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龙】大江健三郎与日本的孟子民本思想

故乡的暴动史实与先祖传播的孟子有关“民本”和“革命”思想融汇在了一起,森林中的农民暴动叙事所体现的朴素村落政治观和斗争史,恰恰是“民本”古义和“革命”的现代左翼思潮相结合的表现,更是大江在未来的人生中接受战后民主主义思想的伦理基础。

全国政协“国学”读书群在清华大学举办线下交流会,陈来先生主持

自全国政协4月23日启动委员读书活动以来,“国学”读书群相继阅读学习了《论语》《老子》《孟子》和《庄子》等书。虽然都是古代经典,但无论是导读还是互动,大家都努力把国学与现实相联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国学体现出当代价值。这也正是此次线下交流会的主题。

杨泽波 著《儒家生生伦理学引论》出版暨结语、后记

中国文化有鲜明的特色,儒家作为其主流,自有卓绝独到之处。本书以内觉为阿基米德之点,从孔子学理中分疏出欲、仁、智三性,证成了三分法,强调孔子思想实际为三分结构,全然不同于西方通行的感性、理性之两分。

【杨泽波】为什么要关注“生生”问题——《儒家生生伦理学引论》绪论

“生生”是一个古老的词汇,常为人们使用,近年来更为一些学者关注,连续发文加以讨论,或确定中西哲学之不同,或探讨以此重建中国哲学之可能。我高度评价这些学者做出的努力,但我关注这一问题与时下研究有所不同。我的重点在于探讨道德本体与时间的关系,将时间包括空间加入道德本体之中,以对儒家传统的思维范式进行彻底的变革。

陈来著《儒家文化与民族复兴》出版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先生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国学,重塑儒学的社会价值,阐明中华民族复兴的条件。中国人重视的“以人为本”“协和万邦”“极高明而道中庸” 等处世原则,都是“日用而不知”的文化传统。陈来先生倡导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希望现代人学习王阳明、朱熹等大思想家的智慧,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赵冬梅 著《大宋之变(1063-1086)》出版暨前言

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这样饱受争议,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文明辉煌。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认为,从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马光离世,二十四年间,宋朝政治由盛转衰,堪称“大宋之变”。

【儒家邮报】第342期

《儒家邮报》系公益性非赢利的电子出版物,编辑人员亦系义工,刊登、转载任何作品皆不提供稿费及其它版权数据,著作权、出版权事宜完全归作者自行处理。投稿邮箱:rujiayoubao@126.com;订阅《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至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订阅”;退订《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到: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退订”。

携新书《孟子读法》,作者张定浩主讲“如何走进古典哲人的世界”

近日,作家张定浩做客杭州的单向空间,以“如何走进古典哲人的世界”为题,讲述了自己对《孟子》的理解以及孟子思想在当今世界的意义。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其文字稿。

张定浩 著《孟子读法》出版

文学评论家、作家张定浩从训诂、修辞和义理三个角度入手,逐节译释,解读《孟子》全本。历目前诸多名家对《孟子》作以注疏,作者旁征博引前人对《孟子》的研究,研读与比较各家之言,将《孟子》还原于其历史时代,做到对经典的体贴与理解。全书言之有据,在语言上延续了作者一贯的风格,娓娓道来。通过本书,读者不仅能明了《孟子》这···

【姜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有效融合的关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姚洋】理解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儒家视角

“一人一票”的西式民主叙事和中国现实之间差距非常大,这样就会产生双向的焦虑,就是有所谓合法性的焦虑。当代中国的学者,政治学者,哲学学者,经济学者,社会学者都应该一起来努力,创造中国共产党体制的新叙事。这个新叙事恐怕要从我们的传统里来汲取养分,这个养分就是儒家的政治传统。

【专访】姚洋:新型冷战来了吗?

我觉得中国要想在世界上站立起来,中国共产党必须回归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党的目标,既然这样,就得回归中国的传统。但理论要转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就形成了这种自己说话自己都不信的别别扭扭的局面。先把理论给理顺了,这是最根本性的问题,我们今天的很多问题的症结都在这里。

【柴可辅】儒家论乐的两重语义与乐教濡化效用的反思

从治乐者视角出发,音乐以仁道理念之再现为定性;从聆听者视角出发,音乐则以自然情态之表现为特征。面对两重语义之间的内在紧张,儒家基于声、情、理三者关系的建构,统合音乐的再现性与表现性,化解治乐者与聆听者的视角分歧,使乐教获得了具备充分经验厚度的可行性论证。

【刘铁芳】“斯文在兹”:从《论语》看孔子作为师者的文化使命

孔子一辈子在学与教之间不断转化,其中心就是传承斯文,也即赓续周代以来的礼乐文化传统。斯文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生命意义的依据,更是承载着民族的根本价值。传承斯文不是固守斯文,而是“述而不作”与“温故知新”的统一,是人与文的互相转化。担当“斯文”,乃是当代师者的文化使命。

【姚洋】儒家政治:当代中国政治的理想原型

中国人对儒家政治是中国国家治理的理想原型这件事缺乏共识。中共还没有准备好去完成其中国化的进程,而公众又被西方民主叙事所支配。结果是,中国政治中充满了双重焦虑带来的紧张 — 公众、特别是知识分子,急切地希望中国过渡到民主制度,而正因为此,中共对其权力的稳固产生焦虑。中国共产党应该带头打破这种焦虑,而完成中国化是其···

“从诸子到船山:古代中国的伦理思想”在线系列讲座

“从诸子到船山” 在线系列讲座;7月20日起,重磅来袭

东林文化讲坛——“无锡华氏义庄:六百年的慈善”线上线下同步开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锡华氏耕读传家,代有才人。明清时期,六百余年间,华氏诸义庄积极参与帮助弱势群体,创办义塾,推广教化等活动,福泽地方百姓,被赞誉为“江南第一义庄”。日月轮换,岁月更迭,无锡华氏“尚德乐善、忠孝友悌、惠济乡里”的良好家风,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吴钩】每个“神童”背后, 都站着一对残忍或虚伪的父母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一直相信,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小孩子的天性是爱玩耍,在学龄之前,就应该让孩子开开心心的玩,不需要学这个学那个。我也相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古训,某某家的孩子六岁能识写上千个汉字,某某家的孩子七岁能背诵几百首古诗,我对此也并不羡慕。

【王澤春】“儒”非諸子統稱之補證

章太炎認為“儒”的含義很廣,可以分為“達”“類”“私”三義。他根據《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與“坑儒”在《史記》中被稱為“阬術士”,得出儒等同於術士;而術士指一切有道術者,由此認為作為“達名”的儒,是先秦諸子的統稱,可以涵蓋一切思想流派與方術技藝。但細繹章太炎引用的材料不足以證明這一觀點,即不存在可以涵蓋一切思想流派···

【陈力祥 祝梦琳】论王船山政治思想四位一体的逻辑展开

船山“推其故而别致其新”,创造性提出了其独具特色的政治思想与政治逻辑结构体系:“道统”与“治统”并重的治国依据;“存人立礼”的治国之本;“双严清源”的治国举措;“天下为公”的治国理想。船山政治思想因社会现实问题而起,并由理论度越到实践,四个方面层层递进,具有“一以贯之”的贯通性、四位一体的逻辑度越性。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