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茂松】朝贡体系并非西式霸权

朝贡体系,作为古代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来往方式,往往被西方有些政治人物曲解甚至污名化为霸权,殊不知这恰恰是西方自身历史的投射;而个别周边国家对此也同样有曲解,或者视之为霸权,或者视之为中国单方面的让利。

徐公喜 著《宋明理学理治社会文化研究》出版

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已经由先秦汉唐的“礼治社会”转向“理治社会”。“理治社会”是以宋明理学思想为指导,以天理为根据,合传统治理之道,以“德礼政刑”为主要治理路径的多维度社会理治模式,待人以理,化民以理,追求道德伦理化、伦理道德化的统一,礼制与政治制度理性化、法律理学化,以图实现天下平的理想社会。

【张明 王建明】“成色”与“分两”:阳明心学视域下的德艺观

阳明心学既是主张知行合一的行动哲学,也是强调德性修养的心灵哲学。王阳明通过黄金的“成色”和“分两”隐喻,形象地论证了“德性—才艺”的关系问题。在阳明心学视域下,德性与才艺是一体成就的,德性的修养自然会带来才艺的养成,而才艺的养成也会促进德性的成就;在才艺的培养上,王阳明主张“随才成就”和“素位而行”。

粟品孝 编《历代周敦颐文集序跋目录汇编》出版

本书是对已知周敦颐文集各种版本进行全面普查和搜集的基础上编纂的一部实用工具书。周敦颐是宋朝“理学开山”,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具有长久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顾宏义】追寻濂溪的足迹——《历代周敦颐文集序跋目录汇编》读后

将某人文集的序跋及书前目录汇编而成一本专书,虽不敢称之为前无古人,但肯定属于罕觏之举。粟品孝教授费多年心力搜集宋代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之文集各种版本的序跋、书前目录,加以精心整理编纂的《历代周敦颐文集序跋目录汇编》,即是如此一部非常之作。而这与周敦颐著述的传播及其文集编纂史上的特殊遭遇关系密不可分。

【杨海文】孟子与药的伦理政治关怀——殷延禄著《孟子的药方》读后

几年来,我与殷延禄先生有了频繁的工作交往,私人交谊日益笃实。他擅长书法,并与《孟子》讲授融为一体,特色鲜明,生动活泼,深受各地听众喜爱。2018年,他在孟子研究院·孟子书院的“孟子大讲堂”系统地讲了一遍《孟子》。《孟子的药方》即是依据这轮授课的讲稿整理而成。

【汪涌豪】《诗经》的读法——《林栖品读诗经》读后

本书作者虽八十年代生人,在复旦大学读的是外国哲学,但显然也感受到了诗的力量。此次,他挟喜马拉雅音频栏目积累的高人气,将讲稿整理成书,内容涵盖“二南”和“国风”所有篇章,既逐章逐句解读,又能顾及读者理解,为每篇解读设定了适切的主题,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甚至电影等,作多角度、多学科的知识拓展,相信必有更广大的理想读···

【陈来】我所理解的宋明理学

近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做客北大博雅讲坛,为宋明理学“正名”,在比较视角下澄清对“存天理,去人欲”命题的误解,从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三个维度阐释理学之“理”的意涵,并强调理学思想体系历史定位的重要意义。以下讲座内容摘编自主办方提供的现场录音稿,经陈来本人审定并授权发布。

【唐文明】美德伦理学、儒家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普遍困境——以陈来《儒学美德论》为中···

本文聚焦儒家伦理传统的思想定位及其与现代性的张力,以陈来的《儒学美德论》为中心展开讨论,指出儒家伦理思想是一种美德伦理学,尽管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而现代以来对公德与私德的区分必然导致公德压倒乃至摧毁私德的局面,这正是现代社会在美德问题上面临的普遍困境所在。

柯小刚著《诗之为诗——诗经大义发微卷一》出版暨绪论节选

现代学科划分常把《诗经》归作文学、文献学和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于是,《诗经》作为经书的意义被遗忘,《诗经》所承载的诗教传统亦因之而断绝。本书拟从齐、鲁、韩、毛四家诗说及宋明诸家《诗经》阐释出发,结合当代问题意识,重新激活《诗经》经学阐释的诗教义涵,回应时代问题。通过大义发微式的经典解释工作,作者希望能把《诗经》···

“儒学传统与全球性危机的应对”学术研讨会在江南大学召开

本次研讨会由江南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办,邀请南京大学李承贵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钱明研究员、浙江大学何善蒙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朱承教授、东南大学陆永胜教授以及四川大学教授、《宗教学研究》常务副主编张泽洪参会演讲。

【集论】儒学传统与全球性危机的应对丨钱明 何善蒙 朱承 陆永胜 李承贵

传统儒家的“生活政治”范式,将日常生活纳入社会政治领域予以思考,强调“存之所慎:齐、战、疾”,防患于未然,对传统中国社会的秩序维系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危机来临之时,所要审思的不只是对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的处理方式,也应认真检视传统儒学文化现象及其行为方式。

【丁利 邓洪波】2018 年书院研究综述

2018年,书院研究继续良好的发展态势,成果较为丰硕。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出版书院类著作33部,博硕士学位论文39篇,期刊论文464篇,涉及历史学、教育学、文学、建筑学等多个方面。相比于以往的侧重传统书院研究,本年度当代书院研究成为热门话题,集中在书院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当代书院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具有的优势等方面,···

【罗慕赫】桃李春风

中华民族是尊师重教的民族。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将传授我们技能、启迪我们心灵的师者,视为生命中可敬可亲的长者,以礼相待、深情思念。又到一年丹桂飘香,师者的恩情永不忘,我们从国家博物馆推出的“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中,选出相关文物,讲述它们的故事。愿天下的师者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

【杨万里】宋明理学家推动中国文艺思想的会通

如果说早期理学家有贬低文艺以至将其工具化的倾向,那么在走向成熟期的理学文艺观念中游艺之学的地位却不降反升。而且,与痴情以至沉溺于诗书画艺术并视其为文人“墨戏”的艺术家相比,理学中人恭敬端庄、严谨精微的游艺态度,更为明确了文艺作为涵养心性工夫和格物穷理对象的功能意义和合法地位。

【吾淳 杨丽娟 】《易》“时”初义考——《周易》“时”观念的知识线索

本文旨在对《易》“时”初义的知识基础加以考辨,主要考察历代学者关于《易》“时”的理解。这些考察以知识之“时”作为线索,对包括两仪、八卦、太极、时位等重要问题都给予了某些新的解释。通过这一考辨或考察,期望对于《易》的解读能够回归其更为本初的涵义,对于《易》的解读能更加关注其中的知识因素与根源。

【陈来】儒家扬弃五福观念,发展了“好德”的幸福观念 ——中国文化中的“幸福”

幸福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意义不同。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早记载的幸福观念见于《尚书》洪范篇的“五福”说,其年代约在公元前11世纪,反映了商代末期和周代初期的思想。五福是指“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终考命”。这是以长寿、富足、健康平安、爱好美德、老而善终为基本的幸福,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的幸福观。

【杨国荣】王阳明的心学与浙学

作为浙学的特定形态,王阳明的心学对浙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于“浙中王门”,而且在思想史的意义上表现为对明清之际的浙学,特别是黄宗羲思想的制约。黄宗羲是明清之际浙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思想的层面上,黄宗羲多方面地受到心学的影响,王阳明的心学也通过制约黄宗羲的思想而在这一时代的浙学之上留下了多方面的印···

【吴飞】郑玄“礼者体也”释义

郑玄《礼序》云:“礼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孔颖达《礼记正义》、贾公彦《周礼正义》均有引用,使之成为礼字的标准释义。以体和履训礼,皆为典型的声训,郑玄也解释了其因声求义之理据:统之于心和践而行之。一般认为,二训分别基于《小戴礼记》中的《礼器》和《祭义》等篇,但在汉代训诂学传统中,郑玄应是首···

【田飞龙】文明双峰之间的好奇与穿梭——潘岳先生《秦汉与罗马》读后

当代中国复归中华文化本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时代的深度和解与整合阶段,迫切需要对中华文明进行“同情的理解”和“理解的创造”,使得民族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在正确理解和认同的自身文明基础之上。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