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人笔下,汉人会为衣冠头发而哭泣,有人因见衣冠而提出想逃往朝鲜,还有人通过偷穿戏服、家藏旧衣或朝鲜冠服来体验“汉衣冠”。甚至满洲人,也对“汉衣冠”表达出欣赏与向往,其中或有夸张与想象。到晚清,朝鲜人则配合清朝防范太平天国可能利用“朝鲜服色”。衣冠头发之悲,则指向了明治维新后改穿西装的日本。
本书以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为研究对象,从先秦诸子的宏阔视野对于儒家在先秦时期对天人关系、道体与道用、政治与道德,以及传统与现代、因袭与变革等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通过这种综合性研究来获得对于先秦儒家在政治理念、政治行为及政治理想诸多方面于哲学意义上的理解与把握。
朱江同学是兰州交通大学202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于2022年9月份通过思政课对《论语》产生了深厚兴趣,2022年寒假申请加入明明德读书会,每天坚持诵读打卡,从未间断。今天,2023年4月3日,诵读《论语》的第100天,他特用文字记录下与经典相遇的日子里自己的所想所思所感所悟......
《尚書序》:“鄭作《書論》,依《尚書緯》雲:‘孔子求書,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候》。以為去三千一百二十篇,以上取黃帝玄孫,以為不可依用。’”
按宋朝官制,凡高中甲科的新科进士,一任秩满,便可申请参加馆阁考试,考试合格即授馆职,成为馆阁官,这叫做“试馆职”。
儒家教人首先重“学”字,《论语》开篇即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说“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又鼓励“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今天人们对于“学”字的理解,多是源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斅: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矇也。臼声。胡觉切。学,篆文斅省。
北宋初勃兴的书院至北宋后期渐趋沉寂,至有“至崇宁末乃尽废”之说。宋室南渡后书院再兴,朱熹于此功不可没。朱熹毕生致力复兴书院,创建、复建、扩建及读书、讲学、到访书院60余所,培养生徒400余人,“四大书院”半数因其扬名。纵观古代教育史,“能有如此众多的书院与己有关,朱熹可以说是第一人”。
《易传》中的乾元与坤元到底是一或二,以及太极与乾元、坤元的关系问题一直伴随着中国易学诠释史和哲学史的发展。清代汉学兴起以后,不少易学家又在汉代易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思路。惠栋以“元”解释太极,反对以“无”来解释太极。张惠言从画卦的角度以为乾元即是画卦的一卦始基,也即太极,并且直接断定“坤无元”,此说为姚配中···
明儒罗近溪基于自身的生命体验及工夫追求,建立了一个以易学的生生观念为形上基础,以“不学不虑”“百姓日用”为工夫判准,以“赤子之心”和孝弟慈为核心的仁学体系。这一体系十字打开,具有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特点,是儒家仁学本体化、社会化在明代最成功的范例。系统阐发罗近溪的仁学思想,对于建构当代的新仁学,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经学是中国最古老的学问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信仰、民族性格之渊源。自古以来,经学所承载的就是通古今、辨然否,安社稷、利人民的大学问。从师受业,执经问难,乃自古儒林之传统。历朝书院代有迭兴,而桃李繁硕。民族复兴,关键在文化复兴;文化复兴,关键在经学之重焕荣光。
贺麟,四川金堂人,现代新儒学中“新心学”的代表。他深研西方古典哲学,是中国西方哲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著名黑格尔专家,他对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等也有深入研究。这些学养为“新心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学术史支持。
孝道与教化是孔孟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它们在孔孟思想中的地位与表现有所不同。孔孟在论“孝从何来”的问题时,提出两种途径,形成孔孟孝道思想中的两个原则,即对等性原则与自主性原则,它们从两个方面为儒家的教化主张提供理论支持。通过考察孔孟的孝道思想与教化主张,有助于深入了解孔子与孟子思想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又可以···
9月3日,适逢开学季,彝伦书院公益讲堂邀请到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河北省社科院阳明学与现代儒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河北省委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河北省儒学会儒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洪卫教授讲述《孟子思想内涵及其修养根基》。
朱熹的礼学思想受到了张载的礼学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礼为教”、“尊礼贵德”和生活之礼这三个方面。朱熹对张载之礼既肯定又有所发展。朱熹主要解决理论系统内部存在的风险和系统外部学者的挑战,意在正君心;张载主要是解决秦川之地周礼疲弊的问题,意在移风易俗。由此可见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现在湖湘文化很热,说法也很多。从空间上讲,湖湘文化是地域文化;从时间上讲,湖湘文化是历史文化;从内涵上讲,湖湘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文化,我们从多维度认识湖湘文化,深刻理解湘人精神、湘人血性和湘人思想,这有利于更深入全面地把握湖湘文化。
在中国过去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上,孔子及其儒学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在中华文化的形成上起了主要的作用;现代意义上孔子是儒家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孔子更为人类社会尤其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与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中的包容性、和平性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在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入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并转化成与时俱进、视野阔达的全球治理观,呈现出“怎么来、怎么化、怎么办”的清晰的文化传承脉络和文明发展轨迹。
在儒家那里,心性论主要关注的是先天道德(天道或天理)何以通过人心贯通于人生的问题,这是儒学的核心问题。自孔子以来,儒家给我们展示了众多路向和理论形态。而自孟子重视心性修养以来形成的理论进路,至宋代得到了更加全面和精微的发挥,到朱熹集众家之所思,继承、融合并发展之。
经过几年集中研究,我们终于完成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国阅读文化建设的战略与策略研究”与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实施策略研究”。
牟应震,字寅同,号卢坡,山东栖霞县人。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举人,官任禹城县训导、青州府教授,后弃官归里,专心著述。着有《夏小正考》《毛诗质疑》《周易直解》《四书贯》《胡卢山人诗稿》等,《诗问》爲《毛诗质疑》之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