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福】“断所知障而不尽断烦恼障”:章太炎之孔子哲学诠释发隐

章太炎在“回真向俗”阶段给予孔子一种深度的哲学诠释,这种诠释可一言以蔽之为“断所知障而不尽断烦恼障”。章太炎的孔学诠释既在最高的意义上推崇孔学智慧不亚于佛学,又突出孔学作为世间法的儒学特色,不仅注重孔佛之同,同时观照孔佛之异。

【儒家邮报】第392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74年暨孔子2574年〔耶稣2023年〕9月18日邮发

【肖迪】从纵横两个维度探究孟子“不忍人之心”

心性论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孟子对于心性的看法异于早期儒家的性情说,本文通过梳理先秦对心性的主张变化历史,将孟子的心性论放在同时代之“横”,历史儒学发展之“纵”两个维度进行对较分析,旨在分析孟子“不忍人之心”具体内涵。

唐文明 著《极高明与道中庸:补正沃格林对中国文明的秩序哲学分析》出版暨导论

本书聚焦沃格林的《秩序与历史》,尤其是《天下时代》,试图回答“沃格林不同时期究竟如何看待中国文明”和“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沃格林的中国文明研究”这两个关键问题,在梳理其秩序哲学全貌并且高度认同其秩序哲学理路的基础上,补充沃格林原有分析的不充分性,修正不正确性,进而回应中国文明如何通过持续不断地向西方文明进行深度学习,···

【段重阳】存在论、根据律与体用论的形而上学

在中国哲学中,物并未基于“相—是”得到把握,“用”成为中国哲学对物之同一的把握方式,从而也就是作为根据的物之“如何”。从“用”把握到的存在者之规定性,即物之“体”,而这种把握在指向物的同时,更指向了对存在者之整体及其根据的把握,因而通过体用论展开的对物之“如何”的追问表明自身为以“天德”或者“天理”为根据展开的形而上学体系。

【黄玉顺】情感儒学:中国哲学现代转化的一个范例——蒙培元哲学思想研究

蒙培元在其数十年的研究工作中,不仅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力重新梳理了儒家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而且以其深刻的思想洞见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哲学思想体系“情感哲学”(学界称为“情感儒学”),包括其中涵摄的次级理论“心灵哲学”和“生态儒学”。

【陈嘉许】《周易》卦名原理试解

本文不揣浅陋,尝试结合古文字的有关成果,在前贤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64卦的命名原理。学力所限,不敢以为确论,只希望能对这个问题起点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已。

【张玉晶】重思钱穆与张君劢中国古代政制之辩

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究竟是否为专制的问题从未缺乏过探讨。如何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如何在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础上建立新制,是现代新儒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既要正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也要明确“专制”概念的中西差异,而不是一定贴上“专制”抑或“非专制”的标签,这才是···

【谭玉龙】斥“美”扬“休”:西周美学之崇德精神

中华美学精神是由几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凝练和积淀而成的,而儒家美学在其中占据近乎主导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刘洪玮】四十自述

戊戌十月初九,洪玮撰《船山学大纲》。己亥四月初九,编《王船山春秋学提纲》,九月初四,说《王船山春秋学提纲》。庚子正月廿九,编《王船山中医药学提纲》,八月十八,说《王船山中医药学提纲》。

【苏晓冰】阳明心学与儒家经学的解构

经由阳明心学的兴盛,明代经学虽然在知识层面上“极衰”,但经学所承载的圣学精神却在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传人那里得到身体力行、发扬光大,而这正是今天重新发展经学所宜留意之处。

【蔡杰】《儒行》的超越维度:儒家群体的建设与追求

忠信仁义是儒行的内在信念,也是儒家群体的共同目标与期望,儒者据此超越世俗政治以自立。而忠信仁义的神圣性源于天命,由天赋予仁者。仁者作为儒者的最高标准,等待其天命在世俗社会中的开展与实现。

【李春颖】宋代儒佛之辩的发展与转向

儒佛之辩在宋代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宋初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北宋理学创立期注重儒佛大防;南宋深入理论内部进行思想辨析。宋代儒佛关系错综复杂,是因为随着儒学自身的发展,辟佛的重点、辟佛所要达成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张晨】血缘、秩序与天道:公羊家视野下的家国公私问题

公羊学家通过对为父绝母当否、为国诛兄义否、为父灭国可否三事的讨论,提示出一条新的路径:重视秩序建构,申明公高于私,在严辨公私之分的同时兼顾亲亲之恩,既避免了因人情泛滥而导致的以私灭公之弊,又规避了因过伤人情而流于暴政之患。

徐渊 整理 [东汉]郑玄 注《礼记注》(<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本)出版暨整理前言

郑玄《礼记注》是历代《礼记》注释本中最权威的注本。东汉末年,郑玄受业于马融,爲《周官》六篇、《古经》十七篇(即《仪礼》十七篇)、小戴《礼记》三种礼书作注。郑玄将小戴《礼记》诸本相互参校,并爲之注,形成今日所见的郑玄《礼记注》的面貌。

【李景林】中国哲学“家”概念的形上学义蕴

中国哲学重视“家”和亲亲之情,可以看作一种基于“家”的哲学,但并不仅仅是一种关于“家”的“家哲学”。它所遵循的情态性存在实现的进路,为未来哲学的发展展示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方向。

【房伟】白露:秋声远,相思长

天高气爽总是在九月,心旷神怡正是那秋的爱意。秋风吹散了酷暑的炎热,留下明净的天空。大地之上,青霜白露,碧树黄花,缤纷璀璨。在这绝美秋色中,候鸟南飞,排云而去,它们岂能不带着深深的眷恋?

文澜阁《四库全书》整理出版工程回顾展在杭州开展

8月30日,“文澜重光——文澜阁《四库全书》整理出版工程回顾展”在浙江杭州开幕,整套1559册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亮相。这是首次面向大众公开举办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展览。

“20世纪岭南周易易学研究第一人”李镜池43册手稿赠予广州图书馆

广州图书馆7日举行李镜池家族藏书捐赠仪式。据介绍,“20世纪岭南周易易学研究第一人”李镜池的后人将超过1200种家族藏书及相关文献资料捐赠给广州图书馆,包括图书、个人著述、手稿等资料,其中有李镜池手稿43册。

无伴奏合唱套曲《〈论语〉节选》在京首演

9月7日晚,中国第一部以《论语》为题材的无伴奏合唱套曲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精彩亮相。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