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22期举行。本期由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孟子研究院文博馆员刘奎担任主讲人,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孔子研究院礼乐文明中心副秘书长房伟担任与谈人,山东大学儒学···
2023年5月8日晚,由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主办的“同济·敦和经学高端讲坛”第一讲在同济大学云通楼221会议室举行。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敦和讲席教授虞万里先生应邀作了题为“汉魏石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曾亦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五纪》《参不韦》,相继于2021年和2022年整理公布。这两篇长篇佚籍分别以“五纪”“五刑则”为中心描述天人秩序,内容彼此相关,都兼容了阴阳家、儒家等学派的思想,为我们了解战国至西汉阴阳家与儒家的两次交汇提供了重要线索。
朱熹以“理一分殊”理论阐明其“三纲”人伦,但其论述只有“天理”之“分殊”,缺乏“天理”之“理一”。人都是由“天”所生,有从“天”而来的尊贵属性,基于人的“天”性,人伦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都应得到相对方的爱护和尊重,这本应是朱熹人伦关系的“理一”,但朱子未能在其人伦论述中阐明这一“天理”的重要维度,以至于人伦关系向单向、支配、绝对的方向···
考察信和义的字源字义及用字法发现,信倾向为描述性的概念,约可归为“是”的范畴;义倾向为价值性的概念,约可归为“应当”的范畴。在对信和义的释义及相关理论阐释中,先秦儒家将二者内化为主体品质德性的同时,也视为政治理念和认知原则。
前几天是国际母亲节,又能看到大家转发各种祝福母亲的文案与作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变得隆重了起来,或许是“母亲”这个主题与我们传统的文化契合的过于紧密,以至于很少有人注意到国际母亲节其实是个“洋节”,更确切的说是美国母亲节(英国母亲节是公历3月10日)。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
在儒家学理中加入时间性和空间性,凸显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意义,是儒家生生伦理学特别着意的努力方向,也是它有别于其他研究的一个显著标志。经过这种改变,儒学思想范式很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对学问一知半解的人,才会认为有所谓纯粹的学问,而与生命、性情、教养、德行和信仰无与,更美其名曰:客观、科学。而对学问有真切彻悟的人(就学问之根本精神而言,非就具体之学问系统而言,具体之学问系统,无人敢言彻悟),则一定认为,任何学问都有神性,是上帝的作品。由是,《礼记·孔子闲居》谓:“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
《礼记·学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以上两语,均是在觉解而不是在知解之立场上言者。何谓觉解?“觉”者觉悟;“解”者不惟是了解、知解,更有松绑、解放、照亮、自由之意。故觉解即是自觉自解,以化解生命之牢结。
就我而言,时常感到一种莫名之忧伤,无言之悲悯袭来。此忧伤此悲悯为无人知晓者,亦为我自己无法说清者。它不是生活之困顿,情感之挫折,亦不是事业之失意,学业之无成。它似乎是来自天边的,是洪荒苍茫中之“灵光”直透到我的生命,而给我以“灵根”与“慧眼”。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特有二耳:一曰能感动,二曰有敬畏。吾曾有专文说感动,兹当论敬畏。动物止有惧怕,惟人方显敬畏。而惧怕与敬畏之差别不可以道里计。何以言之?惧怕乃因物质力量巨大,危及自身之安全,故欲逃离之。
本书所收,其中儒学的大部分是从我2017年以来所写的各类文章中选出来的,此前没有收入过我以往出版的书中。
5月7日下午,屈子书院讲坛第31期在汨罗屈子书院沅湘堂开讲。北京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干春松与线下线上47万多观众分享了《感动与教化:儒家审美文化》。讲座由凤凰网湖南频道全程直播,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屈子书院执行院长王琦担任嘉宾主持。
2023年5月9日晚上7点,孔子文化研究院主办的“洙泗学人”工作坊第五期在曲阜师范大学科技楼二楼北会议室举行。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陈东老师做了题为《孔子行教像的生成》的精彩讲座。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周海生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孙宝教授担任与谈人,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宋立林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唐睿副教授出席本次会议···
5月12日,孔子研究院“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系列学术讲座第一讲在学术讲堂举行。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原副主任、孔子研究院原院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杨朝明以《让世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题开启首讲,孔子研究院研究员魏衍华主持。孔子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和来自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以及社会各界的儒学爱好者七十余人···
吕天佑同学是兰州交通大学2022级动画专业学生,于2023年3月份通过“伦理学与生活”选修课对《论语》产生了深厚兴趣并加入明明德读书会,每天坚持诵读打卡,从未间断。今天,2023年5月9日,诵读《论语》的第41天,他用视频记录下与经典相遇的日子里自己的所想所思所感所悟......
阳明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500多年前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所悟核心思想之一的“知行合一”至今被海内外各方推崇。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畅谈阳明心学的起源,探究“知行合一”的真谛和当代价值,解析阳明心学全球共鸣的缘由。
朱子论心的重点是从心性论的视角来探讨心的运行机理及功能。对朱子来说,心的构成问题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按照朱子的理气论,心显然是由理气共同构成的。朱子认为,理气共同构成心之后,心在运行活动时会表现出构成此心之理和构成此心之气两个方面的特性。
张尔田与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以章学诚为纽带,成为惺惺相惜的学术知音,旗帜鲜明地倡扬章学。作为彼时中日学界名望颇重的学者,他们有关章氏之学与中国经史传统的看法,构成一种潜在的跨文化对话关系,为讨论章氏之学的越境受容与思想学术的古今之变留下了空间。
“安乐哲儒学大家翻译中国”系列之一。第一部分致力于展示人类作为自由、独立和自主的个人的愿景,以及为什么这个愿景始终是海市蜃楼。它过去有着解放功能,但现在已经变得有害,甚至只是在清楚地思考时,更不用说实现社会和经济正义,或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环境和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