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观的角度来看,天谴说为承认自然现象是由天的意志引起的目的论,感应说为以阴阳二气来解释自然现象、不承认天的意志介入的机械论。将它们转换成天论问题的话,前者之天是人格神式的天,后者之天是物质性的存在。这两种不同的自然论或天论的对立和并存,成为对董仲舒思想进行统一理解的障碍。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治水五行篇》等文章中,为了将五行和阴阳四季一年完美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五行每行平均配当“七十二日”的说法。这个“七十二日”的说法可能是受到了《管子》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十月太阳历。
摘要:祭礼,在中国古代属于“治国理政”层面的活动,内含有人文教化、文明传承等多重功能。本文以《礼记》的文本为考察对象,研究了祭祀制度与祭礼起源,探索了祭礼的社会政治意义。正确对待祭祀活动,即使在现代社会亦有其价值。
春秋以鲁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作历史蓝本,制作推演沙盘。这个沙盘,以四时为叙事框架。四时具,然后为年。故开篇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夏,五月”,“秋,七月”,“冬,十有二月”,四时皆备。
算下来,我学经前后有十五年时间了。不过至今我也不清楚我为什么是对经学感兴趣,事实上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我衹是在十八年前从地摊上买的一套四书五经上读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这一句,深感中国文化如此高深,为何却无人传承,由此纔从一个营销人员走上了儒学的道路。
与其他节日不同,清明是由三个传统节日融并而成的传统节日。历史上,上巳节、清明节、寒食节这三个节日离得很近。这就犯了一个大忌讳。在汉语中,“节”的本义是“竹节”的意思。竹子要想长高,就必须有节。一个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有张有弛有板有眼有节奏。而这个节奏的“板眼”就是“节日”。
面对科学的冲击,早期现代新儒家致力于阐述儒学认识论的特殊性与合法性。作为代表人物,熊十力认识到儒学危机根源于“本体认识”的合法性。为此,他参照“哲学”范式,引进理智与思辨,并将其与传统的体证法、修养法相结合,设定了“思辨法—直观法—修养法”的方法流程。
新民先生认为,传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积淀,是活泼泼创造生机的来源,仅靠我们当下经验是不够的。几十年、几百年发展史,在人类历史中不过是短短瞬间。大到国家的智力,小到个人的智慧,谈论它们的生长性,传统这个资源是不能丢掉的。
以贝淡宁和白彤东为代表的贤能政治学者反对政治平等,提倡政治不平等。他们的论证依靠的是对政治共同体的目的论的特定解读,同时他们的论证可以重构为工具主义和非工具主义两种版本。本文通过对这两个版本的重构,指出政治不平等的工具主义论证面临政治权利作为基本福祉反驳和滑坡论证反驳,而政治不平等的非工具主义论证面临专家-老···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
关于当代孔子后裔谁是孔子嫡长孙的问题,本来不是十分重要的,但现在引起了很多的误解,故有讨论的必要。
人民出版社2021年08月出版
有一座极为古老的书院,自东汉末年起默默矗立,距今已有1800余岁矣,它的名字叫康成书院。
“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特点。借助传统的‘乡贤文化’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嘉言懿行为示范引领,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有利于延续农耕文明、培育新型农民、涵育文明乡风、促进共同富裕,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程俱为宋高宗讲《论语》《孟子》而作的“经筵讲义”,学界鲜有研究。由于经筵讲义是宋代帝王之学的产物,承载着宋代士大夫通过儒家经典教育提升人君道德修养与治国理政能力的功能,因而程俱在经筵讲学时,通过经义诠释寄寓了其以仁政王道、施之于当。制器创物、慎始思终,选贤授能、以礼相待,以仁存心、惠泽百姓的政治理想与治国方略。
笔者好饮茗。世言多言煮茗水质之分别,犹重江水、山水与井水之差别。笔者桑梓无高山,尝煮以江水与井水。后赴蜀求学,于茶馆得饮所谓雪水之茗,然并无至贵之觉。想是江水、山水与井水之细分,于我而言无多涉,所谓分而后之价格阶差,亦是于我无多感。遂有此“正义”之议论及其中水之例举。
《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作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经典,《论语》奠定了中国文化仁爱、尚德、刚健、中和的基本精神,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的治国理政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现在也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
2022年3月27日,岁时壬寅二月廿五,成都崇州孔村村民及部分民间儒生在孔村学堂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祭孔仪式,纪念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活动由孔村传统文化顾问李腾复主持,孔村孔氏族长孔祥贵为主祭,孔村刘氏族长刘志忠副祭,孔祥红陪祭,孔繁伟读祝,孔祥达执事。民间儒家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坚持和努力!文化信仰不止是喊口···
关于古代葬制变迁的应节文字。这种学问文字,我是不敢转发的。因为它除了学问、知识,没有善意的导向和热忱的性情。貌似所谓理性、公允、辩证、学术云云,但恰恰因为没有善意的导向和热忱的性情,就没有教化作用,相反还有消解教化、启挑反传统、反教化的作用。
在古代,成丁意味着要给官府服役,到了老年则解除服役义务,从成丁算起,到进入老年为止,这一年龄段便是役龄。役龄越短,说明役的负担越轻,反之亦然。多少岁算成丁,多少岁算老年,取决于法律的界定。西汉景帝时,以20岁作为成丁的年龄标准,60岁为老免年龄,可以算出役龄是40年;昭帝时又将成丁年龄提高到23岁,将老免年龄提前到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