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天地人的秩序化

2024年11月11日下午四时,“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十八讲“秩序”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锡昌堂103讲学厅举行。讲座由北京大学副校长、哲学系教授王博主讲,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哲学系教授陈少明主持。

方向红:别开新“局”

2024年11月4日下午三时,“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十七讲“局”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锡昌堂103讲学厅举行。本期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方向红教授主讲,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主持。

高瑞泉:“积极平等”从“消极平等”中长出来

2024年10月28日下午三时,“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十六讲“平等”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锡昌堂103讲学厅举行。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高瑞泉教授主讲,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主持。

【张学智】王夫之大象解中的成德之教

王夫之的《周易大象解》,既是一部易经的解释之作,更是一部伦理学著作。从卦德、卦象、卦名等方面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周易大象解》通过揭示物象中蕴含的哲学意义来阐释士君子道德修养的总体特征。王夫之以周易卦象所体现的景物作为人修德的效法,既有对解经方法的提揭,又有对君子修德的阐发,其重要解易原则“天人合德”“乾坤并建”“···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人文学术的未来”思想论坛纪要

2024年10月25日至27日,由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办的“人文学术的未来”思想论坛在中山大学怀士堂、锡昌堂103讲学厅及一楼展厅召开。

丁耘:以“情感”判摄文明

昨天下午三时,“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十四讲“情感”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锡昌堂103讲学厅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丁耘教授主讲,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主持。

杨念群:“大一统”从来都不只是思想而已

昨天下午三时,“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十三讲“大一统”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锡昌堂103讲学厅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杨念群教授主讲,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主持。

第四届心性哲学基本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自古以来,心性是中西古代哲人开辟思维领域的主要场所,也是今日学者会通中西学脉的重要话题。不论是普遍怀疑后建立的理性“我思”主体,还是直面心体后的道德承当,无一不是哲人在天地万物间定位人自身的尝试,无一不是学者以血肉的有限性证成超越性本体的努力。

【任剑涛】儒学与中国的方法透镜 ——序李若晖《作为方法的儒学》

关注儒学研究动态的朋友们一定会发现,近期的儒学研究呈现出突破性的态势。由于儒学研究在政治上的脱敏,解除了儒学研究就是为“封建意识形态”招魂的禁锢,这让儒学研究逐渐释放出活力,儒学研究的多元化局面就此浮现。多元化的儒学研究不是无主题变奏,而是围绕一个主轴展开的,那就是儒学的价值与知识。

【赵宇翔】文献与史实中的儒学政制 ——评《久旷大仪:汉代儒学政制研究》

在编校《久旷大仪——汉代儒学政制研究》一书的过程中,笔者深感李若晖先生治学的“真积力久”,该书不但文献征引广博,而且对所引文献字斟句酌,反复咀嚼,每每于幽微处阐发深义,发人深省。著名汉学家尤锐为此书作了序,其实已经是一篇极好的书评了,但书中所论对笔者的一些思考多有启迪,因此不惮大方之讥,再表出一些,以资印证。

任蜜林:谶纬与古文经学关系之再认识

2024年12月5日下午14时,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儒学讲坛第一百二十二讲在学院路校区综合楼0518教室顺利举办。

拜谒祠堂、传颂家风 ——孔令立到访江西赣州与孔氏宗亲交流联谊

2024年12月4日、5日,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政协副主席、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管理委员会主任、孔子第76代嫡长孙(南宗)孔令立前往江西省赣州市调研,在赣州市政协原副主席、一级巡视员、著名文字学家孔刃非教授的全程陪同下,先后来到赣州市文庙,章贡区沙石镇松山排尚行公祠,石城县珠坑乡竹溪村孔氏宗祠、珠坑村孔氏香火堂,拜谒祭奠孔子···

【孙磊】重构天下文明图景——晚清春秋公法观再审视

《万国公法》所引发的晚清经世儒者对西方国际法的争论,值得从文明与国际法关系的视角重新审视,春秋公法观蕴含的文明主体性尤其值得重视。以康有为、唐才常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公法观,致力于以儒家普遍主义的仁学构建公法基础,援引《春秋》中的“性法”和“例法”,从仁义法的层面对西方国际法的强权主义展开批判。以廖平和宋育仁为代表的···

孙阳阳 著《第三代新儒家政治哲学研究——兼及传统儒学与现代性解读》出版

本书为“第三代新儒家政治哲学研究”,旨在研究当代新儒家第三代学者政治哲学的源起、继承和发展,对其进行条分缕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儒家政治哲学能否为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本研究以杜维明、成中英、刘述先和林安梧为主要分析对象,系统梳理其有关政治、国家问题的哲学思考,用诠释学和现代政治哲学的框架对之···

【郑家栋】“前现代”的“中国现代哲学”:一个检讨

“中国现代哲学”与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是全然隔膜的,哲学话语与生命个体的现实生存及其挣扎、彷徨、苦闷等等,没有任何内在关联,哲学家们只是在自顾自的讲论他们相信亦或许根本不相信的伦理秩序和“天人合一”。

【林桂榛】拜登赦子非“容隐”行为,属“负父而逃”行为,合法否另论

孟子突出舜不惜弃其天子位也要保其父不收监或被判刑,反映了当时孝悌礼俗的普遍乃至苛刻,以及孟子本人的高度孝德与宣教之苦口婆心。孟子喜欢讲好听故事以宣教,什么“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孟子何曾实见过舜及舜”五十而慕父母”的事实呢?如《庄子》爱好讲孔子不好听故事而已,不能当真的,会意即可。

【佩德罗·布拉斯·冈察雷斯】朱利安·马利亚斯、媒体和公共知识分子

我们的时代有一种倾向让我非常痴迷,这就是逃避根本无法改变的责任的趋势,我们试图掩盖人类生活中的激进特征---正是它,别无其他任何东西。---朱利安·马利亚斯(Julián Marías)的《作为戏剧理论的哲学》。

【西奥多‧达林普尔】整个西方世界的堕落

不仅仅是丹麦政府的堕落,而且是整个西方世界的堕落,这已经成为不言自明的事实。甚至那些从前处变不惊、自鸣得意的国家如瑞典,现在也遭受恐惧焦虑之苦。在没有外来强迫或者采取行动的道德义务的情况下,瑞典为自己制造出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它允许甚至鼓励异族人前来定居

【保罗·克劳斯】什么阅读柏拉图、尼采和施特劳斯?

对于学哲学尤其是政治哲学的学生而言,柏拉图、弗里德里希·尼采和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都是无需介绍的明星。虽然这三位都是鼎鼎大名,且被广泛阅读,但我们是否穷尽了这三位关键哲学家的阐释视角呢?

【约瑟夫·爱波斯坦】上帝、文学和契诃夫

不做判断的写作能够成为伟大作品吗?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