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勇】西周年代学研究的新视野

西周年代学是一个富有恒久魅力的学术课题。自汉代刘歆利用三统历和《武成》历日资料推考武王克商之年始,从事此项工作的学者代不乏人。20世纪以来,中外学者苦心孤诣、上下求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

先秦时期养老饮食文化

3月20日上午九时,落笔书院读书会在书山馆如期而至,首先师生向至圣先师行礼,礼成后,师生阅读《礼记·内则》篇关于饮食文化和养老文化相关段落。由王浩旭同学对所读内容进行串讲,然后师生发表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感悟,最后由王宏海老师进行总结发言。

【专访】安乐哲:有哲学,很安乐

一头白发,眼镜架在鼻尖上,时而蹙紧眉头,时而露出和蔼可亲的微笑。当安乐哲教授坐在我的对面,将他与中国哲学的缘分娓娓道来,这个目前海外中西比较哲学界的领军人物是那么亲切与儒雅,让人感觉“很中国”。

温海明:从朱子《周易参同契考异》到《新古本周易参同契明意》

2022年3月19日晚上19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温海明教授,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师生和国学、道学爱好者做了主题为《从朱子<周易参同契考异>到<新古本周易参同契明意>》的线上讲座,此为厦门大学人文大讲坛第108讲、朱子学与中国文化系列讲座第54讲,主持人厦大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黄永锋教授。

【吴光】《儒学与中华家文化》现场互动

《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徳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是我们每一个人梦想启航的地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认识中华“家”文化的根本内涵及其与儒学的关系,合理定位其在中华传···

【王坤鹏】“均”之思:社会转型期思想变化的一个案例

先秦诸子针对现实问题集中阐发了包括均地、均政与均贫富等在内的“均”观念。均地之议主要从保民生、尽民力、土地管理及赋税征收等角度生发,均政之议包含均平爵禄、均用民力、均治天下等不同层面。

【刘百淞】作为新文化运动右翼的梁漱溟先生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革命势力的左右两翼共同发起的。作为新文化运动右翼的梁漱溟先生,以佛学作为信仰,以儒学作为回答人生问题的方便法门,以乡村建设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有益探索,从右到左,左右互济,而后带着问题离开这个世界。

【古斯塔夫·琼森】知识分子的背叛

朱利安·班达(Julien Benda)是法国犹太哲学家、作家,曾在法国索邦大学学习历史。他阐述知识分子和权力的致命结合的经典著作《知识分子的背叛》本身就是个悖论。

【弗兰克·菲雷迪】历史的报复

就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刚刚过去两周之后,人们突然痛苦地意识到冷战的结束毕竟并没有标志着永久和平时代的开始。

【科斯提卡·布拉达坦】俄罗斯的黑暗之心

从政治上说,东欧的悲剧来自这样的事实,其安全最终取决于俄国发生的事。这里的政治合法性不是通过普通的民主实践产生而是通过国内尤其是国外制造的哭喊声产生的。普京已经炮制了好几次自由选举闹剧;他自己觉得好玩儿,但肯定也已经有些厌烦了。

【儒家邮报】第370期

《儒家邮报》系公益性非赢利的电子出版物,编辑人员亦系义工,刊登、转载任何作品皆不提供稿费及其它版权数据,著作权、出版权事宜完全归作者自行处理。投稿邮箱:rujiayoubao@126.com;订阅《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至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订阅”;退订《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到: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退订”。

【傅湘龙】无声之声:明末清初政统与儒教中的女学

明末清初女性文学出现了繁盛发展,作家大胆跨越闺门,参与丰富多彩的艺文交游,留存作品数量颇为可观。同时,诸多文人士大夫围绕传统女性教育以及女性是否可以表现才学、染指诗文等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吴倩】论明代儒学的三种乡治模式

明代儒学的经世取向从宋代“得君行道”的上行路线转变为“化民成俗”的下行路线。面对社会世俗化趋势与社会关系变迁,儒学思想在乡村治理上发展出宗族、乡约、讲会三种典型模式。三者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民间社会自治的力量,显示出儒学因应社会实际进行自我调适的实践成就。

【杨万江】法治的市场经济如何可能——论荀子政治哲学的基本线索和核心问题

荀子政治哲学贯穿着一条法治的市场经济如何可能的基本线索和核心问题,即从性恶论所描述的人在自然状态下依靠暴力争抢谋利的人类生活,转变到通过“化性起伪”的道德和“明于天人之分”的礼法所构造的治理秩序,然后在以互不侵害的方式谋利的法治社会中,通过彼此“给人之求”的供求关系及其欲与物“相持而长”的市场经济原理,获得利益的实现。

【秦行国】章太炎、黄节如何“再造夷夏”?

晚清时期,国粹派的章太炎、黄节重新挖掘传统夷夏观的同时,亦吸收了西方人种学的知识,试图建立新的夷夏观。在清末革命的大背景下,二人实际上是借助历史视角阐发了各自的政治观点。二人是如何创造性解读传统?又为何要建立新的夷夏观?

【裘兆远 刘培功】孟子“民本”思想的三个面向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是孟子“外王学”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核心原则之一。细究之下,我们可以发现,“民本”思想在孟子哲学体系中包含着三个面向:终极性面向、主体性面向与教化面向。

【杜海涛】“疾”与孔子的身体观

疾病的“非常态性”往往使身体的现实感受变得具体,它使人直面身体与生命、死亡的本真关联。以“疾”为视角可以发现,孔子的身体观并非全然是一种道德性身体,而是可以映射出身体之于生命人文性、本真性的特殊关涉。

【袁琮蕊】“不隐”与“曲笔”:对孔子历史观的再思考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历史发挥着特殊作用。对于历史,一方面,孔子强调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他称赞“书法不隐”的董狐为“古之良史”;但另一方面,孔子自身在编纂历史的过程中,出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目的,未能完全遵守“书法不隐”原则,反而有所“曲笔”。那么,如何看待孔子对待历史的这一矛盾态度?在“不隐”和“曲笔”之间,···

【李毅】从“与敬为一”到“敬之提升”:朱子敬论新探

众所周知,朱子工夫论的宗旨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其中二者的顺序是不能随意调换的,因为前者是后者之本,“敬”在朱子工夫论中的地位更为基础,朱子自己说“主敬以穷理”[1],朱子大弟子黄榦复述其师工夫论说“谓致知不以敬,则昏惑纷扰,无以察义理之归”[2],都指出了这一点。对于这一基础性工夫,朱子多从实践角度指明其方法,···

李慧玲 著《阮刻〈毛诗注疏〉研究》出版暨绪论

阮刻《毛诗注疏》是阮刻《十三经注疏》之一,自问世以来,沾惠学界良多,好评如潮。但随着时代进步和相关文献的相继发现,阮刻《毛诗注疏》的学术价值有进一步研究评价的可能和必要。本书在精研相关文本的基础上,破除迷信,从阮刻产生的学术背景、使用版本、校勘成果、引用诸家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客观研究,是其是,非其非,一切俱以事···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