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陈伟志丨建议高考外语必考改选考,取消初高中英语主科地位

虽然多地把调整的重点指向英语科目,不约而同地降低了其权重,但也面临着三个突出性的问题:一是目前中考、高考英语科目测试重心过度集中在语法和阅读理解,缺少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二是是“应试英语”、“哑巴英语”的问题依然严峻。三是英语科目当前的改革存在“漏洞”。针对问题,需进一步推进中考、高考英语科目改革,创新初中、高中···

黄灵庚 李圣华 主编《北山四先生全书》出版

《北山四先生全书》收录宋元时期金华地区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四位浙学代表人物的著述全集,由黄灵庚、李圣华主编,整理团队以浙江师范大学的中青年学者为主。

钱穆论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是一种现实人生的和平文化

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导论》写作于抗战时期,是他在完成《国史大纲》后由历史研究转入文化研究的转折点。这部纵论中国文化史的代表作,也可称之为《国史大纲》的姊妹篇。对于这部作品,钱穆先生甚为珍视,曾自言:“余对中西文化问题之商榷讨论屡有著作,而大体论点并无越出本书所提主要纲宗之外。”近日,商务印书馆首次推出该书的简···

浙江文化观察:阳明心学何以走出“跨界”新路?

随着一股股“阳明热”涌动,“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思想何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何以“跨界”赋能各行各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点。

整理经学文献 传承经学文化——《经学通论笺注》出版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杨世文及其团队的古籍整理研究成果《经学通论笺注》(上、下册)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对晚清经学家皮锡瑞《经学通论》一书所作的详细笺注,读者通过该书对中国经学会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皮锡瑞原书以儒家“五经”为纲,以经学问题为纬,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条分缕析,解难释疑,是学习···

【任文利】儒教与儒家,文明与帝国——读陈明《儒家文明论稿》

陈明他希望用帝国叙事或者用文明叙事来解决民族国家的问题,可能也不是适恰的。民族国家这样的一个问题,确实还是一个问题,但这对中国而言其实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或者说是我们今日国人自己造成的问题。

【陈良】为政以德: 中华民族国家治理的价值导向

中华民族是崇尚道德的民族,上古时期就形成德治思想与尚德文化。中国最古老的文献《尚书·尧典》即开宗明义指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春秋时期伟大思想家孔子明确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不仅强调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所有的星辰都围绕着它运行;而且强调为政者的道德引领作用,认为“君子···

【刘晓川】《晏子春秋》与中国古代伦理秩序

《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后期齐国贤臣晏婴言行事迹的专著。晏婴仕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长达五十余年,促使齐国在诸侯纷争的年代仍然长期处于相对兴盛的地位。《晏子春秋》所著内容集中彰显了晏婴尽礼行忠、以民为本、为政以德、躬行节俭的家国情怀。

《儒藏》(精华编)捐赠入藏国家图书馆

《儒藏》工程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儒家文献整理项目和古籍整理项目。它系统梳理历代儒家典籍,全面集中地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域外文献三类儒家代表性著作汇为一编,展示了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精神主线,是一部有完整架构和清晰脉络的儒学思想文库。

政协委员张其成|关于发挥民办书院功能助力中华文化复兴的提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具有千余年历史的“书院”,历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当前民办书院的发展和文化功能的发挥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建议:明确民办书院的法律地位,发挥民办书院的人文教化功能,(促进优化书院自身建设,激···

【朴炫贞】朱熹与王阳明的体用与中和

本文将朱熹的体用观下界定为“划分性体用观”,而王阳明的体用观界定为“连续性体用观”。本文又以朱熹与王阳明的体用观为基调,对于两者的中和说进行探究。朱熹明显地区分未发与已发的境界,其要点便是“先涵养,后察识”。与此相反,在王阳明的体与用、中与和是同一本体的不同状态,而不是异质异层的关系。

北京地球村27岁生日会在京进行,感谢各界同仁一路陪伴

2023年3月7日是北京地球村27岁生日。这一天,北京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北京乐和公益基金会的理事与嘉宾莅临地球村办公室,与线上的重庆乐和团队伙伴共度机构生日。

全国100家孔庙代表相聚浙江衢州话发展,助推孔子文化薪火相传

会议以“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中国孔庙与儒学——孔庙与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主题,来自全国100家孔庙单位的近200名代表相聚浙里,共话孔庙发展,共探新时代孔庙与儒学创新发展新路径,助推孔子文化薪火相传。

政协委员张其成:关于制定全国统一的中式学位服的提案

由于现行的学位服还是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这些带有显著西方教会色彩的学位服饰对于树立我国高等教育的民族自信和国家文化自信已不相适宜。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中出现一股自主设计具有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学位服的热潮,但也出现了高校各自为政,盲目追求自身特点,相互攀比竞争现象,导致着装不严谨···

【克里斯汀·奥弗罗】人越老越聪明?

聪明的个人并非天生聪明。聪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习得的,通常都伴随着一些困难。聪明人的视角往往很开阔。也就是说,它们并不集中在琐碎和肤浅之物上,也不会局限于人类思想或行动的单个方面。

【宋晓春】比较哲学视阈下安乐哲《中庸》翻译研究

《中庸》英译史要追溯到18世纪传教士科利和理雅格的翻译,20世纪出现了包括辜鸿铭、休斯、陈荣捷等学者翻译的近10种译本,这些译本各具特色,但主流的翻译取向还是以西方文化为阐释的基点,用基督教文化或西方哲学思想来阐释《中庸》,这种局面直到21世纪初安乐哲和郝大维合作翻译《中庸》译本(以下简称安译)问世以来才大大改观。

【谭淡】孔子博物馆藏历代衍圣公袭爵档案述略

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全称“孔子世家文书档案”,是孔氏家族在各项政治、经济及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私家档案。现存档案自明嘉靖十三年(1534)始,至1948年7月止,历时4百余年,约30万件,按照档案内容进行分类,包括袭封、宗族、属员、刑讼、租税、林庙管理、祀典、朝廷政治、财务、文书12大类;按照档案所属历史时期可分为:明代档案···

【赵连稳】士大夫对古代书院发展的特殊贡献

士大夫是中国传统社会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中国的传统书院自唐末五代诞生到清末改制,经历了千余年。士大夫的经世情怀使他们和传统书院相伴而行,在他们的坚持和推动下,书院仍然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对中国文化传承、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士大夫作出了特殊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张曦、唐文明、程乐松、李溪】藏在博物馆里的精神启示

2023年2月25日,围绕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曦的新著《观念的形状:文物里的中国哲学》,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唐文明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李溪副教授展开了一场对谈,追问在有形的文物之中,蕴藏着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博物馆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精神启示。

徐洪兴 著《儒学文化的历史演变研究》出版及前言

当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正形成一股全国热潮,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他们从不同视角深研中国传统文化,汲取精华,关照现实,展望未来,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系统地挖掘整理他们的研究成果,集中展示他们的学术观点,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纵深发展。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