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一词最早出自何典,有学者认为:“‘格言’二字不见于经,其见于传记者,最早为三国时崔琰《谏世子丕书》有云:‘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训’。”(孟森:《格言联璧·序》,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325页)说“格言”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失之过晚。翻检史籍可知,“格言”一词最早见于《逸周书》(凡二处),皆与周公有关。
圣人与天道为一,这是明确的。首要的,他们皆为“诚者”以至“至诚者”,像孔子所说,“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其实,孟子也讲,“是故诚者,天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朱子以为,“诚者,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天道之本然也”。
《楚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寄寓了屈原爱国忧民、追求美政的价值理想与遭谗被逐的人生际遇,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名臣硕儒为之流连彷徨、感时伤怀。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为什么对《楚辞》情有独钟,晚年花了大量的时间为之作注?朱熹为什么会成为屈原的千古知音?以经典为媒介,朱子与屈子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共鸣?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这是古代多数士人的梦想,陈献章亦莫能外。成化二年(1466年)秋天,在朋友的鼓励和推荐下,三十九岁的他再度离乡,赴京赶考。而这次他曾因诗一夜成名,博得士人赞誉和追随,成为其有生以来少有的辉煌之时。
山西运城因处黄河之东古称河东,缘盐运司驻扎于此管理盐池而名运城。运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教育发达。名将关羽、诗人王勃、文学家柳宗元、史学家司马光、剧作家关汉卿、理学家薛瑄、“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等即是这一方沃土的重要代表人物。运城西北十里的河东书院是明清时期山西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河东书院由巡盐御史创办,环境···
儒家网二十四节气卡(系列之三),儒家网出品,孔许许书篆,谌衡制作。
儒家网传统节日图卡,儒家网出品,孔许许书篆,谌衡制作。
童心不泯,所遇皆甜。
遵循天性,童心不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七十三周年
通过阐释张载的本一论与合一论,王船山辩证地考察了天人之间的分合异同关系,其论析蕴含着未分-分-合的时间维度和逻辑环节,包含有事实与价值、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等不同识度,体现出船山既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的辩证思维和既以人合天又以天合人的中道思维。他所区分出的天之天、人之天、物之天等既新颖别致又意涵丰富。他提出要“以天···
在人性论上,从“理即气之理”的原则出发,罗钦顺对“气与性一物”与“性即理”均持赞同态度。以阶段性论性,意味着孟子性善论适用于一气浑沦的理一阶段,荀子性恶论对应于成形之后的分殊阶段。因成形不可避免,故应就着现实的人性为善去恶,“复性”模式被摒弃。
本书依据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对先秦文献与相关史实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索,试图恢复其本来面貌,是作者积30余年之功的倾心之作。
本书致力于将孔子之学以及历史上的儒家学派与儒者之学置于社会历史的总体背景之中,对其学术思想内涵及各种可能的意义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诠释与解读,故堪称体现儒学“现代化转型”理念的典范著作,颇具时代前沿意识与传统学术观念转型思维。 本书具体分为孔子与儒家的理念、儒家信仰与宋明理学等四部分。
中国哲学,可以说是参赞化育之学。参赞化育,即参赞天地之化育。参赞化育的终极根据是天地,是宇宙,因此参赞化育就是效法、辅助天地或宇宙来化育万物和人类。在《易传》看来,天地或宇宙的功能就是生生,人效法、辅助天地或宇宙来化育万物和人类,本质上也是生生,是使万物和人类更具生命的活力和力量,是成就万物和人类的生生。
昨天我们谈了张艺谋新片《满江红》存在的历史专业方面的一些缺陷:不要将《满江红》拍成“满大人”嘛,今天再补充一点。
兔年春节期间孔子博物馆推出的《日出东方——山东古代礼乐文明展》受到参观者的青睐和好评,特别是吸引了众多青年观众的目光。本次展览汇集了来自山东博物馆、孔子博物馆、济宁市博物馆、莒州博物馆等山东省内10家文博机构100件/套精品文物,时代跨度上起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下迄秦汉。展览以山东地区辉煌文化文明史为叙事主线,甄选···
昨天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刺秦”系列之二《满江红》(之一是《英雄》,当然,这是开玩笑的说法),知道了它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至于具体情节,这里不好剧透,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并没有网友吹的那么好,也没有一部分知识分子批的那么差。但是看完电影之后,我还是忍不住要吐槽几句,倒不是出于吹毛求疵,而是希望电影工作者能够精益求精吧。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如果考虑到早期经学“《诗》、《书》、《礼》、《乐》、《易》、《春秋》”的顺序,《关雎》也算是全部六经的起始。《韩诗外传》云“六经之策,皆归论汲汲,盖取之乎《关雎》”[参《韩诗外传》卷五第一章。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语行事的一部书,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圣经”,是中国两千多年中国人修心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基石。不把这本书读懂、读通、读透,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怎么研读《论语》?古来各种《论语》的注释很多,当今也有许多《论语》译注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