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品】七月十五,不只是“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尽管这个节日有着浓厚的道、佛两教色彩,但中元节的最初来源,却带有深刻的儒家印迹。

为什么还是应该订阅《儒家邮报》网刊?

以电子邮件途径发送的网刊《儒家邮报》,由儒家网主持编辑,创办于2006年12月12日,系公益性电子出版物。与网站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不同,《儒家邮报》选题更为前沿,立场更加鲜明,内容更有深度,以及有电子邮件定点发送的优势,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

【任锋】文明冲突,还是文明化合?——从钱穆礼教论省察亨廷顿命题的困境与出路

针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和国家认同论,能否提出基于中华文明的系统性、批判性思考在新时代愈发显示出切要性。钱穆从宗教学切入中外文明比较,特别注重阐发与心教相为表里的礼教论,将其置于文明类型说的立国政教视野中加以鉴别,预示出亨廷顿命题的一个替代性思路。

杨曾文 著《宋代佛教与儒者士大夫》出版

《宋代佛教与儒者士大夫》

《走进孔子》杂志2023年第4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3年第4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3年第3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3年第3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3年第2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3年第2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3年第1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3年第1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2年第6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2年第6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2年第5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2年第5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2年第4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2年第4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2年第3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2年第3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2年第1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2年第1期出版

《王文成公全書汇校》出版 中国文化书院获赠图书

近日,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暨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获《王文成公全書汇校》(全五冊)汇校者王强先生所赠该书以及《阳明文献论集》及“王阳明笺谱”。

孟子研究院暑期公益课堂第五讲开讲

8月26日下午,在孟子研究院举办暑期公益课堂第五讲。本期讲座由山东青年琴家、古琴非遗传承人、峄阳琴社及孟府琴馆创办人白芳老师主讲《七弦与编钟:感受传统音乐之美》。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传承普及部部长殷延禄担任主持人。

【赵轶峰】科学之外,为何仍需历史理性引导未来?

大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这段时间,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等学者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轴心时代”。在此时期,世界若干主要文明——包括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实现了理性觉醒。时至今日,轴心时代的这种觉醒仍深刻影响世界。

【王广禄 陈林 刘怡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管理学智慧

畅通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的血脉联系,发掘“人本”等思想资源的内在价值并将其运用于现代管理实践,探索建构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有助于从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共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江求流】《四书》的成立与儒家经学的更新

基于《四书》所形成的新经学必然是一种儒家式的心性之学,但这种儒家心学又自觉地建立在《四书》等经典文本之上,而没有试图像禅宗或陆王心学那样废除经学、解构经学,而是更新、重建经学。另一方面,这一新经学虽然以解决治心与治世的贯通为总体指向,从而具有很强的政治哲学色彩,这一新经学并不仅仅只向政治主体开放,而是向一切主···

【陈赟】六经成立与中华文明的精神奠基

“经”的常道性格的确立并不意味对“史”的贬抑或泯除,相反,“经”在“史”中展开并充实自身。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故事,不再是周期性的、可重复性的、可以通过仪式行为不断被展演的非历史性神话或寓言,而是作为承载常道之历史性展开的人和事;他们一旦被纳入六经,纳入圣人之统,就构成中华文明的活着的礼法。

“伊儒会通”思想与实践研讨会在山东曲阜举行

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的“伊儒会通”思想与实践研讨会28日在山东曲阜举行。研讨会邀请近80位来自全国各地伊斯兰教协会和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在为期两天的议程中,共研“伊儒会通”概念与阐释、相关著述与启示及实践经验等主题。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