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第七讲 婆罗门教
宗教学第六讲 犹太教(二)
宗教学第六讲 犹太教(一)
宗教学第五讲 儒教(十)终章
宗教学第五讲 儒教(九)
《中庸》的儒教解读——以理学心性论为参照
宗教学第五讲 儒教(八)
宗教学第五讲 儒教(七)
宗教学第五讲 儒教(六)
宗教学第五讲 儒教(五)
宗教学第五讲 儒教(四)
宗教学第五讲 儒教(三)
宗教学第五讲 儒教(二)
宗教学第五讲 儒教(一)
周易本义第三讲(二)
周易本义 第三讲(一)
宗教学第四讲 宗教的意义2(二)
宗教学第四讲宗教的意义2
清中叶考据学兴盛之际,赖以发明道统心传的“虞廷十六字”因属于伪《古文尚书》,义理价值遭到质疑,废黜伪《书》之议甚嚣尘上。不少学者以义理价值为依据,为伪《古文》辩护。此外亦有尊尚汉学者,在辨伪的同时,重视道统心传,将文献真伪和义理是非分别划入经学、道学两个范畴,使两者互不干涉,以化解考据与义理的紧张。
中国古典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知识谱系,是以原史为原初符号形式,经、子、史等都是从中分化出来的。以原史作为原初符号形式的中国古典思想与以神话作为原初符号形式的古希腊、希伯来思想的一个重大的文明论差异在于,在中国传统中,历史意识与宇宙秩序可以相容,而在后者,宇宙论秩序的经验则着力泯除历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