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王阳明的思想远播海外,不仅展现了强大学术生命力,也成为与西方对话的重要思想资源。近日,中华儒学会副会长张新民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畅谈阳明学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近代大儒刘咸炘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个人主义”与“社会本位”二论之偏弊,创造性地提出了“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之论断,堪称继往开来以创新中国教育理论之典范。“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主张个人是无限时空关联中的一个点,纵向贯通祖先后代,横向连贯家国天下,因此教育要从个人的自我完善做起,以个人达于社会。
兹说治道。系辞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治其道也。天地即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天地是以体位言,宇宙是以时空言。系辞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序卦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天地之道在生生也。元始即以生化言,故易曰大哉乾元。春秋贵乎元而正始,而生生,生生之谓易也。
“轴心时代”与“幽暗意识”是张灏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两大主题,其实都是从反思现代中国的乌托邦主义这个主题引申出来的。张灏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着墨不多但呈现出颇为复杂的面目,极为深刻但也存在着颇为严重的问题。如果在此我们不再像张灏那样服务于为一种以低调民主为根本特征的低调现代性辩护,而是在沃格林式认知的引导下回到···
在面对《孟子》文本中并没有引用《易》的相关内容的情况下,宋儒仍坚持“孟子是知《易》”的,并从义理的角度加以阐释。
陆九渊的“心”乃是“天固本心”,认为此心由天所给予,强调万物都由心而发;而朱熹的“心”则是“别有一心”,即认为除了天之本心外,亦有外在的经验之心,即心的无内外性。简而言之,朱熹和陆九渊最大的不同在“心”而不是“心与理”。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国学的核心是人学,教育的功能是化人,化人的关键是化心。”
隐公元年,经文六十三个字,而大义无尽。故上面「述解」篇幅较长,以章其要。主要谈了二个点:一是隐公元年纪纲崩乱,而孔子托于隐公“让心”;二是春秋书法,属辞比事,由例及义,以著常变。然此还未达乎春秋大宗,孔子元年之志,不尽于此。
在民国时期竞言史学革命、社会进化论、史学科学化的学术风气中,柳诒徵宝爱传统,本着其与南菁书院的学术渊源,从礼的角度,对古代史学与史官文化作了富有创意的解读。在《国史要义》一书中,他从史官职掌的政学背景、史书编撰的书法义例、正史各体的核心精神三个方面阐释了其“史出于礼”的观点。
本文通过梳理早期人性论的思想脉络,说明早期以“习”描述“性”的普遍特征,由此引出孟子在《天下之言性章》中讨论“性”的特殊意义,文中首先讨论了学者目前关于此章争议情况,并进而对此章按分层结构的方式进行解释,以“故”“利”与“智”作为各层的核心内容,说明孟子对“性”与“故”关系的认识,并确定孟子在此章中所表达的态度。
方山先生語録傳世者,有明嘉靖甲寅東吳書林刻先生《文録》收《紀述》一卷,分上、下篇,半頁十行、行二十字;又萬曆中陳繼儒編《寶顏堂秘笈》本,題“薛方山紀述”,不改卷目,沈中英、岳駿聲合校,半頁八行、行十八字,民國時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據以排印;又清道光辛卯曹溶輯《學海類編》本,題“方山紀述”,析原上、下篇各爲···
面对晚明三教混杂的现象,正学与异端问题成为晚明儒者的共同关注。李材立足于《大学》的“知止”和“修身”观念,重建儒家心性、经世合一之学,并以此作为区分三教的标准。因此,李材提出的“止修之学”具有三重意义:回应心学流弊、严明儒释之辨以及重思心性与秩序的关系。
热播影视剧《清平乐》中的范仲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作为中国士大夫的典范,处江湖之远,则兴办学校、兴利除弊、惠泽百姓;居庙堂之高,则革新政令、整饬吏治、改革科举、砥砺士风。宦海沉浮,数进数退,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并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句。
吾人好言天下,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也。
马一浮先生曰:春秋天子之事,即圣人之事,拨乱反正,用夏变夷,皆是用道而已。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四夷交侵,灾害并至,此危亡之道也。公羊家谓春秋借事明义,此语得之,犹释氏所谓托事表法也。董生谓之因行事加王心。王心者、即义也,理也。邪说暴行,弑父弑君,此何事邪?孔子无位而托二百四十年南面之权,一以义理载之而已。二百···
为加快培养造就本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青年拔尖人才,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从2010年起组织开展“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有力助推了一批青年才俊加速成长,逐渐形成了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具有上海特色的青年学人共同体,对于加强社科理论队伍建设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了积极作用。
董仲舒曰:春秋之辞多所况(比拟),是文约而法明。孔子笔削之旨明矣。元代赵汸归纳了孔子“笔削之义”凡八项:一曰存策书之大体(史法),二曰假笔削以行权,三曰变文以示义,四曰辨名实之际,五曰谨内外之辨,六曰特笔以正名,七曰因日月以明类,八曰辞从主人。一言之,春秋存有史法,但更主要的还是孔子作春秋之“书法”。史迁《孔子世···
著名汉学家孔汉思(Hans kung)曾提出“世界伦理”理论,认为“没有基于全球伦理标准的国际关系新范式,就没有全球的和平与正义”。2021年孔汉思去世,有关世界伦理的讨论进入新的转型和定位。“世界伦理”的文明基础是什么?中国儒学能为世界提供哪些智慧?
宋代的宗族重建不仅是随着经济变迁而自然发生的历史现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儒家学者主动设计的结果。儒家知识分子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制在宋代宗族重建中起了关键作用。
今日中国欲传承华夏儒教文明,欲为往圣继“人格之天”之绝学,首当回归儒学“人格之天”之古老信仰,还儒学为宗教之学之本来面目。“人格之天”是儒学所有“天”之信仰之本源,若无“人格之天”,所有其他儒学之“天”之信仰均不能成立。若无“祀天”之“国之大祀”,非但国家丧失其最高合法性之超越神圣基础,中国亦不可称为华夏文明之国。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