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今注今译》系我国现代经史研究大家屈万里先生所著,是其“尚书学”系列著作之一。屈先生深于小学、经学和甲骨卜辞,结合出土文献诠释《周易》《尚书》《诗经》,成绩斐然。其先行出版的《尚书释义》经反复修订成《尚书集释》,已成为经典读本。但对想了解《尚书》大意的广大读者来说,“往往不克但凭注语既能详悉经文之意义”,因复···
《诗经诠释》系我国现代经史研究大家屈万里先生所著,屈先生深于小学、经学和甲骨卜辞,结合出土文献诠释《周易》《尚书》《诗经》,成绩斐然。本书为集解性质,既不专主一家,亦无汉宋门户之见,全书以探求《诗》本义为旨归,注释以简明为主,多藉训诂之功;融贯众说的同时,于不少诗篇的晦涩之处都有独到且富有启发的见解和论述。书···
沂蒙山,这片孕育革命精神的红色土地,曾在历史上因临近儒学圣地曲阜,留下过诸多孔子的遗迹。蒙山,便是孔子“小鲁”所登的“东山”。孔门三千弟子中,曾参、仲由、澹台灭明等人均来自于此。这些圣学遗迹,成为元明清三代士人创建东山书院、复兴儒学的宝贵遗产和精神源泉。
《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史籍。所谓典、谟、训、诰、誓、命,多爲三代君臣爲政之语。今所见《尚书》印本尚有南宋刊本数种。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宋刊本,未附陆德明《释文》,或存早期刊本之面目,今取爲底本,校以南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官板八行本《尚书正义》、清阮元校刻《尚书正义》之经传。底本原缺《尚书》序及《微子之命》,乃据八行本···
今天许多人以为皇帝一定是口含天宪、出口为敕,但这一想象并不合宋朝史实。我仔细考究过宋代君主所受到的种种约束,其完备性可谓为历代所不及,既有其他王朝共有的一般性约束,也有其他王朝所无的特别约束。
夏日的天平山满眼青翠。绿树、青草、细竹、荷叶……恰如诗人笔下的“雨过天平翠作堆,净无尘土有苍苔”。
“见得思义”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篇记录了一些孔子以数字作出归纳的人生戒示,包括我们熟知的“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畏”等,于简明之中见深刻内涵。
中华民族视家与国为紧密联系的整体,倡导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故而历来重视治家,在数千年的实践中,先贤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以家训、家书、家谱、家礼等形式广泛流传。这些宝贵的治家理论与实践凝聚着先贤的心血和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9月9日,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君子文化研究中心、文脉研究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明清思想转型暨纪念顾炎武诞辰4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以“中西文化交流与互鉴”为主题的尼山世界古典文明论坛在维也纳国际中心举办;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政企学研各领域的数百名高级别代表,相约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与国际儒联合作,开展“青年汉学家培养计划”……近年来,山东着力打造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文明对话品牌,搭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为讲好中国故事、···
家是社会稳定而有序的基本单位,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不仅是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与发展,离不开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积淀,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延续过程中形成,体现家庭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格,需要代代相传和世代遵循的价值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正己正家的修齐信条、奉行勤俭齐家的治生理念、提倡推己及人的处世原则、注重规范约束的外力保障,为现代家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涵养新时代良好家风具有重要意义。
又到了每年一度的孔子诞辰日,人们在纪念孔子之时,恐怕也会好奇,孔子到底长什么样?作为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既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位古圣贤,也是最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人之一。他的理念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中国人的气质,还深刻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等儒家文化圈。
9月24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省委宣传部负责同志等介绍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筹备情况。闪电新闻记者从会上获悉,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定于9月26日至28日在山东曲阜尼山举办。
萧统《文选序》在对史部“赞论”“序述”进行分门别类时,提出了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在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吹响了划分文学与非文学的号角。但细究其“义”,则不仅与《春秋》渊源有自,而且意涵丰富。众所周知,在五经中,《春秋》以“义”见长。司马迁说“《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尚书》人称“文章之祖”,是后世诸多文章的祖根。《尚书》确立了众多文体的文章体制,垂范后世。《尚书》记言的同时,也有记事,甚至是后世“记事本末”的始祖,启发了后世的诸多文章学观念。与其实用性的鲜明特征相适应,《尚书》提出的“辞尚体要”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章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学者们往往喜欢用“民本”来概括。翻开书籍、杂志,不难发现如下论述:“‘民本’问题是中国政治学理论的‘元问题’,是中国早期国家机器草创时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郭店简之所以引起学者的极大关注,是因为其学术价值和意义十分重大,不但给先秦学术思想研究带来了重要资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先秦学术思想史,对当代中国的学术文化观念和心态产生了巨大影响。饶宗颐先生曾说,包括郭店简在内的大批竹简的出土,将给21世纪的中国带来一场“自家的文艺复兴运动”。萧萐父先生则认为郭店竹书“几乎···
更名问题在避讳文化中可谓常见,避讳是人类各民族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体现在语言、行为等方面对相关名物的回避。中国避讳学奠基之作——陈垣的《史讳举例》指出:“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可知避讳文化源远流长。
“先正名而得行礼”。“名号”作为一种简洁的语言符号进入王朝的政治生活,并进一步使王朝的文化观念和理念得到延续、认同和再生,从而让本不具备稳定性的治理手段制度化、规范化。而北魏时代出现的各种名号,不仅是对自身政治理想的表达与权力关系的宣示,更映射出北魏政权对统治区域内各种力量的整合以及社会对这种整合的反馈,对中国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