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激励人们行动和革命的东西。战争,无论是冷战还是热战都是为自由而战。人们为了自由甚至愿意甘冒丧失性命的危险,无论是摆脱警察暴力还是拒绝接种新冠疫苗的自由。我们可能认为在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自由理想是最根本的基础。
经过佛教的探索与实践,“体用”思维在唐宋之际已非常成熟。当宋儒出来复兴儒学、开创新的哲学范式时,他们已能熟稔地把握传统“本末”思维的理论困难和当时“体用”思维的致思取向。尤其是作为理学开拓者、奠基者的“北宋五子”,都自觉不自觉地对“体用”思维作了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探索与运用。
宋至明中叶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化与成熟时期。理学伦理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了玄学、佛学和道教的思辨特点与修养方法,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全面总结。其中,天理人欲之辨是宋明理学的重要问题,贯穿于理学的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之中。以往的阳明心学研究虽有关注到阳明的理欲之辨,但大都将其纳入程朱印合处谈,未能揭示···
疫情在中国历史看来,不过就是瘟疫,也从不曾欠缺良药名方。但因为此次疫情拖延时日甚长,到了今天,疫情似已引起了社会普遍的不安,作为一名儒者,当以何种态度面对疫情?
据说,“孟子亲受业于子思”,或者,如《史记》“受业子思之门人”,无论如何都可以说孟子乃子思的传人。而据朱子,子思承继曾子,曾子受传于孔子。“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案即《中庸》),以诏后之学者”。“
中国历史上有悠久的识字教育与“书同文”的传统,先秦两汉的小学字书正是这一传统的产物。小学本为初等教育之称,因其以识字与“六书”为主要教学内容,故汉人亦称文字学为小学。历史上最早的字书当为西周中晚期的《史籀篇》,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所作,以大篆书写,为四言韵语,共十五篇。
《诗经》所载乐歌,本为两周礼仪的用乐与歌舞的歌词,要对其诗义进行清晰的解读,需要回到历史现场,结合两周礼乐制度,从礼义、乐义对其施用场景进行还原,方才能够理解诗之本义。受长期的经学阐释遮蔽,《诗经》中诸多诗篇的礼义、乐义被曲解,这就需要跳出传统的经学解读,从文字训诂、礼乐制度、历史事件等角度对其进行诗义重诂。
长期以来,关于《周易》文本形成及其学派归属等问题,学术界多有分歧,尤其是关于《易传》的学派属性,更是天水违行,颇有争议,或延续汉唐之说,将《易传》作为反映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或强调《易传》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倾向是道家,包括老庄学派和黄老学派。
各国文化特色,如江河入海,水系千形万状,流经之处并非出自设计,而是各自阻力最小、代价最低的路径,主流支流,莫不如此,哪怕改道,亦循此理。此处隐奥,往往令人倒果为因,甚至削足适履。古典中国的“传统之家”,便是此中范例。
徐复观先生(1903-1982)是第二代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唐君毅、牟宗三先生并立,鼎足为三。复观先生是湖北省浠水县人,中晚年寓居港台,但很挂念乡邦。徐复观先生的哲嗣、长子——武军先生于今年(2022年)6月28日下午在台中辞世,享年86岁。
辛冠洁先生,自他在文革后任职哲学所以来,学者都称他为辛公,我自然也不例外。我最早听闻其名,是70年代末,从和张岱年先生的谈话中知晓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哲学史方面的领导,张先生是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的会长,都负有指导、推动中国哲学史学术发展的责任,所以这个时期他和张先生的联系还是比较···
“德主刑辅”与“法主德辅”两个概念当中,“刑”与“法”广义来说就是制度。“德”则内涵比较丰富,它是“为政以德”的“德”,指的是国家与社会各项措施的权威性,它之所以权威,是基于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符合民众的利益;它也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德”,是公序良俗,是社会规范,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
安大简《仲尼曰》共有完简13支,简长43厘米、宽0.6厘米;两道编绳;顶格书写,首尾不留白。竹简保存完好,书法精美。简文内容为孔子的言论,共计25条,见于今本《论语》者有8条,另有一些可与《礼记》《大戴礼记》《孔丛子》等传世文献对照,但文字不尽相同。笔者推测,简本《仲尼曰》可能摘抄自《论语》在战国时的编定本,是从鲁国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仁义礼智信到“天人合一”,从四时节气到民俗风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明的巨大宝库,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对体察民情颇为重视,这也是在交通、通讯甚为不发达的情况下进行国家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并由此衍生出了“采诗观民风”这一调研资政制度。
“天下为公”最早出自《礼记·礼运》,描绘了一个选贤任能、没有纷争、各得其所的大同世界。正如《礼运》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按照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天下为公”的“公”即是“共”的意思。所以“天下为公”,也即天···
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性的文明,延续数千年且历久而弥新,显示了极为强大的生命力。我以为,中华文明所特有的生命线,非常值得我们加以深切体认。
缺乏择法之眼和知人之明者,即使与君子人长久相处,未必能了解、理解之。想起有文章说熊公十力晚年疯了,虽其言出自熊公亲属之口,吾不信也。读熊公著作文章,知其人意志之坚,内力之强,非常人可及。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发疯不可能也。世俗之心眼,何足以知之。恰好有东海客厅老厅友称吾为民豆儒,老眼昏花至此,录此聊博一哂。
有关孔子的著作车载斗量,《仲尼不语》(北京大学出版社)有何新意?孔子到底“有何未语”?在周国正的这部新作里——真正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来无法实行;君子原本并不是指好人;义、利之间未必有矛盾,反而是义、义两者时有冲突……书中观察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角度新颖、中肯精彩。
《茶香室经说》(以下简称“经说”)十六卷,是俞樾晚年主讲杭州诂经精舍,二十年来“每有触发,随笔记录”而撰作的解经论著。虽然影响力比不上《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但也不乏创见。俞樾在晚年认为自己“著书不仅两《平议》”,且自注说:“两《平议》行世最早,然余所致力者,尤在两《杂纂》及《茶香室经说》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