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顾涛以张尔岐的《仪礼郑注句读》为锁钥打开了礼学研究之门,这之后他先是专注于清代朴学细胞式、专而深的研究路数,后由小学至经学、史学,全面梳理制度史,最后收束于“‘礼’这个包罗万象的混合体,亟须纳入到现代学术体系中进行研究”。
朱子在性的运作问题上的根本主张是性气既可合言也可分言,而重心在分言。这是因为他终究认为性与气是不杂的关系。证明性善有两条道路,首先是因为性即是理,理若善则性也善,而证明理善则有三个途径;其次是因为情善而性善,亦即由四端之心和圣人境界可以反推性善。
本文拟从宗教学角度,根据“天地君亲师”信仰之理论体系与儒教义理逻辑,指出以“国”代“君”虽适应了时代的政治变化,但同时也对儒教信仰之神灵内涵与义理一致性造成损伤,使信仰者与信仰对象之间的情感联结与意义建构受到削弱。
你读很多不同的东西才能发现人类的一些共通的地方,也是哲学应该关注的对象。比如任何道德哲学都要有超越性,基督教是通过上帝去超越,儒家是通过“家”去超越,通过推己及人,来达到空间上的普世性,通过慎终追远,来达到时间上的永恒。
以诠释《正蒙》为例,虽然王夫之的“气”论以“太虚”体“二”为“一”为中心对《正蒙》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但方以智依“一”起“二”的“气”论切中了张载与二程论学之后的思想变动。二人“气”论的不同呈现了《正蒙》论“性”的不同。
通过对先秦诸子兵学思想源流的梳理,不难发现,兵家在诸子思想谱系中地位特殊,兵学绝非兵家所独有,儒、墨、道、法、杂诸家皆有丰富而深刻的兵学理论。兵家与儒家、兵学与儒学有着清晰的源流承传关系,兵家的地位也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得到提升。
在对待此超越者的态度上,心学家(如白沙、阳明)的悟道经验以及对本心良知的态度(信此心、依靠良知),又可与基督教强调皈依过程中彻底弃绝自我、委心超越的上帝的态度相对照。
孔子及先秦儒家高扬“敬德”“明德”精神,将“德”作为为政之本,提出“为政以德”“道之以德”的根本的德性主张。孔子及儒家的视域、历史的纵向视域及黄老道家的横向视域的多维结合,使孔子的刑德观念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儒家的尊严有亲之尊严,有义之尊严。以父子恩亲的尊严为本,然后制为君臣的尊严之义。亲之尊严,专据上言,故亲之尊严不可少损;义之尊严,虽亦据上言,但依义而断,尊严也有对下言之者,故尊严容有损益。以亲之尊严言,事亲有隐而无犯;以义之尊严言,事君有犯而无隐。尊严的恩亲与道义相将相成,这是儒家尊严观的极高明处,也是当下···
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现已踏进了数智文明的门槛。农业文明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文明为典型形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动态的循环关系,即“天人合一”。工业文明以欧美国家和地区的大工业生产为典型形态,人与自然是征服被征胜的对立关系,由是工业生产所造成的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消耗和经济增长的极限使人类生存陷入新···
刘宗周重构的“本体—工夫”论将阳明后学所割裂的本体与工夫加以弥合,并特别强调工夫对于本体的意义。而刘宗周对礼的重视与对礼教的推崇正是其所重构的“本体—工夫”论的重要内容。刘宗周端肃严毅是礼教在人的道德和修身方面的体现,而以具体的、实有的礼为修身应事的准则是对阳明后学强调自发和流于肆情恣意的纠偏。刘宗周的礼论对明清之···
若全面比较中西宗教与哲学思想,需要认识到,从蒙昧自然到文明建构的启蒙,再从文明跨越到神圣,是西方超越论所关心的中心问题。中国儒道思想均有文明对蒙昧的超越,但较文明更高的不是超自然的神圣,而是天道自然。从文明建构到天道自然,同样可视为一种超越。而天道自然与蒙昧自然是相通的,因而这双重超越性既有断裂,又有回归,构···
基于政治哲学视角,萧公权对儒学的现代价值转化聚焦于国家理论和自由观念两大问题。在国家理论方面,孔子对人性、人伦、人格的肯定,可以为现代国家的伦理奠基。就自由观念而言,儒学以仁道促进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以良知维护个体道德尊严,以教育培养理性心智,可以促进“遂生达意”自由秩序的实现,纠正古典自由主义的偏颇。
马一浮以“六艺该摄一切学术”的“六艺之教”对儒家宗教性进行了系统构建和全面阐释。在“六艺之教”中,“六艺之道”作为价值体系是儒家宗教性的根源,“六艺之书”作为经典体系是儒家宗教性的载体,“六艺之人”作为实践体系是儒家宗教性的追求。“六艺之教”融通佛教,将佛教视为其阶段形态予以深化,同时调动佛教的思想资源对治功利之学。“六艺···
方以智融释了易学的思想资源来阐发经世之学,通过对治道与治法关系的重审,在明体达用的哲学层面回应了如何重塑儒教价值来“以实救虚”。方以智的治教观提出了“治心”与“治世”并举的经世思想、修身与致用并行的实学精神,肯定了儒家设立名教的合理性,详述了有为之治的必要性,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出世与入世、无名与正名、无为与有为···
通过对熊十力文人宗教的阐发,陈荣捷呈现了以人文主义为底色、多元传统融会贯通、脉络发展源流不息、追求天人合一的道统观。牟宗三极为赞同这一从宗教性出发定位儒教的观点,并追溯其主体性基础。在与唐君毅的交往中,陈荣捷印证了儒学天人合一的宗教品格,最终形成由孔孟以至周程张朱陆王唐一气贯串的哲学道统观。
从近现代到后现代的科学革命,再到人工智能时代,这一过程不仅是科技的进步,也意味着全球文明交流和互动方式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跨文化交流更为便捷高效,也带来了诸如文化同质化、算法偏见等新挑战。人工智能时代为文明互鉴带来哪些新的可能性?文明互鉴如何突破“冲突困局”?中新社“东西问”近日就此专访山东大学易学···
精神突破前的原初宇宙论秩序并无超越性和历史性可言,精神突破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人性变革,该变革背景是精神突破导致了实在经验在人性意识中的分层,通过这一分层,自然与历史、人道与天道、实然与当然、事物秩序与话语秩序、心理与物理等一系列分化成为可能,人由此而成为天人之间、古今之间的居间存在者,超越性与历史性成为人性的···
揆诸典籍,董仲舒的“三纲”以天道阴阳为其法理基础,主张人伦关系以“合”为前提,也以“合”为目的,其人伦之“分”是“和合”前提下的“分”,其人伦之“合”是在“分”基础上的“合”。在司法实践中,董仲舒也注重对卑幼权利的保护。“天道阴阳”“象天受命”“分合和兼”“关注卑幼”是董仲舒“三纲”思想不可分割的法理构成。学界之所以对董仲舒的“三纲”产生···
对“理学”译词的不同态度折射出日本知识人对东西方哲学的不同理解与思考。“理学”译名接合东方传统与西方哲学,在日本接受近世乃至近代西方哲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反映出以朱子学为主体的儒学传统对于东亚社会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