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举行孔子诞辰2574周年纪念活动

9月28日,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2574周年诞辰日。9月27日,武威市癸卯祭孔大典在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隆重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74周年。纪念活动由武威市儒学文化学会承办,武威市西夏博物馆(武威文庙管理处)协办。

“以圣贤为师 与经典同行”河南安阳举办各界纪念孔子诞辰2574周年大典

“追思圣贤,崇德尚礼”,适值孔子诞辰2574周年之际,安阳市第二十中学2000余名师生举行了盛大的祭孔典礼。

河南郑州文庙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74周年祭祀大典

为了深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进一步弘扬儒学经典,深化郑州文庙国学文化体验地的作用。9月28日上午,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地区儒学发展和传播的见证之地——郑州文庙,由郑州市管城区政协、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河南先锋教育联动国家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仁学正道至圣先师 赓续鼎新引领世界 ——“第四届祭孔拜师仪式暨中国管理思想学术报···

2023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74年纪念日。当日以“仁学正道至圣先师赓续鼎新引领世界”为主题的“第四届祭孔拜师仪式暨中国管理思想学术报告会”在嵩阳书院隆重举办,各界来宾群贤汇聚,薪火传承,共同见证祭孔拜师仪式,全体人员向先师孔子像行礼,一俯一仰之间传承千年文化,一鞠一躬之间缅怀万世师表。

“礼谒孔子 和合大同”孔子诞辰日纪念活动暨“府学雅集”活动在府学胡同小学举行 联动···

“作为府学学子,在六年的儒学文化浸润下,我们逐渐成为了有博爱之心、博学之识、儒雅之气的翩翩少年。我们每个人的肩上都有学习和传承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德国举办首次纪念孔子诞辰活动,开启欧洲传承中华千年祭孔传统

2023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74周年之际,在具有千年历史的德国重要文化遗产古迹Abtei Brauweiler布劳维乐修道院中庄严的Kaisersaal帝王厅,德国文德书院举办首次德国纪念孔子诞辰文化活动,以表达德国华人和华裔孩子们对于至圣先师孔子的尊崇以及在德国传承"祭孔"这一古老中华传统的心愿。

问津求索上下 书香绵延千年 问津书院与城市书房的对话

2000多年前,孔子使子路问津,在今新洲区旧街的渡口留下千古佳话。

【刘曼】岳麓书院:百年实事求是,千载弦歌不绝

中秋、国庆长假,“逛书院”成为许多家庭“亲子游”的首选。连日来,位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迎来客流高峰,不少孩子在父母带领下,领略千年学府的魅力。

【顾涛】我们对孔子的爱与恨

我们也发现孔子所倡导的价值观,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根本挥之不去,仍然主导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甚至今天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相当程度上也跟我们对孔子、对传统的态度息息相关。要让孔子“博物馆化”,有些太过一厢情愿了;中国的现代化,根还是扎在中国传统的土壤中。

【陈小陆】从“志于学”到“不逾矩”的逻辑演进——对朱熹关于孔子生平自评译注的再认识

朱熹对孔子生平自评的译注,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1、神化了“不惑”和“耳顺”;2、以朱熹的天命观取代孔子的天命观;3、译注着眼在“下学”,低估了孔子的人生境界;4、割裂了孔子一生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间的联系。孔子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学道、立道、信道;后半生,知天命、顺天命、合天命。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相统一。

【梅志】蒋庆先生七十寿序

先生遠出周公,姓蔣氏,諱慶,字勿恤,號盤山叟,生於貴州貴陽,後學稱盤山蔣子云。先生年至古稀,初度之辰,時在國慶。中華上下,舉國為歡。後學梅志,遙祝先生:盤山俟聖兮,反袂拭沾。思比江水兮,壽若南山!

【慕朵生】孔子实言天道论

汉儒多以“天道”关乎上帝和群神,能决定吉凶祸福,带有人格化、有意志、宰制性、神秘性的色彩,且常为之占,是为国之大事、政之要务。所以,“天道”首先是宗教命题,至少是宗教与哲学并列之命题

【尔雅台】接力正统儒家,重整山河待后生

当务之急,则是重建正统儒学,恢复经世能力。今之儒家哲学,西学也。其以西格中,从根本上解构了正统儒家的经世传统,解构了儒家士大夫精神。此即今天儒门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无所作为之根由。

新疆乌鲁木齐文庙举行祭孔大典,纪念孔子诞辰2574年

礼敬至圣先师,赓续中华文脉。9月28日上午,乌鲁木齐文庙与全球文庙同步举行2023年祭孔大典,纪念孔子诞辰2574年。孔子后裔、乌鲁木齐市第89中学师生代表及社会各界代表共300余人参加纪念活动,以简单而又庄重的仪式表达对孔子的尊崇与敬仰。

【曾海龙】十力学派的学脉传承与学理重构——杨泽波先生之牟宗三儒学思想研究述评

杨先生以《贡献与终结》为是著命名,可见其对牟先生的思想有赞有弹。所赞者,在牟先生所传承之心学尤其是十力学派的道统与学统;所弹者,在牟先生的具体立论。然学以载道,如何立论事关道统与学统的正当与传承。

《传统文化研究》2023年第1期(创刊号)出版

《传统文化研究》季刊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正确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刊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体现学科交叉特点,开拓学术新视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沈松勤主编《朱彝尊全集》出版暨弁言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为有清一代少有的经史、考证、诗词、古文兼擅的博雅学者,被张之洞推为清代“第一博雅”。张宗楠说:“自宋迄今,诗文大家,代不乏人。求其无体不工,如吾郡朱太史竹垞,可称卓绝。”对于“清朝三百年之冠”这顶文坛桂冠来说,朱彝尊是当之无愧的。

石瑊 整理《周礼注》(《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本)出版暨前言

《周礼注》,东汉郑玄撰。“三礼”之一的《周礼》在内容上偏重于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王权政治中职官体系和行政运作的一种理想化设计。东汉郑玄网罗众家之说,博收约取,择善而从,撰《周礼注》十二卷,是汉代《周礼》研究之集大成者。本次整理,底本选用《四部丛刊》初编《周礼注》影印本,删去《释音》及句读,而施以现代标点。

【吴钩】如果宋朝有“李佳琦之问”,司马光与王安石会怎么回应?

假设北宋熙宁年间,有人提出一个“李佳琦之问”:“79文钱贵吗?有的时候找找自己原因,这么多年了收入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那么王安石、司马光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范玉刚】尚志书院:仁义铸魂

中国书院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兴于唐、盛于宋、光裕于明清,是形成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重要支撑。其中,济南的尚志书院作为璀璨的一颗明珠,文脉绵长、名士辈出,赓续了传统文化的一瓣心香,推动了齐鲁大地的斯文繁盛、文教昌明。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