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丙罡】如何重建或复建“泺源书院”

泺源书院是山东大学的前身,由泺源书院到山东大学堂,由山东大学堂到山东大学,脉络清晰,从未中断,在这个意义上,重写山东大学的校史有着充足的历史依据。

【应奇】罗义俊“不自觉地严肃了起来”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义俊师曰:儒就是儒,儒学就是儒学,儒家就是儒家。而我要说:夫子就是夫子啊!

【马平安】奉儒教为救国救时之圭臬——郑观应对儒释道三教的诠释与整合

近代以来,列强军事、经济、文化、政治的强势入侵与渗透,逐渐打断了这一稳定的文化传承进程,保种保教成为国人一致的呐喊。郑观应探索救亡的办法,对儒释道三教加以诠释与整合,提出儒道同理、释道同理、三教合一不外一理等重要观点,站在当时历史的高度,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张。郑观应对传统三教的整合,不仅具有文化救亡的意义,对于今人振···

【吴亚楠】朱熹哲学中“自然”概念的内涵和角色

“自然”不仅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术语,也是包括朱子在内的儒家哲学的重要术语。在朱熹看来,“自然”是指没有人欲掺杂或造作的,天理本体完全实现自己或者被实现的状态。

【陈十】东林书院:洛闽中枢 经世致用

车马喧嚣的江苏无锡城区东门内,有一片古建筑群格外幽静,掩映在古树翠竹里的青砖黛瓦和碧池曲廊,古色古香。这里就是有着“海内百年以来言正学者,首东林”之赞誉的东林书院,自北宋年间创建以来,历经千年长盛不衰,闻名遐迩,受到历代士子的关注和仰慕。

【柯小刚】道与迹:《诗》《易》《春秋》的古今之思

回顾经典所载的“古今之变”关键时刻,会非常有助于今天思考古典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回溯文明创始的最初时刻,亦将有助于深化古今关系的思考。所以,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做一点探索。

【张美宏】养欲与成圣——荀子论人的实现

基于理想生存秩序的营建,荀子提出自觉“礼义”“师法”对人而言是一种必须。通过“礼义”“师法”的导引,不仅使“欲”的满足有了相应保障,还使人在生存向度上避免了因“逐欲”而导致的没落。在生存筹划方面,人可以通过自我立法结成强大的伦序共同体,使其作为类的胜出成为可能。人“最为天下贵”,这意味着人不可沉沦于普通之物,而是应该有更高···

【陈乔见】王阳明批评朱子“外心以求理”的得与失

阳明的批评虽然击中朱子学的要害但却并非完全相应。朱子的格物说颇为强调对外在物理的认知与节目时变的讲问商量。阳明强调廓清良知为头脑工夫,对外在物理与知识难免有所忽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的一些情形中,缺乏相应的物理知识,徒致良知亦无法实现知行合一。就此而言,朱子格物说自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张郁乎】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儒家维度

意大利汉学家马利奥·沙巴蒂尼(MarioSabattini)在《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中的克罗齐主义》(1970)中,批评朱光潜移克罗齐美学之花接中国道家传统之木,混淆了道家的直觉与克罗齐的直觉。

【魏云涛】朱熹哲学的生态面向

研究朱熹的生态哲学,经常遇到“朱熹有生态哲学思想吗”这样的质疑。这种质疑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于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把握不准;二是对生态哲学不甚了解,先入为主地将生态哲学等同于生态学。中国哲学的根本命题是“天人关系”问题,而“自然”是“天”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内涵。

【赵涵】从帛书《易传》看战国易学的哲理化

刘大钧曾称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经文及其传文的出土,是易学研究史上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的确,马王堆帛书《周易》为易学研究带来了新鲜血液。

【常樯】祭孔大典:民俗的典范

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模式正从“政府主导型”转向“社会主导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一转型也将把“祭孔大典”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未来,作为一种典范意义的民俗,曲阜“祭孔大典”应积极回答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祭孔真正走向民众,走向民间?二是如何引领各种祭孔活动并实现各种祭祀活动的“美美与共”?

【吴荣生】孔子修订《春秋》的意义

孔子修订《春秋》成为经典,可以教化天下人,书中不仅仅是叙述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承载着评判和威慑世人的标准。所以通过孔子修订《春秋》,儒家思想成为后世准绳,也发挥了治理天下的作用。

【谭德贵】从庙堂到庙会:伏羲的祭祀与信仰

伏羲作为传说中的氏族英雄和文明始祖,自古以来,不仅被官方祭祀,而且被民间所崇拜。在今日大力提倡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之下,伏羲的祭祀、崇拜和信仰再次升温。本文以河南淮阳太昊陵的庙会为例,呈现盛大庙会的现实情态,展示伏羲庙会中的种种宗教、民俗和信仰的面相,寻绎在官方祭祀和民间信仰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张力。

【梁钦元】我的祖父梁漱溟与毛泽东的交往

毛泽东坚持要梁提出批评。梁漱溟沉吟了片刻,就直率地说:“希望你在人格上,不要轻于怀疑旁人;在识见上,不要过于相信自己。”毛听过之后点头微笑,相约再会。

梁治平著《观与思——我的学术旨趣与经历》出版暨自序

本书是梁治平先生四十年的学术心得,文字净雅,言必有据。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学者,梁先生的学术经历既是其上下求索、探寻发现的过程,亦是大变革时代的一份侧记。

【吴飞】董仲舒的五行说与中和论

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春秋学的文字与阴阳五行的文字大致上各占一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余治平先生的《唯天为大》与《董子春秋义法辞考论》两书分别论述这两个方面,对此后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笔者以为,对阴阳五行体系之义理的综合,是董仲舒学说的哲学基础,虽已有不少研究,仍有必要深入其中,特别是其中的···

【曾亦】“亲尽宜毁”与“宗不复毁” ——论汉儒关于宗庙迭毁争论中的亲亲与尊尊问题

儒家关于礼乐制度的建构,通常兼顾亲亲与尊尊两方面的原则。自汉以后,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逐步确立,儒臣们将此原则落实到宗庙建构的具体实践层面:一方面,汉初遍祀群庙的做法以及元帝以后“亲尽宜毁”共识的贯彻,体现了亲亲的原则;另一方面,儒臣基于尊尊的原则而普遍赞同礼家“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说法,尤其到了贡禹、刘歆那里,更是···

【方旭东】儒家对人工智能伦理的一个可能贡献——经由博斯特罗姆而思

博斯特罗姆关于“工具趋同论”以及人工智能设计的“恶性失败”等理论具有深刻的洞见,为我们思考人工智能伦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用博斯特罗姆的理论对最近的一个儒家机器人伦理版本进行检查,立刻就能发现后者存在的不足。在肯定博斯特罗姆的同时,本文也尝试用来自儒家经典《中庸》的“以人治人,改而止”命题去改善博斯特罗姆推荐的间···

【丁纪】鹅湖诗与四句教

然理学所以为理学者,若一味去彼传记注疏之学而特加区别,人又或以为程朱之与陆王将无所别矣。故为理学者,不得不左手对搏“经学”,右手对搏“心学”,左手对“经学”虽别而有以亲之,右手对“心学”既别而有以远之。惟年来于后者颇乏应对,故今强此浅薄以就彼高明,虽所陈至寡陋,无隐之为敬也。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