化

中华文明的重要典籍——《论语》的国际化传播,不仅涉及经典文本的翻译与传播,更关系到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重释与再创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如何有效地将《论语》这一经典通过多模态翻译实现现代化表达与跨文化适配,成为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郝颖婷】近代中国公私观念重构的两条理路

在近代中国遭遇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公”与“私”这对传统思想中本就存在的重要观念经历了复杂且深刻的重构,对其后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爱琴 朱斌】中国传统节气中的生态文明智慧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时空坐标系,不仅承载着农耕文明的物候密码,更凝聚着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深邃思考。

【谢阳举】“仁”字的起源

弄明白“仁”的古义才能进一步认识“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演变。据清代学者阮元考证,在先秦古籍中没有出现“仁”的本字,周初虽然有类似“仁”的说法,但并没有“仁”这个字,到西周礼乐文明兴盛之后才创造出了“仁”字。

【李毅】《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中的“学”与“仕”

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名篇。该文为陆九渊受朱熹邀请,至白鹿洞书院演讲后留下的文字记录。

【张利芳】从都城园林营建看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存在。中国历史经过史前、商周时期不间断的发展和持续整合,最终形成统一的秦汉王朝,奠定了后世中国版图的基础。秦汉以后,古代中国虽有短暂分裂,但并未像西方文明一样分裂成许多国家,这是因为统一是各政权的共同追求。

【许军】传统家训的治国旨归及当代价值

家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对国家治理的高度关切是家训的突出特征。蔚为大观的历代家训内容繁富,囊括进德修业、读书问学、治家兴业、睦邻处世等各个方面,但推家及国、经世济民、匡扶天下是贯穿始终的思想主线,是家训宏大叙事的逻辑起点,也是新时代家风家训传承建设的重要标尺。

​【吴楠】让徽学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徽州民间文献和文书不断大规模面世,引起了国内学界广泛关注,促使徽学蔚然兴起。

​【李长林 常景剀】明清圣贤后裔宗族的奉祀建构与治理实践 ——以端木氏为例

明清时期,儒家先圣祭祀的道德教化价值愈受强调,祀典地位不断上升,朝廷对先贤后裔的礼遇也愈发隆厚,使得以圣贤后裔认同为核心形成的一批新式宗族逐步聚拢和发展,并积极开展先贤奉祀和宗族建构的活动,端木氏宗族的兴起与发展即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个案。

【薛娅娜】心性、人伦与秩序 ——《孟子师说》的实学思想研究

《 孟子师说》是黄宗羲(1610-1695)诠释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我们研究黄宗羲实学思想的重要文本依据。明清鼎革之际,传统的农耕社会的等级秩序发生了变化,社会道德观念也发生转变。黄宗羲重新审视传统伦理关系,试图批判宋明理学玄虚的道德形上学,建构更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

【袁康婧】论《仪礼》中的数字“三”

数字“三”自古便受人们青睐,常出现于古代典籍之中。纵览《仪礼》十七篇,可见数字“三”频繁出现。《仪礼》曾是儒家“六经”之一,且作为礼之本经,其中主要记载了周代的仪式典礼。其《士冠礼》有“三加冠”之礼,《士昏礼》有“三饭”之礼,《乡饮酒礼》中乐工演奏,“升歌”“笙奏”“间歌”“合乐”各环节的曲数皆以三计,而“三揖”“三辞”“三让”等仪···

【刘佳】从先秦出发,抵达现实与未来

王永教授一直注重挖掘先秦诸子智慧的现代意义,先前出版的《诸子今读》便在解读诸子过程中努力将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难题关联起来,而本书《诸子的智慧——中国文化元典中的100个关键词》则采用选取“关键词”的新形式,继续引导我们从先秦诸子的智慧中出发,思考当下与未来的自我与世界。

【高中华】荆州王家嘴简《诗经》书写制度初探

湖北荆州王家嘴798号战国楚墓竹简《诗经》,是早期《诗经》文献的最新重要发现。该批竹简总计约300支,内容涵盖传世本《诗经·国风》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