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宫嵩涛:千年文脉,薪火相传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是书院中的佼佼者。“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纪故宫名。

【丁小明】顾廷龙、孙启治与《尚书文字合编》的编撰

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关于“顾廷龙、孙启治与《尚书文字合编》的编撰”这样一个话题。前面几位老师其实也有提到《尚书文字合编》这部书。

【邓秉元】古典文明对话视野下的经学 ——一个精神史的考察

我们知道现代新儒学,特别像牟宗三先生他们,一直致力于讨论如何去融摄西学。如果简单来看,这个问题当然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讨论。

【专访】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为全球人权共识注入中国···

2025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也是“中欧人权研讨会”这一中欧在人权领域深层次交流对话的机制化平台创立10周年。近日,以“国际人权共识:80年的回溯与未来展望”和“古典文明中的人权智慧”为主题的研讨会,分别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和希腊雅典举行。

【黄敏浩】从“天泉证道”到“严滩问答”——王阳明“四句教”所引生的讨论及其意义

从“天泉证道”到“严滩问答”的哲学意义,实际是“无”(四无)和“有”(四有),“本体”和“工夫”,还有“顿”和“渐”这三组概念的辩证的综合。这三组概念彼此对应、和会,为阳明晚年的究极之说。

【张晚林】西方思想中慎独观念与道德教育之完成

“慎独”虽然为中国思想史所雅言,但西方思想史上,依然有潜存的“慎独”观念,由此而克服平庸的恶而完成道德教育。苏格拉底的“我与整个世界相矛盾比我作为一而与我自己相矛盾要好”思想,康德的“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的思想,马里坦的“作为主体性的主体性是无法加以概念化的;它是一不可知性的无底深渊”的思想,阿···

【孔祥来】“上德授贤”如何可能? ——论儒家“禅让”模型的程序问题

一些学者将儒家的禅让理想比附为现代民主宪政,并讨论了其合法性,但却一直忽视了实践这一理想制度的程序问题。实际上,根据孔子的设计,尧舜禅让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有一套从提名到试用,到摄位,再到称帝的程序保障,并且这套程序的考察过程足够漫长,从而使得人们有机会全面考察受禅者的真实德行与能力,也使得受禅者有机会创造卓···

【林雅琴】张载思想中的“小大之别”

张载的学问注重对形质世界的考察,“小”与“大”是张载用来观察、衡定世界的一对关键概念。张载将一切有形质之物都判定为“小”,将对有形事物的突破定义为真正的“大”。其认为与有形之物接触产生的是“见闻之知”,“德性所知”是人对万物一体、万物一源的真正觉知。张载不侧重由“形下”到“形上”的纵向贯通,而侧重“有形”与“无形”的区分和从“小”···

【刘强】“从父子有亲”到“易子而教” ——在崇明“亲亲之爱与美丽乡村”主题论坛上的发言

在人类学也有一种发现,说人类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物种,他终生都与儿子和女儿们保持联系,这些亲属和婚姻关系的体制,造就了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差别,这是非常重要的。人类学家还发现,大猩猩母猩猩把他的孩子养大以后,过了几年小猩猩就不认识他的妈妈了。为什么?因为它的生命周期很短,它的记忆也非常短,它根本不知道孝道这一说···

【专访】登封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嵩阳书院山长宫嵩涛先生:千年文脉 薪火相传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是书院中的佼佼者。

【专访】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礼勇:传统历法如何助推东西方交流“历”···

从巴比伦的泥板文书到殷墟的甲骨卜辞,从玛雅文明的“长计历”到《崇祯历书》的中西合璧,历法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人类文明认知宇宙的“时空符号”。

印尼孔教总会前任主席黄金泉:和谐与共生,儒家视角下的文明繁荣与进步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以及气候变化、经济不平等和社会分裂等紧迫的挑战接踵而至,培育一个充满活力的文明需要重新致力于促进团结、尊重多样性的原则。儒家思想作为孔子的古老教诲,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它通过强调“和”与共存,为应对全球化挑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

【陈来】儒家价值与人类共同价值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法意味着,这些价值的适用性不仅在一个国家之内,也适合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部事务及关系。简言之,人类共同价值不仅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制度形态的国家共同追求的普遍性价值,也是适用于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之间、各个文明之间关系的价值,应是联合国的目标和宗旨的价值表达,故也可称为“世界价值”。特别是,其中···

【何俊】中庸之道及其根源性

作为至高的德性,中庸之道弥散于人的日常世俗化生活,通过具体的路径与德性,以可操作的方式得以践行,诚是统摄全部的基础与力量。中庸之道的根源性存于历史中的人及其实践,在充分彰显根源性的同时,中庸之道以形上形下的一体贯通赋予自身以理据与意义,亦因此转而成为根源性的哲学。

【王振辉】太极·阴阳·性命:论唐君毅的“生生”哲学

唐君毅的生生哲学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核心问题:万物生生的存在本原是什么?万物生生的运作机制是什么?万物生生是否有价值趋向?在思考这三个问题时,唐君毅自觉地汲取了易学的思想资源。

【刘禹彤】刘歆的宇宙论与经学变古

在刘歆的筹划中,三统与五德相包,天时与人时合一,不仅革新了汉代“天人合一”思想,也实现历史时间的万世一统,塑造了汉代新“大一统”观。在刘歆之后,古文经学拥有了系统的经学观和宇宙论。

【向达】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本土资源:儒家性善论及其司法面向

儒家性善论及其司法面向是中华法系的重要构成和显著特征,解析其“性善论”“无讼”“息讼”“礼决”“原心定罪”“宽刑”等法律文化与情理法融合的运行机制,有利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尤其对当下能动司法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将促进“诉源治理”“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多元化纠纷解决”“大调解”“大陪审”“五治···

【曾海军】一人与天下:晁错之死的政治哲学解读

不同于商鞅作法自毙,对自己的死感到意外和委屈,晁错早就预料到这种不幸的结局,并准备为自己追求的秩序而死。晁错寄希望于景帝以“一人”的气概承担天下一统的大业,景帝却十分吊诡地以“天下”为由,把他当成“一人”而杀害。景帝与晁错既然站在同一个阵营实施削藩,君臣之间就必须共进退,而决无中途背叛之理,其杀晁错就是现实版的“杀···

【曾海军】“知十”与“道一”:颜、曾传道发微

仅就孔门后学而言,比较多的提法是颜、曾、思、孟,此外就是亲炙弟子中仅以颜、曾并提。自宋儒之后,常以颜、曾为孔门中第一等弟子。颜曾并提大概已是某种共识,本文试图基于《论语》,对颜曾传道在后世获得这种地位,作一点寻根究底的工作。

【江求流】“识造化”与“明性”:张载的佛教批判与儒家德气论的确立

张载则基于对“气之性”的揭示,重新阐发“人性之源”,并回应了佛教认为儒家人性不能“至于本源”的判断,并克服了形性二元论。张载的气论不同于荀子的气论和汉唐的元气论,而是接续了儒家气论的第三种传统,即德气论。“神与性乃气所固有”这一宣言性论断的提出,标志着儒家德气论的正式确立。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