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是台湾的教师节,台北孔庙举办纪念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70周年释奠典礼。今年也是祭孔大典50周年,由台北市长柯文哲担任正献官,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担任奉祀官上香,台湾内政部门首长徐国勇代表台湾最高领导人蔡英文上香。
有这么一个问题:美国原子弹轰炸日本,日本似乎并不仇恨,并且颇为亲美。为什么?或以为日本实力不足,不得不韬光养晦,假意示好;或认为日人崇拜武力,欺软怕硬欺弱怕强,没有复仇的胆量和魄力。都是误判。
清华简中《尚书》类文献二十余篇,有的是今文《尚书》,如《金縢》;有的是见于孔壁古文或百篇《书序》的篇目,如《尹诰》《傅说之命》;还有一些是今古文都没有的篇目,如《厚父》《封许之命》。本书以清华简为主要抓手,综合运用包括甲骨卜辞、金文、郭店简、上博简及马王堆帛书等在内的出土材料,推进《古文尚书》真伪问题的研究。
语言权利和国家认同是一个日久弥新的话题。从比较历史的角度看,西欧民族国家体系普遍强力推行单一语言制度,倾向“单一”“一元”;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保障各族民众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重在“通用”和“多元一体”,后者是个人权利、前者则是国家责任和公民义务。
关于《中庸》中的戒、惧、慎独,郑康成、朱子、王阳明三人的解释互有关联而又各有侧重。基于此三人的解释,以事(身)、意念、心(本体)为线索,可概括出儒家修身工夫的三种进路,它们亦可视为儒家修身学的三个演变阶段。从思想史视野厘清这三种修身进路的特征,及各自的利弊和合理性,可为修身学及其实践的当下开展提供参照。
2020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71周年。9月26日上午,庚子秋期祭孔大典及祭祀医圣张仲景盛典,在四川南充文庙举行。南充市文化界、教育界、医疗卫生界知名人士和市民千余人参加活动。
今日,《圣城云章——孔子故里墨宝遗存展》在位于青岛市市北区连云港路26号的海右博物馆隆重揭幕。
本书运用法学新古典主义方法,通过对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十个人物思想的个案研究,展现了明清之际中国法哲学的面貌。
本书勾勒了公元十五至十六世纪中国法哲学的轮廓。明代自建立至万历前期的二百余年间,中国士人在理学的传统内对于一些最为根本的法哲学问题进行了日趋深入的思考和辨析,遗留下丰富而雅致的百千篇章,是我们民族和文明固有的思想宝藏。本书原则上按照生卒顺序,选取了曹端、薛瑄、吴与弼、陈献章、胡居仁、湛若水、王守仁、罗钦顺、王···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建国莅民,教学为先;尊师重教,师道尊严。
本辑儒学研究栏目广涉穀梁传正论、荀子法思想、上古观礼论、春秋王鲁说、北宋稽古学、晚明治道论、晚清公羊学,以及明代书院、魏源理学、苏南义庄等基本命题,不乏新意和推进。百家论道栏目从道家与佛家、政治学与民族学等他者视角,观照清初图书易学、康有为政治思想、儒家博爱观、英语世界书院等交叉议题,互鉴互明所在多有。处士横···
礼乐文化深度塑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生活形态和精神世界,是华夏文明的根本标志和传统教化的重要形式。《礼记》因其荟萃早期儒家礼乐释义文献,全方位论析礼乐之本原、本质、结构、特性、功能与意义,成为理解礼乐文化精神的核心经典。本书致力于回归传统经学诠释思路,化用章句、义疏等解经体裁,通过对《礼记》的精细解读,勾勒···
如果将人工智能视为人类的威胁这一担忧基于人工智能有可能发展出自身的意识、意志和情感,那么,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从儒家“万物一体”的角度来看,在拥有更强能力的同时,和人类同样拥有意识、意志和情感的人工智能,不必一定只能是人类的威胁,而是有可能成为人类的护卫和朋友,有可能是“福”非“祸”。
9月25日上午,常熟文庙举行庚子年公祭孔子大典,纪念至圣先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祭大典后,还举行了儒家经典诵读活动,传播儒家文化与精神。
研究中国哲学有两种取向:一种是客观的、历史的、文本的取向,一种是主观的、现代的、创造的取向。本书无疑属于前者。书中异于前人之解,乃为疏通文本的需要,而非借题发挥的产物。本书作者坚持以经释经、训诂与义理相结合的诠释原则,在广泛研读相关文献基础上,对前人的诠释分歧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认真辨析,于前人旧说去粗存精,于己···
如果从学术形态原始意义而言,儒学最初有三种形态:六经之学、诸子之学、传记之学。“六经”是儒家整理的三代先王治理国家的政典文献,诸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讲学记录,传记是历代儒家学者对六经的传述阐发。六经、诸子、传记区别明显,不仅文献形态不同,学术地位也有极大差别。一般而言,六经地位最高、时间最早,传记地位次之···
西元2020年9月21日上午,丰基乡校(典校朴寿百音译)举办庚子年上丁日秋期释奠礼。此次上丁日秋期释典由丰基乡校事务局长徐锡泰(音译)主持,初献官由荣州市市长张玉贤(音译)担任。
在中国文化中“三”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儒家的天地人相参是“三”,心统性情也是“三”。但这个“三”的意义究竟何在?在一个完整理论系统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人们大多语焉不详,更没有意识到它应该是一个普遍的思维方式。我的使命就是发现这个“三”,并由此建构一套系统的方法。这一成果是儒学研究中的一件大事,有着革命性的意义。
不管是政治哲学还是政治学,我们研究规范性问题都需要历史感,比如我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汪晖老师认为,不学哲学就不会问这些规范性问题,但研究历史,也有一些价值观。如果要研究当代政治,也一定需要历史感才可以解决问题。最后,我认为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