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道精神,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尊卑等级的黑夜,将仁的观念带给华夏大地,确立人的道德主体性。在这个意义上,“去圣则无真孔子”,作为民族精神信仰和文化符号的孔子是不能被“去圣”的。
实际上越是置身于官场是非之中越是需要读书来涤虑养心。读书致用倒还在其次,读书的至境在于养心,在于悟道,在于达到对人性的了悟与同情,达到对宇宙的洞察与皈依,达成个人人格的丰富、威猛与从容。
当然某一本书也会对人生作用非凡,特别是经典,“辛苦遭逢起一经”、“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道理古今相同,但更经常塑造人生的还是持续不断的广泛阅读,是不同年龄、不同境遇下的随缘涉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博览群书中反省经验、变换气质。所以古人特别主张“读万卷书”,主张“饱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也必然是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从“实事求是”的学说到“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都是这种文化结合的成果。这些范畴既有崭新的时代内涵,又有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可以相印证,“圣贤”精神与共产党人的先锋队意识可以相发明,文化结合···
王船山提出道随气便。道就是我们说的一般;气就是具体的器物,一般的原理和原则。他是从具体事物的变化开始变化的。
船山大概是在康熙时期去世的,中间经过康熙、雍正、乾隆100多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他的思想实际上在不断发酵。
近日,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朝晖的新著《性善论新探》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庸讲疏两种》为唐文治的《中庸大义》和顾实的《中庸郑注讲疏》,附录收入唐文治《茹经堂文集》中关于《中庸》的四篇短文,这样,二人关于《中庸》的著作就基本收录进来了。由于唐、顾二人在近代学术和事功方面都颇有影响,故本书对研究唐、顾二人的思想、学术,以及《中庸》乃至儒家学说的研究和接受史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诚邀您出席由中华孔子学会船山学研究委员会、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儒商高等研究院共同举办的“船山学研究与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学术工作坊。船山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如何对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思想精华在当代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
2022年10月13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主办的“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系列讲座第37讲在线上举行,题目为“波士顿儒学与变动”。本次讲座由波士顿大学名誉教授、神学院名誉院长南乐山(Robert C.Neville)主讲,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原国际亚洲哲学与比较哲学学会会长倪培民教授主持,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江商学···
2022年9月17日下午,由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十六期举行。
“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9月26日至28日在山东曲阜举办。
10月25日,由山东友谊出版社隆重推出的孔繁轲力作《何以孔子》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山东出版传媒大厦成功举行。会上,来自省内外的40余位专家学者和新闻界的朋友,围绕《何以孔子》创作出版,展开热烈讨论,就贯彻“两个结合”、落实文化“两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研究传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发表真知灼见。
16—18世纪,发生了一场中西思想的大碰撞。西方天主教夹带着西方科学,通过欧洲地理大发现(15—17世纪)的航海通道,开启了天主教前所未有的世界图景(包括美洲、非洲、亚洲等地区)。
王船山提出道随气便。道就是我们说的一般;气就是具体的器物,一般的原理和原则。他是从具体事物的变化开始变化的。
陈思卉同学是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于今年9月份加入明明德读书会,每天坚持诵读打卡,从未间断。今天,2022年10月25日,诵读《论语》的第30天,她特用文字记录下与经典相遇的日子里自己的所想所思所感所悟
听了几首主题戏歌,感觉出品方交了作业而已,可以说无一首能红。
春秋时代,文化丕变,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已经到来。对于春秋时代的文化特质,郭沫若曾以著名的莲鹤方壶为其象征,他说:“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蹰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新郑古器之一二考核》)实际上,不仅春秋时代的器物艺术突破了窠臼,春秋时代的铭文书写也展现出了新的品格。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其推行开明友善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唐太宗为何被尊称为“天可汗”?其主导参与的“灵州会盟”有何历史意义?唐太宗的民族观念为后世带来何种启示?
理性与人文的交叉,对于人文理性的成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唯以此来衡定荀子哲学中所蕴示的古老而常新的天人观,方既可以开显出荀子之于传统天人观的批判与超越、奇变与跃迁,又可对今日处理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提供有益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