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承】乐诗之教

儒家致力于将政治秩序落实在感性的生活中,将政治与道德观念渗透到“乐诗”中去,并把它们推广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得人们在日常的艺术生活中感知政治,认同某种价值观念与秩序,在艺术生活层面落实儒家的政治理想。这种通过“乐诗之教”形式对艺术生活与政治生活的有机融合,不仅是诗礼文化形成的内在动力,而且彰显出诗礼文化的艺术性···

【王志芳】《诗经》与礼制秩序的重建

《诗经》是周代诗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礼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礼乐文明建构的重要途径。当然,就“国风”中刺诗产生的宏观社会背景而言,自周平王东迁(前770)之后,王权渐次式微,社会开始动荡,“诗教”“礼教”“乐教”逐渐缺失,趋于礼崩乐坏的境地。毫无疑问,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中创作的诗篇,自然会以忧国伤时与讽刺腐政为···

【余东海】陈来先生的两个错误

陈来先生在《统合孟荀与儒学创新·序》中有两个观点是错误的。

【田飞龙】治港范式转型:从“粗放治理”到“精细治理”

对港精细治理已入正轨,也是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部分。其前景如何同样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香港社会和特区政府的政治成熟、国家认同及自治能力的实际增长。这在香港治理进程中构成了某种“二次回归”及香港自治能力的“二次发育”。香港到底如何能够适应和发育好,是“一国两制”下半场的关键。国家只能提供基础条件与环···

【丁纪】是礼也

《论语》“仁在其中”、“乐在其中”、“直在其中”、“馁在其中”以及“禄在其中”,朱子一言以蔽之,曰:“皆本为彼而反得此之辞也。”

【陈来】儒家治国有六大精髓,当代中国儒学发展进入第四阶段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这两个口号提出以后,社会从下往上、从上往下,对传统文化和儒学有高度的热情。在这样一个重视协调发展和文化重建的阶段,跟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儒学开始复兴。一百多年来,在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经受现代化过程的考验的过程中,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之后,开始焕发生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

【余东海】为什么日本不向美国复仇?

有这么一个问题:美国原子弹轰炸日本,日本似乎并不仇恨,并且颇为亲美。为什么?或以为日本实力不足,不得不韬光养晦,假意示好;或认为日人崇拜武力,欺软怕硬欺弱怕强,没有复仇的胆量和魄力。都是误判。

【吴启讷】语言政策:多样、单一还是通用?

语言权利和国家认同是一个日久弥新的话题。从比较历史的角度看,西欧民族国家体系普遍强力推行单一语言制度,倾向“单一”“一元”;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保障各族民众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重在“通用”和“多元一体”,后者是个人权利、前者则是国家责任和公民义务。

【朱汉民】从《六经》到《四书》——宋代儒家新经典体系的建立

如果从学术形态原始意义而言,儒学最初有三种形态:六经之学、诸子之学、传记之学。“六经”是儒家整理的三代先王治理国家的政典文献,诸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讲学记录,传记是历代儒家学者对六经的传述阐发。六经、诸子、传记区别明显,不仅文献形态不同,学术地位也有极大差别。一般而言,六经地位最高、时间最早,传记地位次之···

“国学经典真精神·五经系列丛书”出版,廖名春领衔撰写

以“五经”为代表的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关于诸种经典的文本内容、成书真伪,甚至其基本性质,有些误说长期流行,难以廓清。由著名学者廖名春教授领衔撰写的“国学经典真精神·五经系列丛书”利用出土文献等新材料破除旧有误说,使得还原经典本来面貌、揭举经典真正内涵成为可能。该丛书在科学性与通俗性之间寻求···

【王新水】作为一种“综合本体论”的知行合一说

对于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传统学术仅仅从道德修养论角度的论述不同,在中西哲学比较的大背景下,现代很多哲学学者争相从知识论的角度加以阐发。

【李竞恒】婚姻的神圣性从何而来?民政部没搞清楚

婚姻的“神圣性”恐怕不是来自于民政登记或领取结婚证等现代世俗程序,而恰恰应该是落脚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上。实际上,世界各民族的婚礼最初都具有传统礼俗甚至宗教文化的背景,这些根植于古老礼俗的文化,都是自带“神圣性”的。如古希腊、罗马的婚礼,被视为家族宗教圣火、祭祀关系的内容,是神圣的礼仪。

【牛志奇】孟子论水

孟子(约公元前390—前305年),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凯西·杨】自由主义的死亡报告——答复尤拉姆·哈兹尼

最近,自由主义的葬礼挽歌似乎出现在任何地方:若在谷歌上搜索“自由主义完蛋了”,你会发现相关图书和文章的书目清单长得惊人,它们唯一的分歧只是自由主义究竟是病了,是濒临死亡了,还是已经死亡了,为此争吵不休罢了。

【朱利安·巴格尼尼】爱丁堡大学“清除”大卫·休谟对吗?

伟大的思想家也可能有令人讨厌的观点,但处理这种悖论可以有更好的办法。

【林桂榛 周炽成】关于荀子“性朴”论的通信:史上所有谈荀子“性恶”的论述将扫清

从《荀子》一书的篇名看,除《非十二子》和《赋》外,所有篇名都是两个字。如果说荀子原来以《性不恶》三个字来作篇名,这可能很怪。个人觉得,《非十二子》和《赋》都不是荀子本人的作品。以二字为篇名,是荀子的写作风格。

【谢茂松】朝贡体系并非西式霸权

朝贡体系,作为古代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来往方式,往往被西方有些政治人物曲解甚至污名化为霸权,殊不知这恰恰是西方自身历史的投射;而个别周边国家对此也同样有曲解,或者视之为霸权,或者视之为中国单方面的让利。

【顾宏义】追寻濂溪的足迹——《历代周敦颐文集序跋目录汇编》读后

将某人文集的序跋及书前目录汇编而成一本专书,虽不敢称之为前无古人,但肯定属于罕觏之举。粟品孝教授费多年心力搜集宋代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之文集各种版本的序跋、书前目录,加以精心整理编纂的《历代周敦颐文集序跋目录汇编》,即是如此一部非常之作。而这与周敦颐著述的传播及其文集编纂史上的特殊遭遇关系密不可分。

【杨海文】孟子与药的伦理政治关怀——殷延禄著《孟子的药方》读后

几年来,我与殷延禄先生有了频繁的工作交往,私人交谊日益笃实。他擅长书法,并与《孟子》讲授融为一体,特色鲜明,生动活泼,深受各地听众喜爱。2018年,他在孟子研究院·孟子书院的“孟子大讲堂”系统地讲了一遍《孟子》。《孟子的药方》即是依据这轮授课的讲稿整理而成。

【汪涌豪】《诗经》的读法——《林栖品读诗经》读后

本书作者虽八十年代生人,在复旦大学读的是外国哲学,但显然也感受到了诗的力量。此次,他挟喜马拉雅音频栏目积累的高人气,将讲稿整理成书,内容涵盖“二南”和“国风”所有篇章,既逐章逐句解读,又能顾及读者理解,为每篇解读设定了适切的主题,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甚至电影等,作多角度、多学科的知识拓展,相信必有更广大的理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