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阶段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要继续推动孔子回归,儒家同仁一定要着眼大处,尤其是做事,要有道有术,守经达权。做事不同于做学问,千万不要苛求完美。先把孔子立起来、让民众拜起来,最为重要——这是第一步,至于其他方面诸如祭孔日期、何种仪式等等,完全可以待时机成熟后再议。
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领兵攻克南昌,随即彻底平定了宁王朱宸濠发动的叛乱。后来,阳明正是凭借此功被朝廷赐爵新建伯,一生功业可谓至此而极。然而,就在天下人为叛乱的平定而欢庆之际,一场针对阳明的政治风暴也在悄然酝酿,让这位平叛的最大功臣一时处境艰难。
《尚书》作为儒家经典,其传世过程复杂,文字古奥难解,自秦汉以来便引来无数阐释。其中,流传至今最为完整且时代最早的,便是永嘉之乱后出现的所谓“《尚书》孔传”,即《尚书》孔安国注。尽管自宋代吴棫、朱熹等人开始对其真伪产生怀疑,直至清代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惠栋《古文尚书考》问世,其作伪之迹昭然若揭,但《孔传》的历···
“诗教”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或概念,最早出现在《礼记·经解》当中。
中华诗教已有三千多年传统,一直注重以诗育人,其基本目标是培育诗心、诗性、诗趣,在此基础上培育诗才。受教育者都要读诗,通过读诗、诵诗、唱诗,尽可能精准深切地理解经典诗歌中蕴含的情怀、智慧、思想、意趣。受教育者涵泳之、直觉之、体悟之,从而养成诗意的审美思维和气质,进而形成有诗性的情怀和品格,提高自身的生命境界。
诗教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源远流长。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云:“三代以前,诗教未尝不广也。”五帝时期,诗是配合乐、舞的歌谣,且与乐、舞统称为“乐”,故而当时的诗教被包含在“乐”教之中。
殷墟甲骨文是研究殷商文明的第一手史料,其中有大量商王朝高祖、先王先妣的记载,因此甲骨文刚一发现,王国维就将其与《史记·殷本纪》等古书对比,考察商王世系,写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等经典文章。
首先祝贺邵老师大作出版。杜老师对这个事情高度重视,端午节假期就联系我,说要开一个会。刚才各位专家都说了很多,我就长话短说。
儒家文明在历史上扮演了中华文化的核心角色,深刻影响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具有人本性、道德性、伦理性、悠久性、包容性、教化性等特点,构成了中华文明特性的主要内容。随着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的展开,儒家文明的特质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的未来所应有的贡献,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而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也在逐渐···
目前,儒学书院普遍面临付费学员人数较少的困境。……以上两个问题,制约了儒学书院的发展。我想,如果能够解决这两个问题,再配合适当的营销,扩大一下影响力,应能催生出持久的购买力。针对这两个问题,近些年来,我也一直在探索、试错。经过数年的不断试错,我推出了规范儒学。
当我们重新阅读"天之未丧斯文也"的坚定信念,"五十而知天命"的生命智慧,"天厌之"的道德敬畏,不禁要问: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孔子开创的内在超越路径,能否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唯有“为己之学”,不但使人文科学立于不败之地,且根本上是拯救人类的唯一方向指引。一言以蔽之,如今学问之至言大义唯在:摒弃职业与技术化之学术,回到孔子“为己之学”的传统与精神中来,至少须以“为己之学”的三边形结构来引导科学技术作为人的使命。
终有一天,这代表希望的火炬会传递到我们的手中,我们也必将继承先生的意志,朝着先生行进的方向飞驰不息。
钱穆曾言,“游中国山水,即如读中国历史,全国历史尽融入山水中”。
殷墟甲骨文是研究殷商文明的第一手史料,其中有大量商王朝高祖、先王先妣的记载,因此甲骨文刚一发现,王国维就将其与《史记·殷本纪》等古书对比,考察商王世系,写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等经典文章。
2011年元旦,南京图书馆公布了十大珍品古籍,这是从该馆馆藏的150余万册古籍中评选出来的。据媒体报道,除了宋刻本《诗集传》外,其余9部均为海内外孤本。其中包括清手稿本《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稿是明末清初学者、思想家顾炎武撰写的稿本,为记载明代各地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
周代前后生存了791年,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个朝代。
2020年,祁志祥教授提出“重写中国思想史”的宏大命题,引起学界关注。
上古被赋予了瑰丽的想象,后人著书造论皆以三代之治为圭臬,旌表品评都以三圣为标杆,尧舜禹最终成了“治国平天下”这一最高理想的化身。
均平是儒家思想中十分关键的伦理范畴,均平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认同,均平已经成为中国人认可和追求的价值标准和伦理规范,体现出中国文化追求正义和谐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