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庆有基础可以更新,现代生活有情绪需求有待释放。七夕情人节主题的强化可以说是一个利多弊少甚至可以说两全其美的好事,在它刚刚开始的时候,从学术角度建言当然是学者的权利和责任。但学者也应该情醒,自己是阐释者而不是立法者,对待民风民俗,还是采取“从众”的态度为好。
本文将提出有关马克思主义在美国取得的胜利、已经发生的变化和接下来可能要发生什么的若干浅见。
2020年8月19日上午,唐津乡校举办每月初一和十五定期的朔望奠仪,韩国孔子文化中心总裁朴洪英,部长弘益大学全春花教授受邀参加了此次朔望奠仪活动。
随着对现当代新儒学思潮与人物研究的开展,两岸三地涌现出一批专家学者及其研究成果,为此学生书局策划出版“当代新儒学丛书”,由郭齐勇、高柏园担任主编。丛书收辑台湾、大陆、香港、海外学者共三十位。选取其中最精辟之作,以论文集形式出版。每册书后附作者简介,与该作者新儒学研究论著目录。目前已出蔡仁厚、郭齐勇、李明辉三册。
8月21日,“2020虞山文化论坛——言子思想的当代传承和价值”在常熟举行,来自孔子研究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儒学研究机构、高校的30余名文史哲研究专家、学者和言氏宗亲代表齐聚一堂,深度剖析研究“南方夫子”言子思想,探索其传承方式及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朱子论心性"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保留了心与性的间隔,这与其渐进的工夫进路具有一致性。其中和新说与主敬穷理之工夫论,立足于经验意识之心做工夫,体现了以心合性、心与理一的渐进统合。
海昏侯汉墓简牍中有十数枚记录礼仪行事的竹简,姑统称之为“礼仪简”[1]。这部分竹简数量不多,残损也比较严重,现就目前所知的信息略作介绍。
孔子是儒家“诗教”的创始人,“诗教”一词出自《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自产生以来,对其探源阐释颇多,将孔子的诗教与其门人对其思想进行阐释的《礼记》结合到一起来看,其核心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那就是尊德性与道问学。
我们看看董仲舒是哪里人。《史记·儒林列传》里讲董仲舒是广川人。广川在历史上有个演变过程。最早的时候广川是个国,有我们现在半个省那么大,后来改称广川郡,像地级市一样,再后来是广川县,现在是广川镇。广川镇在河北景县,景县的人认为董仲舒是广川人。
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传统治理方式是以精英为主导、以道德理性为原则、以教化为途径的乡村自治。古代乡村自治的基本特点是公共商讨、理性衡断、议政以德,且注重在公共讨论中提升百姓的理性水平与道德境界。传统社会独特的乡村治理经验与现代协商治理的精神相通,对传统乡村自治经验的创造性转化有助于深化和发展当代中国的基层协商治理。
本书希望说明,在朱熹这里,先圣作为“道”的象征,成为“神圣”介入其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不仅是用以界别自身与异端的价值根基,更是其实践成圣工夫的意义基础,从中清楚可见朱熹对于神圣价值的信仰和守护方式。正因如此,信仰、礼仪与生活的复杂关联,在朱熹祭孔礼仪实践中获得了很好呈现,由此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儒者生命实践的深层意涵···
本书是关于圣诞节自近代以来如何逐渐在中国的部分都市里成为一个商业化节日的研究,时间跨度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改革开放以后。本书的主题在国内尚未见系统的研究,作者对圣诞节在中国流行的梳理较为详细,对其所遇到的文化回应也作了初步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中国少年培育联盟,以培养自然-地理意义上的“中国人”为出发点,以培育文化-生命意义上的“中国人”为根本目标,致力于培育拥有健全生命气象的“中国少年”。受田家炳基金会支持,湖南师范大学古典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国少年培育项目组将于2020年举办第二届骨干教育培训。
儒道两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思想流派,其分歧也代表着中国文化中最深刻的分歧。那么儒道两家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儒道两家不同的关注视角与不同的关怀侧重,其实正代表着现实人生中的上下限;其互补关系,也是通过人生中“天性”与“德性”之不可分割与相互支撑实现的。
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1911—1992)一生博览群书,在经史子集等领域均有精深造诣,先后完成数十部学术著述。而面世较晚的一部以“进德修业”为宗旨纂辑的《经传诸子语选》,学人尚鲜有论及。其实,在张先生的等身著述中,这部编著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从天人合一的独特宇宙观到重视人伦的价值和生命实践的“五常”思想,儒家思想给人类社会提供的重要范式就是重视德性,因此,中国没有严格的一神教的排他性。到了现代,中国人毫不困难地接纳了西方传来的先进理念,整个社会都迅速融入现代性的架构与氛围之中,这和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基底是有关系的。因而,儒家思想的柔韧性和包容度更适合···
从船山学“坐集千古之智”“希张横渠之正学”和“六经责我开生面”这三大学术基质而言,我们可以说,船山学是中华国学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典范,表现出我们如何对待国学、如何研究国学以及如何赋予国学新的时代内涵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对于我们既礼敬中华国学又促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精神启迪和价值砥砺意义。
张载不是坐而论道者,而是起而行之者,他始终将个人的学术活动与国运民命、匡时救世紧密联系起来。从“少喜军事”、出入佛老,再到归向儒学、立志弘道,再到晚年著书立说、开宗立派,在他一生的治学实践中,治学与经世始终是高度统一的。
儒释道三家的文化景观,并置于嵩阳书院内。放眼天地之中的这片土地上,儒家的嵩阳书院、道家的中岳庙、释家的少林寺会聚于此,各自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支血脉,它们相互借鉴与融合,共同成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微。
“万物一体”是传统中国哲学提供的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视角,中国哲学里存在着一个“合异齐同”的视角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传统。在“万物一体”的视阈下,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既看作是人类主体世界的延伸,也可看作是人与对象世界的融合。面对浩瀚而至的人工智能浪潮,人类应该以“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的情怀对待之。